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路径探究
2022-06-08李阳
李阳
[摘 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高等教育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尤其是研究生教育,逐步呈现出多样化内涵发展的局面。“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提出,为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2020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更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指明了发展路径与方向。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正是“协同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落脚点。
[关 键 词] 专业学位;实践教学;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9-0158-02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产学研的深度融合,高校充分发挥其职能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是高等教育所承载的社会责任。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规模日益扩大、社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国家对专业学位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2020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明确指出,要优化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可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具有战略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及大学的协同治理,更需要融入多元化的主体管理理念,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大学治理的必然需求,而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硕士,从事或即将从事政府政策的制定及社会的治理,所学理论势必要落地实践,也是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的设立初衷。
一、理论基础
(一)相关政策背景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努力成为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的策源地。促进高校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推动健全市场导向、社会资本参与、多要素深度融合的成果应用转化机制。”其明确指出“双一流”建设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成果转化的能力,深化落实“产教研”的互动。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明确指出,实施“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其中重点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型城市,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二)研究理论基础
关于“产学研”相互融合的理论基础,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三螺旋创新理论”,该理论源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借用生物领域的三螺旋模式分析大学—产业—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其基本思想是:“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促进和激励创新的重点是处理好大学、产业、政府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创新过程中大学、产业、政府三者通过结构制度等的设计与实施实现三者的紧密结合、相互配合与共同作用,以加强资源、数据和信息的沟通与传播,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整体的运转效率。任何一个主体都保持着其固有的特性和独一无二的身份,彼此之间是平等的和叠加的。”这一理论更为高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方面
1.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来看,高校对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仅停留在政策层面,没有形成可执行的具体化制度,导致高校之间、高校内部的学院之间都执行着不同的流程规范。以H大学为例,有部分学生自行寻找实践教学基地,为盖章而盖章,致使这样的实践教学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2.专项经费不足
高校对于实践教学基地的专项经费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物质保障不足,交通解决困难,导致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影响,而实践教学基地本应该发挥的教学作用没有充分体现。作为同样是教学必修环节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
3.师资力量
校外导师队伍管理不规范,质量参差不齐。企业注重效益,缺乏有效的与高校对接的鼓励机制。在选导师的层面上,中高层没有精力与动力,导致校外导师队伍的建设较为薄弱。
4.课程和培养模式及考核机制需要完善
目前对于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较明显的个性,仍较重视校内的课堂教学,在能力拓展、实践教学方面的课程设置还需要加强。
在考核机制方面,学生的课程考核比例在实践环节没有相应的体现,学生的实践教学无法得到相应的考核与鉴定。
5.学生认识不到位
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对专业学位来说,有部分学生本科不是相应的专业,对公共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比较模糊,还没有准确地认识到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与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缺少将实践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的意识。因此,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显著。
(二)企业方面
1.没有相应的政府鼓勵政策
企业活动是市场行为,没有“利益”的活动,很难稳定地运行下去。从美国的“三螺旋创新理论”可以看出,政府是高校与市场的“黏合剂”,必须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出台法律、制度、政策来保障相互之间的稳定性。例如,通过产教融合,减免、冲抵部分纳税金额等方式,可以有效地鼓励企业执行产教融合的政策落实。
2.企业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也没有足够的运行成本,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企业的人力部门由于缺乏足够的经费,无法专门设置对高校实践教学对接的人力资源,并且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只是“走过场”或者充当企业招聘的前期“试用期”。
三、改进措施
(一)设置专人管理的规范化制度与流程
高校方面,建立健全示范化实践教学基地。规范制度,使之流程化、制度化、可操作化运行。规范从提交申请到实践教学结束后的考核机制,并纳入培养方案,转化为学分制。
实践教学基地方面,参照实习人事化制度流程,也要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保障实践教学安全有序进行。
此外,校内外都要配备专人管理,不仅要拓宽校内外联系渠道,还要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引领学生将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职业规划相结合,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二)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共建模式
引入多元化的管理主体,积极构建“社会参与机制”尤其是引进社会团体的参与管理。根据具体学科的特点,研究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模式,形成校企协调合作的理事会机制。
此外,积极推进第三方机构的参与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探究采取设置专项奖助学金等方式,拓宽资金渠道,为优质的学科及协同发展模式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支撑。
(三)课程体系及考核方式设置更加科学化
根据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及特点,进一步探究课程教学及考核科学化设置。可以探究采取“专业学位课程+实践能力拓展环节”育人模式。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开设实践课程,专业学位的培养势必要落地实践,这是设置专业学位的初衷,也是培养人才的落脚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更应体现专业学位的特色办学。将课堂内外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学院设立的实践教育基地,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深化落实实践教学。并且在考核方式上采取多元化考核打分机制,校内课程出勤、作业以及结课考核与校外实践基地鉴定相结合,两者分数加权确定最后的课程分数等级。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实践热情,还提升了对课程教学落地实践的认识。长期稳定的运行,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评价机制,将会使专业学位起到真正的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人才强国的作用。
此外,可以尝试引入职业资质对接教学。比如,针对公共管理专业可以引入公文写作、形式逻辑等公务员相关课程教学,形成更加有针对性的特色辦学。
(四)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健全行业产业导师选聘制度,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一方面,严格制定校外导师的评聘标准;另一方面,在岗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每年应有一定时间带队到行业产业开展调研实践。积极鼓励并制定相关奖励,推进各地各培养单位设立“行业产业导师”。
(五)营造“产教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坚持正确育人导向,提升学生认知,积极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术道德和职业伦理教育,进一步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兼备学术研究与实践创新能力,营造“产教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不断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和对职业发展的规划能力,做“术业有专攻”研究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蓝庆新,尹伊.经济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管理,2021(4).
[2][美]亨利·埃茨科威兹.国家创新模式: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战略[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01.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009/t2020
0930_492590.html.
[4]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