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视角下襄阳古城保护经验与启示

2022-06-07顾大治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化名城襄阳古城

吴 杨,顾大治,张 袁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逐渐受到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下绣花功夫”。从1982 年我国颁布第一部《文物保护法》至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业已发展近40 年[1],产生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文件等。目前我国共有138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历史文化名城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但问题仍层出不穷。2019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通报批评了多个历史文化保护不力的城市,要求立即开展整改工作,对于整改不到位的,将撤销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2]。这些历史文化名城存在拆真建假、大拆大建、破坏山水环境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归根结底,这些问题均源自保护浮于表面,并未重视人文性。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而言,人文才是底蕴的根本所在。本文以湖北省襄阳古城为例,重点探讨人文视角下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研究,突出人文要素于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性,使历史文化名城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保护。

1 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要素——人文要素

如果背景环境遭损害或消失,那么文物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也将处于孤立的、局部的和不完整的状态[3]。人文要素就是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文化内涵,是需要关注的核心要素。

1.1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人文要素

通常在分析历史文化名城的各要素时,首先会关注物质要素,比如整体风貌格局、风景名胜、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和古树名木等;其次会关注非物质要素,比如地方民俗、节庆活动、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等。在这些要素中,蕴含独特人文气息的一部分可称为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人文要素,包括与该城市重大或知名历史事件有关的旧址、地点;与传统节庆、文化息息相关的地段或建筑,或历史名人故居(见表1)。

表1 历史文化名城中人文要素类别

1.2 人文型历史文化名城

人文型历史文化名城,顾名思义,指该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人文特质十分突出,区别于风景名胜突出,或曾为都城、政治意义重大的历史文化名城等,因此可以将人文型历史文化名城定义为:人文要素特别丰富,具有重大人文价值或意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城市或以历史人物为名片,比如孔子故里曲阜市、诸葛亮躬耕地襄阳市;或以历史典故为代表,比如“邯郸学步”的邯郸市、“大意失荆州”的荆州市。这些历史文化名城保存了大量人文型历史古迹与人文景观,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也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能够体现该城市悠久的历史文脉和丰富独特的城市文化。

2 襄阳市历史文化名城概况

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历史悠久,于1986年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流经此地,形成南北双城的格局,其中樊城为北城、襄城为南城。由于樊城在城市规模、城市格局、历史地位等各方面均不如襄城,且受洪水影响,城址随河床变迁多次易址,故下文历史沿革中所涉及的襄阳古城指襄城部分。

2.1 襄阳古城的历史沿革

襄阳的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水经注》记载“楚之北津戍也”,故其最早的名称为北津,后于西汉时改为襄阳。襄阳古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一定规模,城址由西至东不断变迁,直至隋唐后才形成近代的襄阳城池,并于明清时形成完整格局(如图1)。隋唐时期的襄阳古城相较于明清时期,规模较小,位于后者的西北部,道路为“一横一纵”的轴线,整体建制承袭汉制,呈正方形布局;明朝时扩建东北角并在南部建新城,新增两个城门,道路横纵轴在原有基础上向外延伸,护城河向外扩建,且实际宽度大于现在;清朝时在城内新修多个建筑,城市格局与当代基本一致。襄阳古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仍维持原有的城市基本布局(如图2),后来由于工业发展、“文革”等原因,许多古迹遭拆除和破坏。改革开放后,得益于人们的重视,襄阳开始制定修复古城的计划,并逐步修葺城墙。20 世纪末,襄阳先后实施了修复城墙城门、疏浚护城河等一系列工程。现如今,襄阳古城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临江的北城墙保护最好,东西南三面的城门已毁,但古代城池的基本格局保留至今,街道布局基本不变,城内古迹等保存较完整,绿化环境良好,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图1 襄阳古城城址变迁示意图

图2 襄阳古城1949 年布局图

2.2 襄阳古城的人文要素

从人文视角出发,人文要素无非是“人”与“文”两种。“人”可以是名人,也可以是人的信仰、人的生活等;而“文”则可以指城市文脉、文学作品和文化教育等。襄阳古城中的人文要素丰富多样,大体可分为古城中的主要人文古迹或景观,以及与古城发展息息相关的文化两大类。依据前文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要素类别和襄阳古城特色,将襄阳古城中的人文要素具体划分为历史事件、教育与信仰、历史名人和其他非物质四大类别,图3 所示为襄阳古城代表性人文要素分类,图5 所示为部分人文要素分布。

图3 襄阳古城代表性人文要素分类

图5 襄阳古城部分人文要素分布

由图3 可见,襄阳古城的人文要素在历史事件、历史名人、文学作品方面较为突出。

(1)历史事件

在历史事件类别中,最著名的当属“三顾茅庐”事件的发生地古隆中,此外还有汉末群雄之一刘表为呼鹰所建的高台,以及汉末名士庞德公为拒绝征辟而隐居的鹿门山。襄阳古城作为“华夏第一城池”和“南北咽喉要地”[4],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见证过大大小小数百场战争,其中最著名的为东汉末年关羽北伐的襄阳之战和历时6 年之久的宋元襄阳之战。

(2)历史名人

由于独特的军事地位,襄阳吸引了诸多人才,城中有许多历史古迹均与历史名人相关。例如: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诸葛亮的躬耕地古隆中;为纪念昭明太子而建的昭明台,坐落于古城中央;为纪念“建安七子”之首王粲而建的仲宣楼,现为楚天四大名楼之一;夫人城象征古代襄阳人誓死镇守襄阳的无畏精神,至今仍屹立于汉江边。

(3)文学作品

古往今来,诸多著名诗人、作家在襄阳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例如:描写刘备拜访诸葛亮情景的《隆中对》;昭明太子萧统集天下佳作编纂而成的《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刘禹锡在《堤上行》中描述了襄阳古城经济繁荣、水运繁忙的景象[5];白居易《襄阳舟夜》中的“下马襄阳郭,移舟汉阴驿”,其中的“马”“舟”反映了襄阳便捷的水陆交通;金庸曾赞襄阳“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所著《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均与襄阳有关,其中《射雕英雄传》主角之女郭襄的名字正源于襄阳。这些作品赋予了襄阳浓厚的人文气息。

(4)相关性

襄阳古城中的人文要素一脉相承。如图3 所示,学业堂为三国时期刘表所创办,诸葛亮曾在此读书,而后躬耕于古隆中;庞德公归隐的鹿门山,后有孟浩然归隐于此并作《夜归鹿门歌》,白居易、李白也写过相关诗作,山中还有著名的佛教圣地鹿门寺;昭明台见证了《昭明文选》的诞生;金庸的小说更是与襄阳古城密不可分。

3 襄阳古城人文要素的保护措施

3.1 凝练历史文脉,延续古城传统意境

明确古城的人文历史脉络,坚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保护襄阳古城传承至今的城市人文氛围。在历史城区保护的空间策略方面,强调对关键人文设施进行综合保护,并整合相应的人文资源碎片[6],从整体上延续古城传统的人文意境。

《襄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8-2035 年)》将襄阳的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概括为七个方面,其中历史军事重镇和名人贤士辈出两个特色体现了襄阳的人文特征。同时规划还表明襄阳古城具有底蕴丰厚的人文格局,需要格外重视人文保护。

为了更好地突出人文历史要素间的联系,要重视视线通廊。视线通廊主要以古城内历史古迹的位置、关系为依据,在历史古迹之间打造视线通廊,通过不同等级的空间节点和不同形式的空间轴线突出主要历史古迹,并且增强各历史古迹间的联系性与整体性,优化古城整体的人文景观效果。

襄阳古城的视线通廊主要有以下几部分(见图4、表2),分别联系着不同的人文要素。例如:视线通廊2 连通夫人城与远处的汉江,象征古代历史人文气息和现代都市滨江文化的碰撞;视线通廊4 则是连通着昭明台与烈士塔,体现古代文学至红色文化的延伸。此外,突出了昭明台在襄阳古城中的核心位置,注意形成传统的街巷空间及和谐的天际线。

表2 襄阳古城各视线通廊

图4 视线通廊平面示意

3.2 修复历史遗存,传承场所人文价值

历史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襄阳古城的荆州北街地段特殊,充分展现了襄阳古城的演变过程,也是保护规划的重点地区。街区内部保留许多具有重大价值的历史遗留,例如荆州古治券门、拱宸门,宋、明城墙遗址等,这些也是见证了襄阳悠久历史的人文要素。2015 年编制的《襄樊市荆州北街修建性详细规划》,在“指导思想”部分明确该街区改造后要给人们以“怀古、颂今”的感受,达到“游览如读史,观景如赏画”的效果,从而恢复原有的人文氛围。

除了历史街区的人文修复,重视人文历史建筑保护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也多有体现。例如:在历史城区展示与利用规划图中,重点标注了夫人城、昭明台、仲宣楼等人文要素,同时还标注了狮子楼、鹿门书院等重要历史记忆点;在历史城区紫线规划图中,控制范围包括了昭明台、襄阳王府、铁佛寺大殿等人文景观[6](具体分布见图5)。

人文历史建筑的保护,不仅在于修葺完善旧建筑,更重要的是塑造新建筑的风貌,通过新旧建筑风貌呼应传承人文历史气息。例如:紧邻古隆中的湖北文理学院采用了仿古式建筑风格,使新旧建筑风格统一(见图6);位于护城河旁的商业街采用了隐喻式设计,提取了传统民居建筑的部分元素(见图7)。

图6 湖北文理学院

图7 护城河旁商业街

3.3 突出文化教育,提升市民地域认同

较之其他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古城的特别之处在于教育文化,突出了非物质人文要素的传承。在襄阳,从小学开始,各学校就十分注重学习襄阳文化,包括诸葛亮等名人相关的文学知识、事迹,各文学大家在襄阳留下的诗词作品。襄阳学子更有戏说,每年中考语文试卷上一定会有诸葛亮先生的“身影”。

襄阳古城的旅游发展也注重与文化教育相结合。例如,在孟浩然文化旅游景区规划中,突出孟浩然所产生的人文效应,通过规划电动巴士路线,串联起孟浩然文旅区与习家池景区、岘首山人文景区,形成诗歌文化千年诗路[8],突出襄阳整体诗歌人文氛围。

通过教育,襄阳的传统文化得以深入人心,对外宣传了襄阳的文化名片,对内增强了文化氛围。教育一方面潜在提升了市民对于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增强了市民地域自豪感与归属感,进而提升襄阳城市的吸引力与生命力。

4 人文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策略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人文要素是城市居民记忆、民族地域自信的源头。通过思考上述襄阳市人文要素保护措施,总结出人文型历史文化名城的五点保护策略。

4.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强人文宣传效果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政府自上而下的力量通常起主要作用。如襄阳在宣传人文要素时,在市政府门户网站中专设图片一栏,介绍襄阳的自然、人文、历史等方面,其中还有“影友之家”,允许摄影爱好者上传襄阳人文相关照片,增强宣传效果。同时政府和各机构团体定期合作举办人文活动、摄影活动,提高居民对古城保护宣传的参与度,如“舞劲龙”“寻找古城的那一抹绿”“层林尽染古隆中”等(如图8)。

图8 “舞劲龙”、“寻找古城的那一抹绿”、“层林尽染古隆中”活动

宣传作为人文要素保护的常见手段,主体可分为政府和社会两大类,其中社会又包括企业和民众。载体不同,宣传也可分为实体与虚体两种,具体途径如下:

(1)“政府+社会”:政府协同社会各方力量,充分发挥文化职能,引导人文要素资源的传承与保护。当地居民是文化的缔造者也是传承者,对于人文要素的保护也十分重要,政府需要激发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形成自下而上的保护机制。

(2)现实型宣传载体:利用相关人才队伍编写并发放通俗易懂的人文要素科普读物,提高兴趣、加深了解。利用节假日及周末打造相关人文活动,例如苏州在进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时,基于其特色美食组织美食节、美食论坛等活动,促进美食文化交流;结合苏州名人馆举办“名人文化节”,利用网师园、全晋会馆等文物古迹宣传昆曲、评弹等传统戏曲文化[9]。

(3)虚拟型宣传载体:充分发挥新科技、新媒体的作用,通过现代手段传播古代文化,例如在当地电视台打造本土人文节目,利用增强现实交互技术打造电子博物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建立人文宣传公众号等。

4.2 落实人文要素保护,留存城市历史记忆

政府除了加强宣传,还要将人文要素的保护落到实处,不仅要保护文化遗产实体,更需延续人文脉络气息、留存城市历史记忆。襄阳古城最初的保护规划未能得到很好落实,直到1997 年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专项规划,才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尽管如此,当前的古城仍然存在问题,比如人口增长迅速、居住环境恶化、建筑风貌不协调、人文要素保护力度不够等。因此,在保护人文型历史文化名城的时候,需要将人文要素的保护落到实处。首先,编写人文要素保护名录,对人文要素分类,并且针对不同类别的人文要素提出不同的保护方式;其次,关注重点人文要素在城市结构中的作用,营造人文视线走廊,有意识地串联各人文要素,可以利用同类型的人文要素打造人文片区,也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人文要素形成文化呼应;最后,在建筑高度方面,要考虑各物质人文要素的高度协调,在高度上适当突出重点人文要素。

4.3 提高居民人文素质,营造全民保护氛围

政府的主导作用固然重要,但人文要素的保护也离不开居民的力量。让公众参与到文化传承保护中,将地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才能使人们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唤醒自己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感[10]。人文型历史文化名城需要树立“教育为本”的理念,提高居民人文素质,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通过人们对家乡的情感,将整个城市打造为真正可持续的人文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涉及包括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建筑规划景观等诸多领域,只有聚集各行各业的人才,才能增强人文要素保护的专业性及科学性。此外,规划方面需要建立面向政府、市场、社会三方的工作平台,由政府主导,以规划人员为桥梁,保障各方的平等协商与决策权,形成“诉求-协商-反馈”的工作流程,征询各方利益诉求[11],形成全民保护的氛围。

4.4 突出名城特色符号,打造地域专属名片

政府及居民的双重支持是人文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一步,而提高知名度、突出特色符号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特色符号突出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利用独一无二的人文元素,借助无法取代的独特性打响名声,例如山东曲阜市凭借“孔子故里”享誉全国,在世界范围内也小有名气;二是利用多个人文景点,交叉形成丰富的城市文化,例如成都市不仅有武侯祠这一张名片,还有杜甫草堂、青城山等。针对不同的城市特色,突出名城特色符号的途径还有许多,例如:

(1)将人文资源作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基础,打造重点文化景点及特色品牌。例如襄阳市打造的唐城影视城,既展示了襄阳历史文化,也吸引了影视行业及普通游客,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突出品牌影响力。

(2)借助人文要素的吸引力,塑造互动型特色空间。例如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利用古城内重要的人文历史要素,结合空间节点、古城文化脉络、居民日常活动,形成具有浓厚人文历史气息的特色文化空间。

(3)将人文要素融入城市景观设计。合理利用现有的物质要素及潜在的文化资源,通过城市景观表达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及内涵,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同时提升人居环境水平。例如,澳大利亚悉尼市布朗格鲁保护区是该市最古老的工业基地,由于曾经的工业用地性质,周边社区缺少基础设施,因此在2005 年被改造为自然公园,成为悉尼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12]。

4.5 拓宽人文保护领域,推动人文要素创新

推动人文要素的创新对保护人文要素同样意义重大。襄阳对于人文要素的范围划定不仅仅限于物质要素,还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宽了人文要素的保护领域。自2006 年起,襄阳市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并编制了国家级、省级、市级等丰富的非遗项目名录[13]。

人文要素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人文要素,有利于传承城市的文化基因,延续城市文脉。除了传统的保护方式外,还有许多创新型的保护方式,例如将当下流行的创意文化产业和人文要素相结合,实现经济文化双丰收。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人文要素承载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凝聚了当地居民的记忆。将人文要素与创意文化产业结合不仅可以推动人文要素的有效保护,也为创意文化产业丰富了文化内涵。这种创新方式可以为现代城市注入传统活力,也为城市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14]。

由于人文要素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还可以将人文要素保护与新技术结合,例如构建数据库、科学评估保护效果等。技术革新不仅方便管理古城人文要素,也将推动相关保护工作全面化、科学化。

5 结语

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人文要素,无论是对保护文化遗产,还是对延续城市文脉都有积极意义。人文要素是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细胞,要素的发展可以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本文从古城意境、城市个性、历史遗存、文化教育等不同角度分析了湖北省襄阳古城保护人文要素的措施,提出人文视角下历史文化名城的普适性保护策略,建议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落实人文要素保护、提高居民人文素质、突出名城特色符号及推动人文要素创新,促进其他人文型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系统化、全面化。人文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既包括深入剖析城市历史人文,也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法的多方探索。保护人文型历史文化名城,需兼顾物质载体及内在文化的挖掘与扬弃,如此方能保障历史文化名城永续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名城襄阳古城
基于城市发展机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分析
通海古城缀记
凝眸古城淮安
走进文化遗存 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山西平遥古城
良渚古城
神秘的包裹
《腊八危家饷粥有感》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