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新生代乡村教师发展困境的对策

2022-06-08何忠秋

广西教育·A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乡村教师发展困境新生代

【摘要】本文基于对南宁市邕宁区新生代鄉村教师的调查研究,分析当前这一教师群体面临的发展困境,就此提出增强新生代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改善新生代乡村教师工作环境、回应新生代乡村教师成长诉求、保障新生代乡村教师安心工作等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 乡村教师 发展困境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3-0027-03

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乡村教师,逐渐成为当前乡村教育的中坚力量,业界普遍将这一群体称为新生代乡村教师。可以说,新生代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将直接影响乡村教育的发展状况。相比老一辈乡村教师,新生代乡村教师在职业稳定性方面较低,追求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意愿较为强烈,其职业发展诉求如果得不到更好的回应,就有可能出现离职、调走、换工作等问题,制约着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笔者所在的单位组建了课题组,在南宁市邕宁区范围内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新生代乡村教师面临的发展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与对策。

一、对象与方法

课题组主要通过线上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邕宁区新生代乡村代教师进行调查。调查问卷的问题,主要围绕乡村教师工作环境、工作满意度、职业认同、教学任务、教学方式、工作瓶颈等方面来设计,共计45道题,主要通过问卷星App、网络答题等形式进行。座谈会主要围绕“新生代乡村教师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相应对策”主题展开,由课题组人员摘录会议的有关内容。

参与线上调查问卷的邕宁区新生代乡村教师有433人,基本覆盖邕宁区所辖乡镇、农村中小学教师,其中初中教师117人(占比27.12%),农村完全小学教师208人(占比48.04%),农村教学点教师38人(占比8.70%),乡镇中心校教师70人(占比16.17%)。参与座谈会调查的人员有200人,主要为乡村学校的领导、教师代表等,且都做了发言。

二、统计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参与问卷调查的433人中,拥有大专学历的占21.40%,拥有本科学历的占76.67%,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占0.92%;高级教师占1.15%,一级教师占16.86%,二级教师占56.12%,未定级教师占25.87%;户籍在本乡镇的占30.98%,户籍在城区内其他乡镇的占20.55%,户籍在本市其他县份的占24.48%,户籍在市外的占24.48%;在编的占66.98%,控制数的占9.01%,其他方式聘用的占24.01%;定岗的占21.94%,未定岗的占78.06%;住学校教师周转房的占63.05%,租房的占11.09%,自购房的占9.70%,其他方式住宿的占16.16%。

上述数据表明:所调研的区域内新生代乡村教师普遍为高学历、低职称,说明这一教师群体的专业技能有待提高;户籍在本地且为乡村户籍的新生代乡村教师超过半数,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区域内乡村教师队伍稳定;新生代乡村教师在编比例较高但定岗比例较低,说明这一教师群体在岗位聘任上没有优势;新生代乡村教师住房状况良好,说明政府保障教师住房力度在持续加大。

(二)工作情况

参与问卷调查的433人中,每周课时在13—16节的占39.26%,每周课时在17节以上的占40.18%,每周课时12节以下的占20.56%;任教一门学科的占36.03%且多数是初中教师,任教两门学科的占17.55%,任教三门学科的占8.78%,任教三门以上学科的占37.64%;担任1个班教学的占37.18%,担任2个班教学的占33.26%,担任3个班以上教学的占29.56%;任教1个年级的占55.66%,跨2个年级任教的占29.50%,跨3个年级任教的占10.16%,跨4个年级以上任教的占5.00%。

上述数据表明:所调研的区域内新生代乡村教师工作量过大,超课时、跨学科、跨班别、跨年级任教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这一教师群体无法专心于一门学科的教学,对自己的专业成长不利;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区域内的乡村学校师资力量依旧薄弱且结构不够合理。

(三)职业认同情况

参与问卷调查的433人中,在公共场合乐意承认自己教师身份的占29.33%,不乐意的占20.00%,无所谓的占50.67%;对“是否认同教师是社会分工中最重要的职业之一”,非常认同的占55.20%,比较认同的占29.56%,未置可否的占15.24%;对“当教师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赞同的占30.95%,比较赞同的占41.27%,未置可否的占27.78%;对“影响教师不安心在乡村任教的关键因素是什么”,选择职业认同感弱的占31.18%,选择待遇低的占38.11%,选择其他的占30.71%;对“如有机会是否愿意选择改行”,选择肯定改行的占20.09%,可以考虑的占40.88%,不会改行的占28.41%;对“自己的薪酬与劳动付出相比是否满意”,很满意的占4.39%,不满意的占48.96%,未置可否的占46.65%。

上述数据表明:所调研的区域内新生代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状况不容乐观,在身份认同、职业价值、职业满意度、薪酬待遇等方面的问卷中,做出正向选择的都未超过半数,说明乡村教师的岗位吸引力依旧不强。

(四)能力素质情况

参与问卷调查的433人中,认为运用信息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的占57.04%,认为有一定帮助的占40.65%,未置可否的占2.31%;上课时使用的教学软件主要是Office、希沃软件的分别占77.83%、72.75%,未使用任何教学软件的占22.17%;授课方式运用讲授法的占86.37%,运用直观教学法的占76.21%,运用合作探究法的占67.67%;在没有上级要求的情况下,能积极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占39.49%,比较主动的占52.68%,随机学习的占7.83%;能经常撰写教学论文的占15.7%,偶尔写的占45%,一般不写的占34.18%;在专业技能上感觉自己一直在进步的占28.60%,有一定进步的占54.78%,进步不明显的占14.09%,没有进步的占2.53%;对“在教学活动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这一问题,认为知识面窄、知识储备不够的占41.7%,认为对学科知识理解不够深刻的占28.56%,不知如何处理教材的占12.93%,认为是其他方面的占16.81%。46EAAE92-0E6D-447E-A53C-0E3BFFD0045B

上述数据表明:所调研的区域内新生代鄉村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有着天然优势,且愿意接受、认同现代教育理念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学习积极主动性较强,但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教学工作存在不少缺陷。

(五)其他方面情况

参与问卷调查的433人中,针对“学校对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重视程度”这一问题,认为足够重视的占16.40%,认为一般的占36.93%,没有特别感觉或其他的占46.67%;对“最希望学校关注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哪些方面”这一问题,最希望学校搭建专业成长平台的占50.12%,希望关心教师生活的占23.56%,其他的占26.32%;针对目前影响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认为是教学外活动的占72.75%,也有74.13%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在调研座谈会上,与会的乡村教师提出难以忍受的是农村孩子不爱学习,留守儿童多,教育教学管理普遍吃力。

上述数据(信息)表明:所调研的区域内新生代乡村教师追求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意愿较为强烈,希望得到更多学习与成长的机会;乡村教育生态不够理想,干扰教育教学的因素过多;农村家庭教育乏力,生源基础薄弱,教学难以出成绩,导致新生代乡村教师没有职业成就感。

三、建议与对策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新生代乡村教师普遍面临职业认同感不高、专业成长渠道不通畅、工作压力较大等困境。结合调研座谈所获信息及区域实际,课题组提出以下对策。

(一)坚持师德为先,提高新生代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

1.加强师德教育。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以敬业奉献、爱护学生、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为重点,引导新生代乡村教师争当“四有”好老师;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师德教育活动,切实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2.加大表彰力度。对长期在农村边远地区从教和有突出贡献的乡村教师,当地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表彰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时,应优先考虑乡村教师;树立乡村教师典型,广泛深入地宣传乡村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鼓励更多青年教师在乡村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总结推广乡村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先进经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教师工作成绩突出的乡村学校予以表彰和奖励。

3.引导正确舆论。当地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营造在乡村从教光荣的正确舆论氛围,促进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

(二)改善生活条件,优化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

1.建立多种补贴制度。继续提高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教师待遇,建议在原边远山区教师补贴的基础上再“提标扩面”,增加交通补贴、日常餐费补贴、通讯补贴、育儿补贴等其他补贴,吸引更多青年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

2.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目前,农村学校的教师周转房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每人只有不到20平方米的住房面积,不利于教师组建家庭。为此,建议政府设立专项经费,实施“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在“周转房”的基础上再建“公寓楼”,为新生代乡村教师提供功能齐全、较为宽敞的“教师之家”,让新生代乡村教师能够有相对宽敞的房子结婚、育儿、赡养老人等,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3.改善教师的伙食条件。针对农村生活不够便利的问题,农村学校要多想办法,有条件的可以建设教工食堂(或在学生食堂中搭设),解决刚参加工作、未成家的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吃饭问题,让他们有更多时间用在工作与成长上。

(三)搭建成长平台,回应新生代乡村教师的成长诉求

1.重点培养。以学科为单位,成立学科中心组,遴选有上进心、有潜力、教龄在5年以内的新生代乡村教师进行为期3年的跟踪培养,通过“师徒结对”等方式,开展备课、上课、磨课、做课题等培养培训活动,促进新生代教师的专业成长。

2.全员培训。对区域内的新生代乡村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全员培训,整体提升这一教师群体的师德修养和专业水平,通过一系列师德教育和学科培训,让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备课、上课、评课等专业技能,明晰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愿意扎根乡村学校安心从教。

3.以赛促提。针对新生代乡村教师群体,每年举办教研团队比赛、学科录像课比赛、班主任技能比赛、精彩一课比赛、优质课比赛、优课展示等各类赛课活动,从中发掘一批优秀新生代乡村教师,在评优评先方面予以倾斜,提高他们的成长积极性。

4.适当提拔。对在各项赛课活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新生代乡村教师,应当有意识、分批次地予以提拔,安排其到年级组、学校中层、校级领导等岗位上进行历练,为他们搭建更为广阔的成长与发展平台。

5.建立机制。深入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盘活区域教师资源,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干多干少不一样”“能者上、懒者下”“有付出就有回报”的合理机制,为新生代乡村教师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

(四)聚焦现实问题,保障新生代乡村教师安心工作

1.加大教师补充力度。继续加大乡村教师招聘和补充力度,尤其要抓紧补充信息技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优化乡村教师学科结构,逐步解决乡村教师超课时、跨学科、跨班别、跨年级任教等问题。

2.营造良好的乡村教育生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乡村学校的生源质量,创造更多条件让学生的父母留在身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形成家校合力,努力让新生代乡村教师能够教出更多优秀学生,提高他们的职业成就感。

3.减少非必要的教学干扰。政府部门要减少对学校的非必要检查、填表、上报材料等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敢于执行为中小学教师“减负”的有关政策,理直气壮地回绝干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活动,让一线中小学教师能够拥有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安心从教。

综上所述,在新生代乡村教师逐渐成为乡村教育主力军的背景下,国家和地方应该高度重视这一教师群体的发展,抓紧研究出台更得力、更有效的举措,全面提高新生代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冯琪.新生代乡村教师成长的困与变[N].新京报,2020-9-10.

[2]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9):47-53.

[3]刘秋红.我国农村教师发展现状及我国农村教师发展指标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何忠秋(1969— ),广西邕宁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教学、教研管理等。

(责编 欧金昌)46EAAE92-0E6D-447E-A53C-0E3BFFD0045B

猜你喜欢

乡村教师发展困境新生代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新课改视阈下我国小学英语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宁夏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免费手机软件盈利模式探讨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基建投资预算贴合工程造价控制阶梯化管理研究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