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适性教育 实现全环境育人

2022-06-08周晓琳杨立宁

关键词:适性育人评价

周晓琳 杨立宁

济南市天桥区宝华小学成立于2014年,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505平方米,现有教学班36个,学生1613名,教师104名。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追求,以“办一所现代化、个性化、国际化的儿童友好型品质学校”为目标,探索适性教育,努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2014年,中国“爱生学校”项目引入济南市天桥区,成为全区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和行为指引。鉴于此,学校积极践行“爱生学校”教育理念,探索并建构了新时代背景下“爱生学校”适性教育模式。

作为一所高标准建设、高起点定位的新建学校,宝华小学将“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教育核心价值理念转化为系统而具体的适性教育机制,通过创建全纳尊重的适童文化、构建多元适合的课程体系、推行个性适度的评价方法、倡导“三全”适切的育人机制,构建起“尊重儿童、服务儿童、支持儿童”的适性教育生态,彰显出学校教育的价值属性和办学特色。

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校园环境

构建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学校注重细节,从学生视角设计,着力为学生创建安全、健康的物质环境。教学楼梯上安装高低扶手,低年级卫生间设计低位洗手池,教室内配备弧型课桌、收纳橱、五级过滤直饮水设施等,无不体现着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照。

营造适童友善的文化氛围。在教学楼一楼大厅正中央的背景墙上,校标凝练办学理念“大家不同,大家都好”;大厅东侧以儿童诗《我和小鸟和铃铛》為主题,营造诗意空间;大厅西侧墙面张贴大型壁画“成长与梦想”,诠释办学理念的内涵与外延。努力缔造“完美教室”,分年级设计色彩,以绿、蓝、橙为主色调,富有童趣,令人赏心悦目。教室内分别设有生活区、自由阅读区、作品展示区,使教室无处不是课程资源。同时,创设“丝绸之路”、安全教育展厅、艺术长廊等开放式活动区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实践和娱乐游戏的沉浸式体验。

构建满足学生需求的适性课程

依据功能定位,分类实施策略。学校适性课程体系分为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种类型,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方式,探索适性课堂研究,打破课堂学习的时空边界,满足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的差异性需求。学科团队开展“学科+”主题课程研究,开发拓展型课程,不断拓宽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和空间;开展STEM课程学习,通过提供真实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跨学科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自主开发课程,形成学校“物质世界、生态家园、航空航天、信息技术、机械结构、生命奥秘”六大领域、十项课程。

建设课程支持系统。学校组建课程研发团队,教师负责制定课程规划方案,开发课程资源,总结、提炼课程成果,开展课程实施质量评估;建立各类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组建课程专家智库;利用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农业示范园等社会资源和专业教育资源,建立校外课程学习基地,丰富学校课程学习空间。

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适性评价探索

构建技术支持下的适性教育评价体系。依托济南市“十三五”重大课题“学生适性评价系统”研究,学校构建了包含品德行为、学业水平、综合实践在内的六大领域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师生、家长共同参与多元评价,多维度地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体现了“立足发展、关注过程、彰显个性”的评价原则。每学期所形成的“六维度素质发展雷达图”全景展现每一位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赋予了教师洞察学生发展差异的“慧眼”和“慧心”。

“成长导师”育人机制助力适性评价探索。为实现对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指导,学校推行“成长导师育人机制”,形成“首席导师+班级导师”的班级四人育人团队,建立起“会商诊断、跟踪干预、参与体验、对话交流、家校协同、多元评价”六大工作机制,全方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每学期导师为学生制订的“三定制服务”:一份成长导师寄语、一份假期课程菜单、一次家校深度恳谈会,确保了对每一位学生的精准指导。

在适性教育引领下,学校紧紧围绕“爱生学校”建设工作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在扎实的创建工作中,实现了师生、学校的整体发展。下一步,宝华小学将以适性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家长学校的新样态建设为着力点,深化适性教育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一步促进学生的适性发展。

深入推进适性课程的有效实施

基础型课程做“实”。学校不断推动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评”一体的适性课堂研究,突出“情境带动、问题驱动、技术撬动、对话互动”四个要素,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热情,落实好国家课程的育人质量。如英语课程采用平板助学,丰富的学习情境、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和数据化的学习分析,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拓展型课程做“宽”。学校基于“学科+”主题化学习,逐步拓宽课程类型,如语文课程《汉字溯源》《为荷而来》,科学课程《节气课程》《蚕宝宝的一生》《面团变胖了》,劳动课程《快乐收获节》《冬小麦观察》,英语课程《复活节课程》,研学课程《五龙潭》……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课堂。丰富的课程内容,灵活的学习方式,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思维与应用、文化与实践”的不断融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研究型课程做“深”。学校STEM教育品牌将秉承“双普”“双融”“双特”的三双目标,继续完善STEM课程体系,丰实STEM课程内容,与学科和区域融合,打造STEM创新生态系统,坚持培养特长生,建设特色学校。

打造适性教育下的家长学校新样态

家长学校着力引领教师和家长从价值引领、师资赋能、课程构建、实施路径、管理评价等方面探寻适性教育下的家长学校新样态。

价值引领,共同绘就成长立交桥。为办好家长学校,坚持做好家长学校“开学第一课”,解读学校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开展华彩家长论坛,讲述“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适性教育故事,分享“尊重每一个、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的鲜活适性教育案例。通过一次次的宣讲行动,让家长逐渐成为适性教育的同行者和助力者。

涵养师资,夯实家长学校基础。学校组建了一支以班主任、心理教师、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家庭教育指导师需要懂得个性化教育,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通过开展专家培训、共研共学、读书分享等活动,成立梯队化家庭教育讲师团队,为家长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材施策,建构家长学校课程。学校家长学校始终秉承“家长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的服务理念,依据家长的需求开发了以基础课程为主导、专题课程为引领、亲子课程为核心、活动课程为辅助的具有共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家长提供了丰富的、可自主选择的适性教育课程菜单。

管理评价,赋能友好型家长学校。学校成立“家校共育项目组”,以项目促进家长学校建设,制订具体的三年发展规划,通过聚焦家长学校的学年、学期计划,让家长学校各项工作开展得更加坚定、更加自信。线上“幸福微课程”的研发和线下“家长汇”的指导,对学校家委会的统一活动审批流程化、制度化,让家长学校在阳光下运行。

接下来,学校将努力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引导全体教师以正确的价值观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落实到工作的每一环节,不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和流程,提升管理团队专业水平,提高育人质量。坚持尊师重教的鲜明导向,帮助每一位教师用好、用活适性教育理念,以此为契机,建立具有宝华特色的教师梯队,让每一位教师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助力“爱生学校”全面建设发展。

(作者单位:济南市天桥区宝华小学)88B69CB5-9BD1-4050-880B-4A7918EF070B

猜你喜欢

适性育人评价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学校教育空间设计的三个关注维度——以翔安区第一实验小学“适性教育”为例
适性教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适性教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适性的物理课堂需要“三原色”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