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向嵌入视角下课程思政与“互联网+支教”融合机制研究*

2022-06-07傅夏灵潘阳阳王艺修蒋少杰韩译心

智库时代 2022年24期
关键词:双向支教思政

傅夏灵 潘阳阳 王艺修 蒋少杰 韩译心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一、克服返贫背景下大学生短期支教发展现状

2020年底,我国已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仍需坚持打好“反贫困”攻坚战。而教育精准脱贫,根在青年。为响应政策号召,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乡村支教的队伍中。随着信息时代网络的发展,“Z时代”大学生回应《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提出的教育信息化新思路,发挥熟谙网络技术等优势,探索出将支教组织、课程提供方、乡村小学等多方主体链接的“互联网+支教”新模式。该模式打破时空限制,降低支教成本,增强支教的延续性,既是对疫情背景下“停课不停学”的贯彻[1],也是推进教育公平、建立长期联系的有力之举。

但“互联网+支教”这一新兴模式的发展面临管理机制不完善、支教人员动机不纯、内容难以兼顾社会价值等瓶颈,有违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而“课程思政”将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旨在探讨如何回归育人的本质[2],具有理论和实践、育德和育才相结合等特点,与理想中“互联网+支教”模式具有可持续性、多样化手段和高素质人员需求高度契合。因此,本研究选用旨在构建“课程思政”与“互联网+支教”融合机制,打造多主体、多功能的教学云平台[3],以实现支教高价值、多手段的共存与互促。

二、双向嵌入视角下的“课程思政”与“互联网+支教”

(一)文献综述

国内对于大学生支教活动可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即短期和长期支教;二是空间维度,即实地支教和线上支教。本文将从横向维度进行不同地域、学科、课程、媒介的分析,从纵向维度进行前期准备、中期运营、后期评价的阶段性分析。

随着2015年“互联网+”理念的正式提出,国内学者也逐渐聚焦于“互联网+支教”。已有研究主要分为如下方面:

其一,在“互联网+支教”与扶贫的关系上,一方面是对教育扶贫的助力,另一方面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响应。有研究论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支教方式的优势,以此为基础构建“互联网 + 教育兴农”支教模式(金晨哲和杨蕾,2019)[4]。

其二,在“互联网+支教”对原有模式的创新上,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形式创新。网络支教作为远程教育的一种形式,打破了传统支教活动的时空制约(王严,2020)[5]。

其三,在大学生支教方面,现有学者已充分认识到“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支教的新发展。有学者认为,互联网与传统支教的结合,是志愿活动的延伸,更是实现大学生教育载体的有效拓展(卢宁,2017)[6]。

已有文献聚焦网络平台对支教形式的创新,但未对新形势下的长期定向支教模式转变进行足够的探索。本研究旨在综合大学生支教价值内涵与实现手段“双创新”,探索课程思政与“互联网+支教”双向嵌入的改革路径与实施策略,以此缓解教育体系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二)理论可能

1.均衡发展

(1)嵌入性视角

嵌入性视角最先用于新经济社会学研究,后迁移于社会学领域,认为经济行为之外的其他社会行为也都嵌入于关系网络中[7]。它表征两种事物或社会观念、组织结构之间互动的过程,嵌入物借助被嵌入物的结构和路径,实现自身或共同体的融合发展[8]。

(2)课程思政与“线上支教”双向嵌入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与线上支教处于不同的依托关系时,其物质、精力的投入与目标产出呈不同的正、反相关关系(如图1)。

图1 不同嵌入结构下“投入-产出”关系图

两者若相互脱嵌,则课程思政在区域与人员上难以实现全面覆盖,支教质量难以提升;两者若同构发展,则双方都无法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各自优势;两者若仅呈单向依附关系,单向融入无法充分利用双方原有的契合点,磨合成本更高。

课程思政与“互联网+支教”双向嵌入是在双方融合过程中,基于各自优势特征及发展模式,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最大化。

2.强调动能

课程思政与“互联网+支教”有机结合,要求摆脱机械被动的“他律”,探索重构“主动性”模式。课程思政提供理念动能,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如盐在水”地融入线上支教,强调服务师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性;“互联网+支教”提供实践动能,强调维持多方联系、优化教学秩序的工具理性,实现先进教学理念传播的范围扩大化、场景可视化、反馈即时化。

三、双向嵌入视角下课程思政与“互联网+支教”融合模式构建

聚焦课程思政与“互联网+支教”两大主体和主体间优势,调动主体积极性,构建基于“价值”和“效率”的双向嵌入结构(如图2),使课程思政实现理念引领,“互联网+支教”主动参与,提供载体,从而实现嵌入性能力双向提升。

图2 课程思政与“互联网+支教”双向嵌入结构

(一)制度层面

课程思政嵌入的是战略层面的制度。《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因此,课程思政建设应从思想意识战略高度出发,将立德树人置于战略目标地位[9]。“互联网+支教”嵌入的则是战术层面的制度,通过建立全覆盖、多主体、多方面的具体制度,充分激发主体投身网络教学思政改革的积极性,促进支教工作“价值”与“效率”的落实。

(二)管理层面

课程思政嵌入的是支教内容管理。课程思政体现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将其理念融入支教,有利于为国家未来建设培养富有责任感、能快速适应社会、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10]。“互联网+支教”嵌入的则是支教技术管理,应发挥授课平台、师资队伍、授课内容等方面的优势,做好支教技术支持和平台保障工作。

(三)主体层面

课程思政嵌入的是教学型人才。课程思政要实现以思政育人理念为“魂”,以各种教学形式为“用”,则需要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将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知识组织形式充分展现出来。“互联网+支教”嵌入的则是技术型人才。信息素养较高的技术型人才具有更扎实的软硬件知识基础,能通过对在线教育系统的熟练使用,助力“金课”内容和教学理念的远程传播。

(四)文化层面

课程思政嵌入的是情感价值观念。结合社会情感学习理论,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主导者,其社会情感能力对受教育者学业发展和社会情感具有重要影响[11]。将积极健康的情感价值观念有机融入支教过程,既能发挥教育者传授核心价值观念的主导性,又能帮助受教育者突破认知局限,在温馨的情感氛围中汲取营养、获取能量。

“互联网+支教”嵌入的是信息素养氛围。信息素养培育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适应教育信息化形势的重要一环。将信息素养氛围嵌入课程思政,不仅能对授课内容进行甄别和筛选,而且方式更加灵活,形式也更加新颖,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共同打造多元化的、充满教育意义的课堂[12]。

四、双向嵌入视角下课程思政与“互联网+支教”融合路径

(一)制度层面:构建多要素耦合的线上支教制度

在制度层面探索课程思政与“互联网+支教”融合路径,需要在坚持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构建多要素耦合的线上支教制度。在技术保障上,需建立完备的培训管理制度与硬件保障制度。在明确课程思政的战略地位、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的基础上,科学设计远程教育教学体系,结合学生年级、所教科目,分级分类推进“互联网+支教”与课程思政的同频共振。在情感交流上,完善教师交流制度与反馈制度。鼓励支教方、支教双方之间多种形式信息交流,以及时的反馈来帮助检验教学成果,提升教学质量[13]。

(二)管理层面: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与反馈机制

对支教人员的管理应遵循“全方位、全过程管理,集体培训与个别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支教前,一方面要严格规定选拔标准,遴选兼具较强毅力、公益精神和专业技能的支教成员;另一方面要加强系统培训,可通过邀请高校教师“现身说法”的方式并结合微课等平台进行观摩学习,强化大学生授课技能和网络应用技能。支教中,可建立“问题清单”等,多维度执行团队管理规范,人员分工做到“一人一岗”,信息反馈做到“一步一响”。支教后,可设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例如,构建丰富多样的宣传体系,展出支教大学生的精彩事迹,并在校园官网进行宣传,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一定程度上推动支教的可持续发展。

(三)主体层面:培养融合互通多样化的人才主体

课程思政和“互联网+支教”的双向嵌入,要求支教大学生努力发展为兼容并蓄、融会贯通、本领高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其一,夯实学科知识基础。其二,提升师范技能。一方面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系统性地提升师范技能,具体包括普通话、书面表达、教学设计技能等[14]。其三,增强信息素养。其四,端正情感态度。另外,高校要认清志愿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大学课堂和校园活动,从而在支教过程中实现所得能力、思维和情感的转移和转化。

(四)文化层面:营造情感素养和信息素养结合的文化氛围

良好支教文化氛围的营造,离不开对教育主体和客体素养的培育。其一,在沟通交流中进行个性化培养。可利用“互联网+支教”提供的开放性、共享性信息平台,促进支教双方的沟通,从而根据学生不同特质发掘促使其学习的核心动力,做到因材施教[15]。其二,在资源开发中提升双重素养。其三,在多主体合作中集聚文化力量。对课程思政与“互联网+支教”融合发展的理念与试点教育形式进行宣传,通过对网络支教活动过程中的积极人物、先进事迹等的宣传,营造出良好的服务理念、正确的实践内涵和浓厚的学习氛围。

猜你喜欢

双向支教思政
双向度的成长与自我实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降低寄递成本需双向发力
用“双向宫排除法”解四宫数独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思政课“需求侧”
“90后”女孩尼泊尔支教:跋涉千里的修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