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的种子
——感念恩师周广仁先生
2022-06-07文/赵聆
文/赵 聆
从小在音乐学院长大,在周先生家的周末家庭音乐会的熏陶下,在周先生那间不大的屋子的沙发背儿的缝缝里,我是那个年龄最小的听众和演奏者,周先生对我来讲已经太亲切和熟悉了!
本科毕业那年,我转到了周先生的主课班,我们见面的场所也就从家或院子变成了教室。
感受先生的经历——广播剧
20世纪80年代,周先生在一号楼三层小礼堂的台上帮着挪那台浮搁着腿儿的三角琴,琴倒地时,周先生舍不得琴,把手垫在琴板下被砸断手指的事件震惊了音乐界的所有人!
记得我们去医院看望周先生的时候,她说她非常感谢那位大夫,破规破例把四指断掉的那一整个关节和甲床,分别接给三指和小指……并且居然乐观地说:“没关系,我自己弹不了琴还可以教学生嘛……”
第一次出国比赛,周先生亲自送我到机场
爸爸和周先生为我送行
我结婚时周先生前来道喜
20世纪90年代施坦威钢琴全球巡演音乐会后和周先生合影
2002年我父亲心脏搭桥手术成功的答谢宴上
2012年12月周先生、郭志鸿先生、我先生和我
令人震惊的是,周先生断指一年零两个月后便重登舞台,其中经历的困难非常人所能想象……
90年代初,周先生带着我一起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一部根据这段经历写成的广播剧。故事从周先生年轻时参加国际比赛的时候说起。众所周知,周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参赛曲目是舒曼《C大调幻想曲》(Op.17)。那时候我正在和周先生学习这首曲目,每个乐句、每个乐段、每个渐慢加快、每个气口,都是周先生坐在我身边一点点带着我做,一点点教的。
在广播剧中,我扮演年轻的周先生一遍又一遍从慢到快练习第二乐章尾声前最难的双手大跳。记得周先生告诉过我,她关了灯,闭着眼睛,把双手练准。
还有一段每次回想起来都会心疼的情景,就是周先生手指受伤被医生破例重接后如何恢复练琴。因为是拼接起来的手指,指尖没有肉垫,弹下去碰到的是骨头。周先生说,她恢复的时候就骑在凳子上,用受伤后接起来的四指和三指不断敲击椅背,第一下敲下去就疼得眼泪不由自主地淌下来,她愣是咬着牙关,就这样一下一下“哒、哒、哒”地一直坚持敲下去……
录音的时候,我躲在一边看着,周先生就这样“哒、哒、哒”,面不改色地复原着这一幕……
这是非常人所及的坚韧和毅力,看得我的脑盖似乎都张开了!
震撼!泪目!心疼!
关心学生之一——出国比赛
我22岁那年,入选美国“吉娜·巴考厄国际钢琴比赛”,代表中国公派出国参赛。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国,一个人。临出门前,周先生给我写了几条注意事项:在洛杉矶转机去盐湖城的中转站取行李时要去找行李提取(Baggage Claim);在房东家说话时要用:“May I……”等,并且一大早亲自送我到机场。
关心学生之二——公派留德
1994年,我获得“DAAD德国学院学术交流奖学金”,作为文化部下属八大艺术院校的三个名额中唯一入选的钢琴家,和同班同学作曲家贾国平,还有我们现在的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一起,共赴德国留学。
出国前,周先生送给我一本英译德/德译英的小字典。为了让我在哥廷根(Göttingen)读哥德语言学院期间不间断主课学习,特意亲自写信给老朋友——德国最有名的钢琴教授凯沫林(Kämmerling),推荐我去上钢琴课。
我接到德国政府的邀请信去参加莱昂·弗莱舍(Leon Fleisher)的大师班,周先生非常支持我,再三叮嘱我一定要去!并且告诉我,这个老师教得太好了!
关心学生之三——教学法
2008年,我结束了长达十五年在德国教学和演出的生活,回到钢琴系担任主科教学工作后,周先生时时刻刻在关心我,每到我自己的音乐会和我学生的演奏会,周先生都会早早就坐在那里,认真倾听,语重心长地提出宝贵意见。
下带学生,上有老师关怀、指路和把关,这种被呵护着的感觉特别温暖。
回国第二天,我便重拾周先生、应诗真老师都曾经带过的钢琴专业教学法,开始上大课。期间,我多次专程向周先生和妈妈讨教,他们都会无私地把教材和思路全盘托出告诉我。
后来开始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委托,编写《零点起步》学钢琴教材,约稿时本来应该是一本160页的教程,一下子变成了将近500页。
初稿交上去了,原来的责任编辑走了,无人接手,也没人通知,石沉大海,半年没有回音。一再追问下,拿回了稿子,回复是:“我们成本有限啊,做不了彩色的,没有美编插图做不了,你自己画的不能用,做不了你这样生动有趣的,我们的工人看不懂你的想法,我们做不了这么多页数……你改改吧……”我像瘪了气的皮球,拿着这一大沓谱纸,去请恩师周广仁先生看看能不能用。周先生认真负责地把我的稿子当作周末作业带回家看,并写了让我感到无比鼓舞和振奋的话,令我非常非常感动!
小聆子:
你的新教程(1到10课)我仔细地看了,你的思路很好,你让学琴的人从一开始就懂得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循序渐进地熟悉键盘、识谱、弹奏方法,直到技术和音乐相结合,一步一步由浅入深。万事开头难。一入了门,后面的教材就好编了。
周广仁
得到恩师的肯定和鼓励,拿着乐谱一回到家,我便像打了鸡血一样,着手给乐谱“减肥”。每天,我会把头天整理出来的每一摞稿子,拿给我的“内藏智囊”爸爸“检阅”。爸爸以天使般的耐心,默默地抱着厚厚的、散装的纸张,一张一张、一点一点地仔细地读,做着标示,写了很多条建议。在周先生、爸爸妈妈的鼓励和关怀下,《零点起步》学钢琴这本教材终于顺利出版。
虽然,我一直觉得不必麻烦周先生或者爸爸妈妈帮我写一篇形式上的推荐前言,但我心里明白,这本教材中有多少他们的心血。
关心学生之四——成长
(生活记录点滴,2015年10月18日和11月6日。)在这两个日子里,打击乐大师李飚、新星刘恒、凌家班同门师弟谭小棠和我,我们分别在北京音乐厅和中央音乐学院王府音乐厅为中央音乐学院75周年院庆庆典,上演了两场不同曲目的“双钢双打音乐会”。音乐会上我和师弟谭小棠合作演奏了舒伯特《幻想奏鸣曲》,周先生听完后很兴奋,一直赞不绝口地说:“你的声音简直太漂亮了!你弹得非常好!我很久都没有听过这样高质量穿透的琴声了!”
一回想起这场音乐会就会让人感到振奋,不光是因为合作的有附中、慕尼黑的老同学、老伙伴、同事、师兄弟都实在太棒了,玩儿到一起的音乐感觉你们懂得!而且有周广仁先生、李其芳先生、李惠丽老师、潘淳老师……
借李飚的微信:“这是一场让中国任何钢琴家都紧张的音乐会,主要观众有刘诗昆、凌远、赵屏国、储望华、左因、诸大明、吴迎、鲍蕙荞、杨鸣、曹小青、杜泰航等老师,我们共同祝贺央院校庆75周年。”
关心学生之五——给先生弹琴
出国留学后每次回国时我都会去看先生,在家或者在教室弹琴给先生听,汇报学习生活情况。要是在家,弹完琴,先生还会像小时候每次去家里的时候一样,给我拿好吃的巧克力或甜点,冲一杯好喝的茶或果汁……周先生总会张开双臂,笑眯眯和蔼地给一个大抱抱:“太好了,姑娘!”
(生活记录点滴,2017年10月17日。)音乐会后周先生和老爹老娘给予了大大的肯定!周先生听完特别振奋地说:“你简直太棒啦!小聆子完全大变样儿了!”
由于近年来自己一直忙于各地奔波,三位长辈老师已经很久没有听过我弹独奏音乐会了……今天回想一下,真的要慢慢总结一下回国将近十年来,在老娘一步一步耐心地栽培下,从弹法、发音、对音乐品位的不断追求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衷心感谢高龄的老娘坚持不懈、与时俱进的悟性、启发和点播,受益终生!
特别感谢周先生的爱护关爱和鼓励支持!感谢老爹老娘的陪伴!让幸福的我可以弹出幸福的音乐!
关心学生之六——关心学生的学生
每逢考试、演奏会、大师班,周先生、郭志鸿先生他们这些老先生们总会早早提前就坐,当我们这些匆匆踩着点儿赶到的年轻人走进音乐厅的时候,只要看到他们的身影,过去请安,心里就会觉得有底。
在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这个大家庭里,我们都是老先生们看着、带着、拉扯着、关爱着渐渐长大、成熟、变老的孩子们,他们在,我们系的天在!我们的舵手在,我们的方向在!
先生们在,我们心里就特别踏实!这,就是我们钢琴系代代传承的音乐精神,是我们的传统。
(生活记录点滴,2016年5月20日。)这一天是我的两个毕业班学生音乐会,我写道:
感慨,还是感慨!
首先祝贺任博雅、张悦两个研究生宝贝毕业音乐会成功举办!周先生说她在音乐学院很久没有听过如此高质量的演奏,每个声音的质量都非常高,音乐非常讲究,还表扬了我的大胆选曲……谢谢周先生!您的话语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和支持!八年时光一瞬间结束了……两个宝贝刚到我班上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恍若昨日,每个孩子都是从基本功和音阶抓起,一个一个音弹,一个一个手指地练……还记得张悦第一次演奏会,弹了六首车尔尼740。记得她弹完六首740后,周先生表扬我,“你真了不起!真勇敢呐!”
那时,时常随时加课,有时上到晚上11点,师徒一起疲惫地半闭着眼睛走出琴房……你们在台上的那一瞬间让我更加坚信,学琴和教琴都要一丝不苟!要有耐心、有科学的弹法训练,要有坚持和信念……“花会开的”!
孩儿们,你们学会了真正的弹琴,可以在台上把音乐和技术结合运用得自然自如,touch,声音一个是一个,质量啊,质地啊,功夫啊,心血啊……
你们,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交卷了!你们可以展翅飞翔了!Love you!So proud of you!可我,咋有点舍不得,咋想哭啊……
(生活记录点滴,2016年9月10日。)我是个幸福的孩子,爹妈给我生命,养育我长大,学琴艺、学做人,是身边受益无尽一辈子的老师!遇到恩师们,一路教诲,幸运!感恩!以您们为榜样,尽我所能继续传承,我想,这是我做老师的责任!叩谢恩师们!
给予同伴的无私关怀与支持
2014年爸爸80岁那年,请周先生为他的《大师之门》写的前言:
爸爸80岁华诞音乐会时周先生前来祝贺(摄影:孙楠)
中央音乐学院有一个钢琴世家,父母子女都是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这一家的父母,赵屏国和凌远老师都是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中央音乐学院建院初期第一代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并毕业后留校担任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们在国家的培养下,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不断地提高专业水平,在教学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钢琴人才,其中有赵屏国老师辛辛苦苦培养的、现在已赫赫有名的郎朗和凌远老师从小培养的、现在已世界闻名的王羽佳。
今年是赵屏国老师80大寿。我首先要祝贺他,因为我和他1955年还有一段在苏联专家塔图良先生班上学习时的同学之情。那时,我记得他程度不深,但非常刻苦用功,后来国家派他去俄罗斯留学,使他对著名的俄罗斯钢琴演奏学派和教学方法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切身的体会。
赵屏国是一位活到老学到老的榜样。我今天看到他的书,心中感触很深。他这一生中教了许多学生,在教学的同时,又做了很多学问,令人敬佩。他系统地研究了我们常用的钢琴初级和中级教材,并录制了音像制品,其中有车尔尼练习曲、巴赫的二部三部创意曲,一些贝多芬奏鸣曲和一些中国作品。特别是他出版了柴科夫斯基的全套《四季》12首乐曲。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注释得最全面的一个中文版本,包括他亲自演奏的录音。他还介绍了一直被埋没的老作曲家江文也先生的钢琴作品。最让我感动的是那篇文章《我和郎朗——老师的心》。从中使我不仅了解到他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感觉到他作为钢琴老师的崇高人品,让我明白他是如何呕心沥血地培养学生的。
我常想,一个天才的学生没有好老师的点拨是成不了才的。特别是在打基础阶段,基础不好,盖不了高楼。所以许多学生,长大出名后,总是以感恩之心对待教过他的启蒙老师。
赵屏国先生的书的出版对他本人似乎是一生的总结,而对我们许多从事钢琴教学的老师而言,则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我衷心地祝愿赵屏国老师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周先生的生日——我们用音乐为先生祝寿
2016年,周先生88岁大寿音乐会
2018年,周先生90岁大寿的时候,我们这些徒弟们
2018年,在中山音乐堂用音乐为先生贺寿
做一粒有价值的种子——周广仁钢琴夏季学院
每年暑假,在一个美丽的城市都会举办一次为期一周左右的周广仁钢琴夏季学院,一些国外专家加上我们这些大徒弟们会去给那些小徒弟,或者还没有成为徒弟的徒弟们上课,有时会有比赛,我们也会轮流开音乐会。这就是薪火相传。
(生活记录点滴,2015年7月25日。)一年一度的夏季学院又开幕啦!又是一次大家庭相聚的盛会;又听到周先生弹琴和语重心长的教导;可以和师妹一起玩儿音乐,期待充实的每天。
(生活记录点滴,2016年8月2日。)这一年,周广仁夏季学院——每年的聚会,十岁生日!
我们和先生一起聊一起玩儿,还模仿泰坦尼克号的姿势拍照……先生开心的样子好可爱!
榜 样
(生活记录点滴,2017年12月19日。)周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兢兢业业的人,几十年来,像这样的场景,对于周先生身边的学生和同事来说如此熟悉,甚至成为了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以这种形式等待学生来上课是最好的示范教学。
年事已高的先生还在坚持教学,随时关心学生们的成长,有幸做先生的学生是多么幸福啊!
记得那天早上不到八点,整个钢琴系静悄悄的,唯有一间琴房隐隐约约传来琴声。我顺着琴声走过去,哇!周先生在教室,周先生在弹琴!好久没有看到周先生来系里上课,先生的教室又响起了琴声,特别特别感动!我不敢打搅,只拿起手机拍了一下。晨光从窗外洒进来,朦胧而圣洁地照着先生的剪影,美,无以言表。
除了感动还是感动!觉得先生伟大!
情系钢琴系
(生活记录点滴,2019年4月23日。)这一天,周先生到钢琴系来了!先生一见到我就说德文,我说:“在系里见到你真太好了!你回家真好,我们很想念你!”她说她更想念我们(系)!就流泪了……
仁爱的种子
亲爱的周先生,
您是我们永远的先生,我们都非常爱您!
我们既是您的学生,也是您播种下仁爱的种子,我们受教于您,得益于您,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了中国的钢琴事业,继续传承您给予我们的一切。
您说过:教书育人这个重任落在我们肩上。您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音乐事业的发展要靠我们了!
虽然您离开了我们,但在我们的钢琴系,我们的1001演奏厅,您的1021教室,似乎到处都还留有先生的温度、先生的足迹和身影,您永远在我们心里。
最让我们铭记于心的是周先生您留给我们的这种精神,这种热爱音乐、热爱教学、热爱钢琴事业、热爱学生、热爱我们集体的精神。您的精神在我们心中开枝散叶,将引领和激励我们为这个伟大的事业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