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农旅融合“文章” 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2022-06-08陈泽劲朱欣
陈泽劲 朱欣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新征程中,毕节市着力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一端,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突出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方向,全力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市,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新突破。另一端,坚持把旅游产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全力推动旅游大提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把“两端”连通结合,毕节市着力写好农旅融合发展文章,让产业旺起来,让群众腰包鼓起来,加速推动乡村振兴。
农业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走进七星关区清水铺镇橙满园社区,漫山遍野的柑橘、橙子挂满枝头。依托地处赤水河河谷地带的地理和气候资源优势,橙满园大力发展以柑橘为主,桃子、李子、梨子为辅的经果林种植产业,经过不断改良和培育,如今的橙满园已发展了7500余亩精品水果,群众四季都有收入。丰收时节,橙满园社区的椪柑、橙子煞是诱人、令人垂涎,远销上海、广州等地。
这是毕节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生动缩影。
毕节是传统农业大市,实现农业现代化是重要目标。近年来,毕节结合实际出台了《毕节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方案》《毕节市现代农业水利工程推进方案》等10个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方案,为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毕节还大力实施“制造能手”“种养能人”等培训工程,着力培育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突出特色产业、要素保障、龙头带动、改革创新、多元投入,毕节市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动力体系,增强乡村发展动能,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增长。
2021年,毕节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有序推进。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36.57万亩,粮食产量达243.9万吨;十二大特色产业快速发展,蔬菜、水果、食用菌、肉牛、肉禽生产规模分列全省第一,建成全省最大的种猪、南方最大的安格斯牛养殖基地;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共53个,居全省第一。全市共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452家,发展合作社17662个,培育家庭农场2468家。选派2773名农技人员深入一线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良种覆盖率超97%。全市3491个行政村开展“三变”改革,带动137.65万户552.6万农民变股东,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7229个。获中央、省级支持农业类项目61个、上级资金支持13.78亿元;围绕现代特色农业、现代化智慧农业等6大类基金投向,共谋划包装储备项目192个602.08亿元。
“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公共品牌享誉省内外;七星关生态鸡蛋、大方天麻、织金皂角、金沙贡茶、威宁高山冷凉蔬菜、纳雍滚山鸡等一大批农特产品走俏全国……毕节市正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闯出了一条产出高效、质量安全、资源节约、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旅游高质量实现新突破
浪漫杜鹃三月开,粉面含春盼客来。3月11日,“多彩贵州·花海毕节·浪漫杜鹃”百里杜鹃2022杜鹃花季新闻发布会在百里杜鹃管理区成功举办,百里杜鹃景区精品旅游线路等您来。
每年3月中旬,杜鹃花迎春绽放,铺展成一条条美丽的彩带,吸人眼球。百里杜鹃管理区做好“花文章”,推进赏花游旅游业态与文化、乡村、田园等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实现了从单一的赏花游到休闲、度假、踏青等多种形式旅游的转变,延伸旅游产业链。2021年,百里杜鹃景区累计接待游客591.8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8.41亿元,旅游总收入位居毕节市前列。
“在百里杜鹃,游客可以赏花、驰骋草原,可以体验现代山地体育运动,可以泡温泉,别具特色的美食和多彩的民族文化演出值得体验。”百里杜鹃管理区党工委书记张东表示,百里杜鹃将坚持生态化、全域化、国际化引领,打造全域旅游升级版,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努力把百里杜鹃建设成为毕节市旅游产业化发展的“示范样板”、贵州省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窗口”。
曾经,乌蒙处处好风景,藏在深闺人未识。而今,畢节旅游资源走出深闺,迎来八方游客。
2021年,毕节市聚焦“两大提升”,通过助推业态升级、提升品牌效应、发展乡村旅游等举措,稳步推进全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接待游客超8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800亿元。
毕节积极创新旅游业态,在“花海毕节”总体定位的基础上,不断打造民俗文化体验游、温泉旅游、度假旅游等新名片,毕节旅游正朝着“全时、全景、全业、全民”模式发展。
近年来,毕节市旅游业体量不断增大,旅游相关产业发展迅速,文旅、体旅、农旅、康养旅游等业态兴起,大力打造培育出了“花、洞、湖、镇”多个精品旅游区,旅游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日趋提升。
农旅大融合迈步新征程
“老板,你家还有床铺吗?我想预订一间。”每到夏天,从重庆以及四川宜宾、泸州等地到大方县核桃乡马白寨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这种订房电话,村民经常接听到。“乡村旅游”成了当地一张致富名片。
仲春时节,地处乌江南北源交汇处的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游人如织,好不热闹!当地群众纷纷利用自家房屋开办起了农家乐、烙锅店、旅馆等,生意十分火爆,每到节假日更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
伫立乌江,青山绿水,山水相依,处处是景,仿若画中游。
近年来,化屋村持续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将地处“乌江源百里画廊”的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优势,将“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优势,以生态旅游开发为突破口,大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让其成为加快群众致富的主导产业。
化屋村的苗绣、游船、乌鸡、小黄姜、黄粑、民宿、农家乐成了游客们青睐的“香饽饽”。农业不断转型升级,旅游形成多元化产业,在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的征程中,化屋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群众日子越过越甜美,幸福指数连连攀升。
2021年,化屋村获评为全国重点乡村旅游镇(村)。随着旅游公路建成通车,游客越来越多,村民趁着“东风”吃上了“旅游饭”,不少人当起了老板。
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芝介绍,2021年,化屋村借助本村旅游资源,明确了农文旅融合的发展目标,发展旅游服务队、苗族长桌宴、化屋黄粑等,做强苗族蜡染刺绣、苗族歌舞等民族文化产业,打造集乡村民宿、山水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山水苗乡民俗村、改革脱贫研学村,建设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
农旅融合,让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近年来,毕节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盘活了乡村闲置资源,带动了餐饮、住宿和农业产业等发展,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我们将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带来的重大机遇,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做强旅游市场主体,做优旅游业态,加快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不断写好农旅融合‘软文章,练好农旅融合‘硬功夫,全力提升毕节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毕节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负责人表示。6CB323FD-18BB-40C8-A2EE-1EFF9744A4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