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县村干部非职业化管理问题研究
2022-06-08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顾丹璇
文/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顾丹璇
农村基层干部是党的执政队伍中离人民群众最近、与人民群众接触最多的一群人,目前我国的基层村干部基本都处于非职业化状态,并不是国家公务员,是群众信任的领头人。在群众眼中,这些基层干部既是政府机关的代表人,也是群众自身的代表人。事实上,基层干部群体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是带领农村群众努力奋斗,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领头人物。近年来,相关意见建议将村县基层干部群体实行职业化管理,这对于基层干部群体的建设不知到底是好是坏。
一、何为村干部职业化?
(一)村干部管理报酬工资化。目前,有一些地区实行了村干部职业化管理的试行方案,这样一来,村干部的日常管理报酬就成了实打实的工资,实行与国家公务员以及其他事业单位相同的工资制度,工资由上级政府发放,并且村干部的工作绩效也由发放工资的上级政府机关负责考核。这样一来,村干部群体彻底成为了正式的国家事业机关的最底层执政成员,成为了上级政府机关的下属部门,村干部的首要工作就是完成上级政府的考核和任务。
(二)村干部“上班”时间规范化。“上班”时间规范化,顾名思义,村干部的工作时间开始和机关及事业单位一样受到相关部门的管理,实行标准化的模式。这样一来,村干部的工作地点就变成了固定的新建基层党群部门,干部们每天按时上下班,坐班办公。这样的制度看上去确实很规范很科学,似乎是将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在田间地头切切实实落实下来了。
二、村干部职业化管理的优点和弊端
(一)村干部职业化的优点。1.激发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目前,从上海、广州周边地区一些村县地区实行的村干部职业化管理的成效来看,村干部的管理报酬转变为固定薪资加绩效考核的工资制度以后,村干部的个人收入达到了质的飞跃,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实行了村干部职业化管理后,村干部的平均月工资纷纷达到了1万元以上的水平,1万元的月薪在城市里可能没有什么值得震惊的,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1万元的月薪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这样一来,极大程度上会激发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毕竟可以得到比当地农村平均收入高一个等级的薪资报酬,何乐而不为呢?2.村干部工作更加规范化。实施村干部职业化管理,不仅意味着村干部的工作时间固定化了,也意味着工作内容和考核制度等方方面面都规范化了,这样一来,村干部彻底与国家机关部门同质化,受到一定的管理和约束,规范化的工作制度意味着村干部可以心无旁骛,一心办公,解决村民的各种问题更加高效和及时。
(二)村干部职业化的缺点。1.村干部门槛提高。对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情况了解和熟悉一点的都知道,在中国广大的农业型农村地区,村级政府部门治理事务相对单一,村干部的工作不需要规范化,因为村干部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与临时性,许多村干部是半农半工的非脱产干部。他们大多数是受群众爱戴的德高望重的人,被村民们推举上台治理村务。在农忙的时节,他们与广大农民一样在田间地头进行劳作;在农闲的时候,帮助村民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生活上的一些琐碎小事,向村民们传达国家和上级政府的相关任务是他们工作中最小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村干部是从农民群众中产生,若是实行职业化管理,村干部的门槛明显会被提高,农民群众想要推举真正带领自己的村干部就有了一定的难度。2.村干部会与人民群众脱节。村干部一直最贴近基层群众生活,他们能够理解群众的意见和需求。平日里,村干部与村民们是街坊邻居,有事没事可以串门;村干部十分接地气,农民群众与之接触没有一丝顾虑。村干部实行职业化管理,就会让村干部彻底放下农具,放下田间地头的朴实生活,穿上职业装,走进办公室,那么,村干部成了人民群众口中的高官,不再是自己和蔼可亲的邻居。若是在农忙时节,农民群众们都在田地里忙碌,村干部却在办公室里喝茶处理文件,更让村民们觉得有一丝的“高攀不起”,久而久之,也就对这些干部们慢慢疏远了。
三、村干部非职业化管理问题现状——以雄县为例
(一)当前村干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村干部的考核监管存在漏洞。通过走访X村了解到,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农村干部管理考核机制。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随着国家公共事务的逐步下沉,村干部既承担着承接上级任务又联系服务群众的双重身份,加上基层农村数量多、范围广和各个村庄的特殊性,对于村干部的考核和监督存在一定的难度和监管漏洞。2.村干部的工作能力缺乏适配性。我们的普遍认知是村干部还和以前一样,在农忙时收庄稼种地,没事搞搞副业,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乡村战略全面推进,各种政策落到农村,村干部的职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内容增多,专业性更强,管理难度增加。当前,雄县大多村镇的村干部学历不高,年轻干部较少,对于越来越繁杂的村级事务,有的村干部很难胜任。
(二)解决对策。1.建立完善的村干部管理考核机制。对坐班制度和考勤进行监督。按时上下班,打卡签到,在外出或下村时严格做好登记工作,必要时可要求拍照、GPS定位等,通过现代的通信手段做好行程及日常工作监管。建立完善的村干部考核制度。将村民的评价和满意度作为主要考核标准并进行公示公开,促使村干部将工作的重心放在服务群众和解决农村问题上。明确规范的奖惩制度。对于在群众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村干部,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而对违规违纪的村干部要严厉处罚。2.建立科学灵活的工作制度。采取职业化的管理方式后,有的村干部会专职做干部,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目前来看,乡村还是传统的熟人社会,村干部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职业化的管理要求村干部按时上下班,可根据农村村务的实际情况建立灵活的工作机制,比如“上午坐班,下午走访”,主动及时发现问题和矛盾,也可建立定期走访制度,多了解民情村情,与群众打成一片,这样能避免村干部与村民脱轨和有的村干部“只唯上”的问题。定期组织村干部集中轮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按照不同的层级组织村干部交流换岗,逐步提高村干部的履职能力和业务素质,拓宽工作视野。
四、村干部是否实行职业化管理探究
不能说村干部的职业化管理一无是处,例如贵州苗落村实行村干部职业化管理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村干部带领群众一起致富发家。在群众心中,虽然村干部是“国家干部”,但依然是他们值得信赖的领头人,是他们和蔼可亲的邻居,也是他们值得推崇的当家人。但是,如果因为成功的案例就一味推崇村干部治理的科层化模式,把村干部变为上级政府的下属办事员,无异于把他们在村民心目中的农村领头人印象,转变为政府代理人的形象,从而导致村干部与群众之间形成隔阂。更严重的问题是,如果村干部被独立于群众之外,直接后果就是人心涣散,群众群龙无首,难以组织,难以动员,国家的政策方针更难以深入基层群众的心中。
究其根本,村干部是否应该实行职业化管理引发的最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农村到底应视为群众与干部一体的共同体,还是要进一步规范化,正式纳入新一级的行政体制中?农村事务管理应该继续实行群众自治还是行政化管制?是应该以群众自主性为主,还是需要规范的上级监督、由上级考核?
五、结语
农村基层的复杂性受我国长期以来的社会制度影响而形成,在现代化的建设中,不应该一味实行现代化管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与乡村振兴相适应,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真正相契合的模式不一定是将村干部纳入正规的行政体系,而是首先应该尊重基层群众的主体地位,让村干部植根于群众之间,在不破坏乡村自治体系的前提下,结合乡村新变化和借鉴其他地区职业化带来的治理良效,探索出更合适的村干部职业化管理模式,这样的基层治理措施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乡村治理现代化才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