APP下载

中华艺术教育社活动与贡献

2022-06-08周予洵

美育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华儿童艺术

周予洵

(台北艺术大学,台湾 台北 11201)

民国时期,因政治、经济与文化因素的综合影响,各类社团兴起,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独特的景观之一。据许志浩的《中国美术社团漫录》记载,清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组织的美术社团达341个,纵观其主体,多归属于国画、西画、工艺、综合与实用美术等类型。这些美术社团积极地开展各项活动,如招生教学、举办展览、发行会刊等,一方面扩大社团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从艺术教育的视角来看,这些活动也促进了艺术的普及和艺术教育的发展。虽然艺术教育提倡已久,但专注于此的社团屈指可数。在众多的社团中,若论以艺术教育为核心,提倡实用艺术,并经党部机关备案的,当属中华艺术教育社(或简称中华艺教社)。中华艺术教育社是民国中期成立于上海的社团,从成立到抗日战争爆发被迫中止活动,活跃时间约三年。抗战胜利后,社员纷纷返沪,社团活动一度恢复。尽管历经磨难,中华艺术教育社仍不遗余力地推行艺术教育,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作为一个崇尚实务的社团,长久以来,仅在少量的研究中有简短的介绍,关于社团的成立与发展、组织结构、艺术教育相关活动等尚不明确。因此,本文以民国时期的史料、中华艺术教育社相关刊物为依据,从社团会议、提案与实践、展览会、艺术教育研究四个方面探究中华艺术教育社的活动与贡献,以丰富和补充当前研究。

一、社团会议

1934年4月22日,傅伯良、鄢克昌、朱指微、施文彬、沈梦楼、陆希达、华寿封等七人于上海半淞园举行雅集,与会之余,鉴于我国教育偏重理智开发,忽视情感熏陶,缺乏集团以艺术教育为己任促进其发展,因此创立中华艺术教育社。在中华艺术教育社一周年纪念出版物《中华艺术教育社概况》中,进一步补充了创立缘起的因素:一是艺术教育对于当时的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二是艺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途径,普及艺术教育有望恢复国运;三是提倡实用美术以辅助工商业发展是当时要务。以上几点也反映出中华艺术教育社的使命,即依据本身能力与社会趋势,完成与艺术教育相关的事业,培养民族活力。

在半淞园雅集后,中华艺术教育社多次召开会议,完善组织,充实内部工作。由中华艺术教育社1934年会议简表(表1)可明晰中华艺术教育社筹建的进程,会议频繁且形式多样。以成立大会为分界线来看,前期筹备时间约半年,包含四次发起人谈话会、一次发起人全体会议、八次筹备会议,会议内容主要是社团的基础建设。成立大会最重要的成果是通过《中华艺术教育社章程》,共七章三十条,主要包含社务、会议、经费、社员等规定。据其章程,中华艺术教育社社址初设于上海文庙路,其宗旨是普及艺术教育,发扬民族文化,提倡实用艺术,促进生产效能。社务计划研究艺术教育、调查艺术教育状况、发布关于艺术教育相关展览及演讲、筹设美术馆及图书馆、接受政府等委托办理艺术教育事宜、社员的职业介绍、艺术用品制造与供应以及办理其他合作事项。成立大会之后的会议以社章规定的会议为主,如理事会、组务会、监事会、年会、社员大会,主要内容是报告社务、实施具体艺术教育项目、增进社团内外交际等。因此,中华艺术教育社社团会议的鲜明作用是推进社团构建,形成有序的组织。

表1 中华艺术教育社1934年会议简表(1)参照《中华艺术教育社概况》《申报》相关资料绘制。

中华艺术教育社下设理事会、监事会、特种委员会和社员(图1)。理事会由11名理事(包含常务理事)和3名候补理事组成,理事会常会每月举行一次。担任理事的人员多为发起人,如傅伯良、施文彬、朱指微等,常务理事为马公愚、鄢克昌、施翀鹏。理事会的职权较大,负责订定社规细则、议决重要社务、指挥监督一切事宜,是社中核心管理部门。理事会还设办事处,由总副干事两人管理,下分五组,分别为研究组、编辑组、总务组、服务组、供应组。每组由1名主任和若干组员组成,负责对应事务,如研究组负责社团的研究、指导、展览、演讲等事宜,供应组负责社团的供应、合作与推广。除理事外,中华艺术教育社还聘请对艺术教育有特殊贡献者,称为名誉理事,涵盖政府、教育局、高校担任要职的人员,如吴铁城、蔡元培、潘公展、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监事会由5名监事和2名候补监事组成,由社员选举,任期两年,主要负责监督社内各事项,审核社团预算、决算等,监事会会议每三个月举行一次。首届选举陈颂春、丁念先、姜丹书、王龙章、俞寄凡为监事,候补监事为谢公展、吴梦非。根据社团发展的需要,必要时,由理事会通过事项,还设征集、展览、研究等特种委员会,以促进专项发展。社员方面,凡对艺术教育有研究或者兴趣者皆可申请,划分为个人社员、团体社员和赞助社员三种,以适应不同情况。个人社员和团体社员申请需经过原社员2~5人的推荐,三类社员都需理事会认可才能入社。据1935年的社员录,共计136名社员。社员来自全国,因社社址设立于上海,故上海地区社员最多。

图1 中华艺术教育社组织系统表(2)参照《中华艺术教育社概况》绘制。

中华艺术教育社曾得到党部批答,“准予立案,并颁发执字三一二号许可证书”,而后逐渐扩大组织。中华艺术教育社与艺术界、教育界关系密切,蔡元培为《中华艺术教育社概况》题字,艺术家王济远、汪亚尘莅会演说,市教育局也有相当数量的人员入会并承担职务。因此,无论是社团的内部构建,还是外部交游,都为普及艺术教育提供了良好基础。

二、提案与实践

虽然前期社团会议的主要作用是完善组织,但在会议进程中,中华艺术教育社从现实出发,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提案,并力求实践。如声势浩大的成立大会,参与者不仅包含各学校报馆代表、本外埠社员200余人,上海市教育局、党部也均派专员出席指导。教育局局长潘公展发表演说词,提出复兴中国艺术的愿景,倡导艺术生活化,肯定中华艺教社将艺术生活推广至一般民众的宗旨。大会收到40余件艺术教育相关提案,议决提案交理事会讨论,包含:

(一)呈请教育部于各省通都大邑筹设美术馆

(二)呈请教育部及各省教厅组织艺术教育委员会

(三)呈请教育部通令全国中小学校切实遵照课程标准施行劳作教育

(四)呈请教育部举办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

(五)呈请教育部改艺术专科学校为学院制

(六)呈请市教育局组织音乐播音检查委员会

(七)呈请故物保管委员会准予本会会员参加故宫艺术物品(整理)

(八)创立实用美术夜校及艺术师范学校

(九)设立艺术研究所及艺术咨询处

从提案中,可以看出中华艺术教育社遵循普及艺术教育的宗旨,关注现实发展,试图以多种途径推广艺术教育,积极为教育部、教育局艺术相关规划贡献力量。

另外,中华艺术教育社理事会第三次常会(1935年3月2日)就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中古物出国安全问题,议决致函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筹备处,请求公告送英展览古物出国安全办法,并由鄢克昌起草公函公布于各报,社会深表同情。其函文如下:

此次政府徇英人之请,提选古物运英,于本年十一月间,在伦敦举行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使国际人士,对于中国古代之艺术、得到深刻普遍之认识。政府宣扬国家文化,促进中英邦交之至意,凡我国人,无任钦迟。惟此希有之古物,实为我国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化之精萃,近年国家保管未臻完密,非遭贪吏之监守自盗,即为奸商所私运牟利。如故宫盗窃案,迄今尚无法澈惩,而马赛扣留古物,亦未闻追还国宝,日失保障,国运不无攸关,言念及此,殊难安心。此次运英古物,其种类及时代之限制,既均出自英方之指定,复由彼国派人来华提选,论者莫不以为有失国家尊严。况当兹国际风云,瞬息万变,彼我国势强弱悬殊,吾政府是否确有把握,可使此数千年民族文化精萃所聚之多量古物,远涉重洋,保无意外之虞。虽云有合法之保险,究竟如何估量其价值,何国公司承办,事项保险,政府尚未有明文宣示,国人终莫释杞台。是以敝社对于此次展览盛举,虽表十分赞同,然于保障古物安全问题,不无总总过虑。因兹义难缄默,用特郑重函陈,至希贵会即对于保障古物出处安全之策,切实公告国人,以昭明信,而释君疑,不胜盼祈。

四天后,即接收到展览会筹备处函复,明确了相关物品出展手续及保护运送等办法。在中华艺术教育社一周年纪念联欢会(1935年4月24日)上,王济远提议延期伦敦中国艺术展览上海预展,以增进大众对固有文化的认识,后交理事会办理。一周后得到函复,顺利延长一周展期。艺展的报道中还刊登了常务理事施翀鹏的文章《施翀鹏之观感》,除了展评内容,施翀鹏提出民众欣赏艺术的必要和热情,希望展品自英归国后,政府可以设陈列馆,连同国内所藏珍品一起作长期展览,以发扬中国艺术。施翀鹏也由此次观展,撰写《中国名画观摩记》一书,出版后轰动一时。

除此之外,中华艺术教育社也尤为关注学校的艺术教育。如中华艺术教育社第十一次理事会(1936年3月10日),讨论教育部削减学校图画、音乐、劳作等科目时数案。会议中,理事鄢克昌报告了教育部1932年颁布的课程标准,相较教育部2月18日修正的中小学教学时间表,初中图画科,原第一、二学年每周教学时长为两小时,修订后每周减少一小时;音乐科,原第一学年每周教学时长为两小时,减为每周一小时;修订后的高中图画、音乐两科,每两周教学一次,每次一小时,平均每周只占半小时。中华艺术教育社认为削减艺教时数,不仅妨碍艺教进展,而且违背教育宗旨和原理,使学生精神生活无调剂,影响教育及民族文化,故决议电请教育部恢复艺教时数。鉴于问题重大,又召集全市中小学艺术教师及艺术专家百余人举行茶会讨论。此会中,议决重要提案包含:

(一)即席成立上海市中小学恢复艺术科教学时数促成会,推中华艺术教育社代表及学校教师代表组成委员会,另行会议

(二)由促进会电请教育部迅予明令恢复原有艺术科教学时数

(三)由促进会通电全国艺术教师一致响应

(四)于必要时推派代表晋京请愿

(五)函致中华艺教社名誉理事蔡元培、李石曾、潘公展、陈树人、刘海粟、陈怨鸿、林风眠等,一致表示并援助恢复艺术科教学时数

上海市中小学恢复艺术科教学时数促成会成立后,一周内即开首次会议(1936年3月17日),决定会议步骤,议决如下:

(一)电请教育部恢复中小学艺教时数(推鄢克昌、朱指微起草)

(二)联络各省市艺术团体及艺术教师一致力争

(三)定期招待舆论界说明本会态度

(四)函请本市中小学艺术教师贡献意见

(五)呈请教育部通令全国中小学切实实施艺术科教学时数,依照教部标准办理(针对学校私自减少艺教时数)

在上海市艺教促进会呈教育部的电文中,提出艺术教育与德智体皆有密切关系,不容忽视,并从教育数十年实践的经验来说明艺术科的重要性。中华艺术教育社社员温肇桐曾发文评论“教学时间之减少,殊觉失当”,对于此次联合集议的结果略有提及,“因为这次小学方面,除国语外,是普遍的减时,所以这一次的运动,只留下一个历史的痕迹”。但不可否认的是,面对艺术教育相关议题,中华艺术教育社同人以“职责所在,不敢缄默”,积极参与提案,并召集社会力量推动实践,传达出鲜明的艺术教育理念,在普及艺术教育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展览会

1935年年初,以启发儿童性情、提倡儿童艺术、辅助教育进展为宗旨,中华艺术教育社联合上海市儿童幸福会、儿童晨报社、儿童幸福会三机构拟办上海市儿童绘画展览会。在其筹备会议中,通过议案九条,征品细则四条,组织大纲十一条。设立四组进行工作,总务组负责文书、事务、布置、招待等,征集组负责作品的征集与保管,审查组主管评判和奖励,宣传组管理媒体宣传与文案编辑。虽然此次画展筹备充分,但由于政府改1936年为儿童年,画展计划顺延。1935年7月,中华艺术教育社致电全国儿童年委员会,建议于上海举办全国儿童绘画展览会,其电文如下:

窥以儿童为国家未来之主人翁,儿童教养之消长,关系民族盛衰,至钜目深。兹国定儿童年订于八月一日举行开幕,对于儿童事业计划周详,至所钦佩,敝会鉴于儿童绘画,足以启发儿童智能、陶冶儿童品性,拟请贵会于儿童年中,举办全国儿童绘画展览会,并列入儿童年各项运动中。藉以提倡儿童艺术,辅助教育效能,以符政府提倡儿童事业,普遍发展之至意。如荷赞同,再当拟具详细计划,送请台察,敝社以推行艺教为职责,极愿追随贵会之后,共同办理也,特电奉达。

获批后,中华艺术教育社联合全国儿童年实施会、上海市教育局、中华慈幼协会、上海市儿童幸福会等机构成立筹备会,订立各项章程,包含画展的评判标准、奖励办法、绘画表演办法等。此次展览作品征集标准注重儿童童真与个性,要求活泼佳趣之作,可展现地方特色或传达新生活教育意义、表现民族思想。审查强调无成绩考察或者竞争意义,拒绝代笔作品。出品评判标准分为内容和技术两方面,内容方面考察原创性,技术方面参照形象、色彩、构图评判,并依据绘画材料、画者年龄分组、分级评定各奖项。中华艺术教育社成员承担展览各部分要务,如俞寄凡、施翀鹏、胡叔异等为评判委员,朱允松、施文斌、张眉荪等为布置设计委员,胡叔异、傅伯良分别负责总务和陈列,积极参与展览筹备。

在六个月的筹备后,全国儿童绘画展览会于上海市中心体育场开幕,展期是6月6日到15日。此次展览旨趣有三:一是启发儿童艺术与兴趣,培植审美本能,发挥创作天性;二是研究儿童艺术倾向、测验想象能力,为改进儿童教养助力;三是寻求艺术教育的改进。

全国共计28个单位参加,作品共3万余件,最终审查陈列作品约1万件,包含中西儿童、成人的创作,趣味各不同。虽然儿童作品作为展览主体,但为了充分发挥展览的美育意义,又向全国艺术家征集作品点缀其中,供给儿童欣赏观摩,可见展览的特色及巧思。展览现场作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楼上,沿运动场四周房屋,全部陈列各省市绘画作品,又细分17个区,如东四省、江苏、上海、北平等。楼下设置四部陈列室,第一部为画家作品陈列室,第二部为获奖作品陈列室,第三部为绘画表演室,第四部为外国儿童作品陈列室。展览还设置了观展动线,引导观众自东司令台下楼依次进入各区观赏,颇有秩序。每区门前均有设计精美的指路牌,由中华艺术教育社傅伯良、潘公展、朱指微等设计。室内墙壁张贴美术标语及统计图表,由于展览作品极多,故陈列方式多样,有立体式、波浪式、三角式、阶级式等。各作品的衬纸依据绘画颜色亦不同,视觉上区分层次以达到美观效果。综合这些画作,依据绘画题材分,风景画最多,人物静物画次之;倘若以绘画材料分,蜡笔画最多,水彩、铅笔画次之;倘以画法分,则是自由画最多,写生画次之;如果以省市分,上海、浙江的出品最多。在绘画表现上,除了用笔涂画外,也有丰富的综合材料创意作品,如杭州灵庆里小学出品,利用铅笔木屑贴成花朵、蝴蝶图案,简易有趣;美国小学出品,剪色纸形状代表人的身体部位,从而塑造不同的姿势和动态,形式新颖,兼具变化和趣味,在帮助儿童了解人体构造概况的同时也让画展参访者获得启发。

为了增加参观者兴趣,展览还专设表演室,选拔儿童共158名,排列表演时间,对众挥毫。表演室内分为三室,第一室为写生画表演室,第二室为国画表演室,第三室为图案表演室。绘画表演范围分毛笔、铅笔、蜡笔、粉笔、水彩、木炭、图案及其他类型共8组,每组有评判员3人,根据儿童表演成绩,优良者赠送纪念品并呈请儿童年实施委员会嘉奖。参选儿童均在15岁之内,由学校或家长保送参加,其中不少儿童受到关注,如电影童星黎铿、艺术家汪亚尘之子汪佩虎、左手绘图的金乃仁等。当众挥毫鼓励儿童天真自由作画,增进儿童发表能力,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同时吸引了众多观众。展览中,一个小朋友对着教师说:“我们小孩子居然也可以画得这么好,而且把偌大的会场布置得像满天星一样啊!小孩子的力量真是伟大呀。”还有一个童子军和爸爸说:“你不要以为图画不及科学……图画的用处正大呢。”由此可见,展览提倡美育的主旨深入人心,参观者自早到晚络绎不绝,开幕当日即超5000人,至闭幕当天,统计观众有8万余人,盛况空前。

全国儿童绘画展览会被称为“中国初次的创举”、“破天荒的展览”、“空前绝后的壮举”,是民国艺术教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论其成功举办的缘由,得益于中华艺术教育社的积极参与、上海儿童绘画展览会的良好铺垫以及筹办单位的协力合作。展览规模宏大,各地儿童踊跃报名,参观者众多,对美育普及具有重要影响。展览的绘画作品体现出儿童艺术创作能力和心理状态,也得以窥见全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施方法与效果,同时反映出美术教育未能普及全国、绘画太偏重技法训练、未能充分发挥各地乡土特色等问题,展现出艺术教育的现实困境。

四、艺术教育研究

中华艺术教育社自成立之初便将研究艺术教育作为重要社务之一,伴随着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报纸、期刊中发表的相关研究渐增。较为集中的研究是发表于全国儿童绘画展览会的特刊、《艺术教育》周刊、上海劳作美术成绩展览会特刊或专号中。据其内容与主旨,中华艺术教育社的研究以艺术教育的理论和实务为中心,探讨儿童艺术教育、劳美教育以及艺术教育现状。

实际上,在全国儿童绘画展览会筹备中,除了绘画作品与表演,还向艺术家、教育界征集艺术论著,邀请教育行政长官、教育界名流题字,目的是征集各方意见,供全国人士研究,以促进艺术教育的改进。由于展览作品众多,论著不便观众仔细阅读,因此交给各报作特刊宣传材料,参与相关报道的有《申报》《时事新报》《大公报》《东南日报》《教育日报》等。《申报》的“全国儿童绘画展览会特刊”,刊登了中华艺术教育社名誉理事及社员的多篇文章,以此次儿童画展为基础,探讨儿童艺术教育。如蒋建白的《儿童与艺术》阐述艺术教育对于儿童的重要性,旨趣在于发掘儿童审美本能,基于儿童兴趣,提升其个性与表达。俞寄凡的《儿童画之真谛》,围绕儿童与艺术创作,提出自由画是儿童绘画的中心,儿童画的评判标准应以儿童立场考量,并给予绘画教师教学建议。汪亚尘的《对于全国儿童画展的感想》、潘公展的《艺术教育之改进》则由本次儿童画展出发,联系社会现实,论述艺术教育在中国特殊时期的必要性。《现代父母》亦出“全国儿童绘画展览会特号”,载有相关文章16篇,去除与《申报》相同的数篇,内容主要聚焦于小学美术教育的改进与实际检讨,代表性文章如温肇桐的《儿童画教育的研究》,由小学教育目标谈及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在提倡自由画的基础上,强调儿童绘画教学重在美感陶冶,应充分诱导儿童欣赏自然美与艺术美。在《推进小学美术教育的我见——从全国儿童画展希望于行政当局》一文中,温肇桐从教学时间、师资、教育视导、设备四方面归纳小学美术教育的现实问题,并给予可行建议,希望行政当局采纳,以推进小学美术教育。这些文章的发表不仅有助于展览宣传,而且可以促进儿童艺术教育的研究与发展。

在全国儿童画展开幕的同时,中华艺术教育社主编的《艺术教育》周刊发行,此刊作为上海《教育日报》的副刊,每周六出版,共出10期,通讯处为上海蓬莱路361号。《艺术教育》的使命与中华艺术教育社宗旨一致,即普及艺术教育,发扬民族文化,提倡实用艺术,促进生产效能。在发刊词中,编者感叹责任重大,希望此刊“成为教育上良好的参考品,文化救国的先锋”。《艺术教育》中可见文章15篇,包含理论的探讨和事实的研究,中间穿插“编者亲谈”“名言录”“社语”“艺术消息”等短栏。因与全国儿童画展同期,数篇文章由此展开探讨,如《儿童画展鸟瞰追记》、《儿童画的评判》记述全国儿童画展参观场景,品评各陈列室绘画作品,对于儿童画评鉴提出建议。陈抱一的《儿童年及一般儿童之美育的实施》,从儿童刊物、儿童玩具、儿童美术欣赏、儿童美术馆的建设四方面提出美育实施的意见。《艺术教师之修养》、《告初做艺术教师者》阐明艺术教师需兼顾艺术修养和教育学识,从事教学需秉持刻苦耐劳的精神。《非常时期之艺术教育》、《中国绘画与艺术教育》、《提倡音乐与复兴民族精神》从宏观视角指出复兴民族精神,救济国家危亡,绘画、音乐的作用不容忽视,需提倡艺术教育,期望艺术发展恢复国运。除此之外,劳美教育相关研究也占据重要版面,如朱允松的《儿童自制玩具》,对比了乡村、城市儿童制作玩具的不同经历,说明儿童练习劳作可以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劳作科教学不可枯燥乏味,应合理利用儿童爱玩的心理。姜丹书的《工艺教育与国防教育》从教材、教学设计两方面提出中小学工艺教学中施行国防教育的多项建议,对其他科教学亦有重要参考价值。因为篇幅关系,《艺术教育》刊登的文章数目并不多,但如编者所言,当读者阅读此刊时,对于某一具体问题,能够获得具体的知识,有利于艺术教育的普及。

《艺术教育》停刊后,又因抗日战争爆发,中华艺术教育社被迫停止活动,直至1946年春于美琪新社址举行复社会议,讨论新社员征求办法、筹办艺术师资训练班等多个提案。1947年6月,上海市教育局为了改进劳美科教学,主办儿童劳作美术成绩展,聘请姜丹书、施翀鹏等为设计委员。这次展览的筹备、复选乃至审查评判等工作,艺教社也有很多成员参与。《申报》为介绍此次展览,1947年6月7日专出特辑一期,由中华艺术教育社供稿。另外,《国民教育辅导月刊》1947年第5期“劳美教学专号”也刊登了中华艺术教育社成员的专论。综合两者资料,不难发现,中华艺术教育社对于提倡劳美教育所贡献的精神和力量。施翀鹏的《对于劳美成绩展览的希望》、《儿童劳美成绩预展的观感》略述了中华艺术教育社战前的活动,并对此次劳美展呈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希望教育部、劳美教师能够不负使命,共同推进劳美教学。胡叔异的《劳美科教学的重点》、《劳作美术在国民教育中之地位》提出劳美科教学的五个重点、劳美教育的三个目的,强调劳美教育对于基层的国民教育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温肇桐的《小学美术教师应有的修养》指出理想的小学美术教师应具有品格、学识和技术三方面的修养,《佛莱斯·薛石克》一文则向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介绍了奥国人薛石克(Franz Cizek)的美术教育理念,主张美术教学以儿童的创作能力为基础。这部分的文章肯定了劳美教育在当时教育环境中的重要性,并就劳美科教学、师资、设备等提出可行建议,有利于理论的研究与现实问题的改进。

1948年6月6日,中华艺术教育社假上海美专举办年会,分艺术教育行政、艺术课程、儿童艺术教育、社会艺术教育四组讨论研究,社员自由选择参加。此次年会,除改选理事、修正社章外,还宣读了艺术教育论文,如姜丹书的《生产教育与劳作教育》、宋寿昌的《音乐教育运动》、温肇桐的《美术欣赏教育》等。温肇桐还为年会作《艺术教育的新课题》,鼓励艺术教育工作者接受现实主义美学思想与民主主义教育哲学的指导,进而改造艺术教育的本质,以艺术教育力量推动社会进步。

五、结语

中华艺术教育社宣告复社后,由于经费、人事等问题,推动工作进展缓慢,年会后便再无公开的活动记录。相较同时期松散组织的社团,中华艺术教育社会议频繁,宗旨章程明确,规模可观。虽然主体活动时间并不算久,但在艺术教育相关议题中,积极参与提案、举办展览、发行刊物与研究,功劳卓著。值得注意的是,中华艺术教育社能够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开展艺术教育推广活动,带动大众关注儿童艺术教育、劳美教育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总而言之,中华艺术教育社作为一个策动和研究的机构,勇于担当,在普及艺术教育方面成绩显著,也间接为上海美术运动尽了很多力量。在当前的学界研究中,对中华艺术教育社的关注非常少,核心成员的贡献也被忽略,重新回顾这段历史,可增进我们对该社的了解,并得以窥见民国时期社团力量对艺术教育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中华儿童艺术
纸的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