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合作”为峰 路远“共赢”为径
——小学体育名师工作室发展新策略
2022-06-07邹军权
文/邹军权
古语云:峻极之山,非一石所成;凌云之榭,非一木所构。一个人也许能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名师工作室”俨然成为教师学习、交流、成长的重要平台。余姚市小学体育名师工作室经过近5年的实践,紧扣团队理念,创新管理举措,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以文化建设为基点,促进团队凝聚力的形成
团队文化建设是工作室发展之魂,能帮助学员辨明方向,找到归属感,在统一的理念和价值观引导下,团队的向心力得到强化,牵引他们从“舒适区”走进“学习区”,互相扶持、互相借智、互通有无,从而促进团队成员共同进步。
(一)完善组织构建
1.团队理念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名师工作室的运行,就是这种教育本质的直接体现。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就是那一棵树、一朵云、一个灵魂,肩负着一个团队远行的重任。因此,余姚市小学体育名师工作室以“唤醒、合作、共赢”为发展理念,即通过组内唤醒认识,合作交流,合理竞争,攻艰克难,引领团队成员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最终达成共赢目标。
2.组织运行
工作室的运行实行“集中”和“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即“1+N”模式(图1),“1”为领衔人——工作室的核心,对工作室的运行进行集中管理;“N”为由全体成员分成的若干小组,各组设组长1人,对各小组进行分散管理,一般为学科骨干教师或者教坛“新秀”——教研活动开展的主力。工作室设立三个协作组:一为专家顾问组,对工作室成员的发展引领方向、诊断把脉。二为外联组,一般为周边县市区的名师工作室团队,定期开展合作交流PK活动。三为研修组,以工作室成员为主的研修组团队。此外,工作室还积极吸收更多的教师参与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
图1 工作室组织运行框架
(二)加强品牌建设
1.标识徽标设计
标识是一个团队对外影响力及综合价值的体现,工作室以品牌建设为切入点,强化“视觉”识别,提升影响力。首先,创设团队标识(图2),标识平面主体为“体育名师”四个首字母“TYMS”,整体的形状是一个对话气泡设计,寓意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也体现了工作室“唤醒、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标识的设计主要运用于微信群、公众号等社交平台APP的头像以及活动手册、广告封面等宣传资料的封面。
图2 工作室徽标
2.视觉样品开发
视觉感知是一个团队精神面貌的最直观的体现,也是团队凝聚力、执行力的外化表现。工作室从视觉感官入手,统一制作印有团队标识的笔记本、书签、茶杯、日历等生活样品,让成员充分体会团队归属感和获得感。此外,在开展重大研讨活动时,团队会设计活动专属运动衫。
3.新媒体运用
工作室顺应社会潮流,利用新媒体资源,加强对工作室的宣传报道,努力提升工作室形象,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助推工作室稳步发展。例如,开通“余姚市小学体育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对开展的各类活动和学员的优秀事迹进行宣传。截至目前,公众号已发送推文40余篇,转载文章1000余次,关注人数超过5000人次。同时,工作室还开通了微信短视频、抖音等新媒体账号,积极利用新媒体的及时性和互动性,推进名师工作室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阵地建设,引领工作室成员的价值导向。
(三)丰富团建活动
1.周二活动日
每周二是工作室例行的团建活动日,主题是“快乐运动”。活动包括主题式技能演练和自主拓展项目两方面,主题式技能演练指每周确定一个技能项目,例如,浙江省课堂教学评比垫上技巧成套动作,全体成员依次演练,最后由该项目特长的教师进行点评指导,时间控制在30分以内。自主拓展项目是由学员根据自身爱好选择的运动,目前开展的有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等。活动采用“钉钉群”签到制度,对缺席、迟到或早退的教师,进行相应金额的“罚款”,用于活动器材的消耗及年终聚餐的支出。
2.“任务+”运动“打卡”
“任务+”运动是以工作室成员“线下”团建活动的方式开展,主要是在任务驱动下,激励教师自主参与体育锻炼,主要为“5公里竞跑”和“万步健走”活动。工作室首先对每位成员的实际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分层制定任务要求。例如,30周岁以下男教师每周不少于2次5000米跑,配速要求5分30秒,周步数不少于5万步。活动指定专属APP进行“打卡”,结束后将截图上传钉钉群。后勤团队每月一次,对学员的“打卡”进行统计,并在群里公示。
3.公益团建活动
公益活动的参与和开展,不仅能展现团队敢于承担的社会责任感及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更能提升团队凝聚力、公信力和影响力。工作室联合余姚市泗门镇“野狼公益队”参与多项社会公益活动。例如,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工作室成员积极参与余姚市高铁北站志愿服务活动,多人次被授予优秀志愿者称号。此外,工作室还积极参加送教工作。例如,2020年7月17日,工作室积极响应教育部发起的支援云南省澜沧县教育扶贫工作,对澜沧县全县学生进行《居家体育锻炼》网络授课,央视频、咪咕视频等媒体同步直播,相关活动信息在浙江省体坛报、余姚日报等媒体进行报道。
二、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以多元平台为载体,通过理论学习、教学诊断、交流互动等实践活动,指引学员立足教学本职,不断完善自我、修炼自我、超越自我,培养具有“自觉成长”意识的教师。
(一)开放式的平台——理论学习实践
1.在阅读中碰撞思想——“拼图”研读
课堂教学是“果”,教育科研是“根”,而阅读就是“土壤”。阅读本身就是对知识的积累。“拼图”研读是一种随机分组的形式,让学员自主参与,在小组内分享、讨论、学习研读收获。指根据学员的组数,准备相应量的读物,将印有书本封面的卡纸裁剪成一定数量的小卡片,让学员随机抽卡,拼图成功的组员为新的研读小组。随机拼图的方式打破原有小组形式,让组与组成员之间加强交流,互取所长。研读后,分组进行主题研讨三部曲:晾晒读书收获-交流碰撞思维-总结提炼收获,这种开放式的头脑风暴会激发学员参与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2.在反思中创新思维——科研突破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育科研是体育教师的短板,很多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工作室“双向”举措,让教师教科研落地开花。一方面,工作室和余姚市教科所签订定向“帮扶”协议,一个学期一次定期组织专家对工作室成员的论文和课题进行专项指导。另一方面,不定期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引领和培训。例如,2021年9月,邀请余姚市教科所专家对参与宁波市第七届中小学体育专项科研成果奖评比的两项课题进行一对一指导。近几年,工作室成员教科研水平提升明显,连续三届获宁波市中小学体育专项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
(二)聚焦式的平台——教学诊断实践
1.课堂实践——“短课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铺垫,更需要教学实践的积累。随着工作室成员数量的逐渐增加,课堂展示的机会相对减少。工作室随即提出了“短课”的教学思路,即一节课由原来的40分钟缩减为28分钟,上课内容为准备活动+主教材。这样半天的课时可以从原来的3课时增加至6课时,最大限度地增加上课的密度。此外,工作室还组织10分钟的“说课”或“试讲”活动,让全体成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
2.课堂拓展——“线上式”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各地学校延迟开学,“线下”教学和集体性教研活动受阻。为了保障活动的正常开展,工作室建立钉钉群,由“线下”活动转为“线上”活动。例如,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的钉钉群直播课堂、线上讲座、线上说课等。此外,工作室还专门录制了余姚市小学体育《居家锻炼》网课36节在全市推广,视频点击量突破5万余人次。
3.评课创新——“辩论式”
评课是教学活动的延续拓展,是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总结。工作室提出了“答辩式”评课方法。首先,课后抽签评课,评课时间为15分钟,对于不足之处要围绕“三步曲”进行阐述,即“哪里不好”(问题的提出)、“为什么不好”(原因)、“如果让你改,你会怎么做”(解决措施),然后由执教者进行“回辩”,对有疑惑的问题进行“辩论”,让学员在激烈的辩论中进行思维碰撞,提炼最优化的教学策略。
(三)互动式的平台——交流学习实践
1.“合作抱团式”平台搭建
团队要发展,离不开相互切磋交流、交融借鉴。工作室多方举措,与周边县市区小学体育名师工作室互取所长、抱团前行。例如,2019年11月,工作室与宁波市奉化区小学体育核心团、慈溪市小学体育名师工作室成立“余姚、慈溪、奉化”三地小学体育名师工作室联谊活动,每年组织一次跨区域交流活动,三地轮流举办。截至目前,首轮活动已经顺利结束,这不仅加强了团队间的交流,拓展了教师的视野,还激发了教师的竞优意识。
2.“自主引进式”平台拓展
工作室依托余姚市教育局教研室,主动承办各类教研活动,积极为团队成员争取自我展示的机会。例如,工作室先后承办余姚市“诚意”课堂节小学体育课堂展示、余姚市名优教师跨校带徒等活动。此外,工作室发挥自身优势,邀请专家举办多种形式教研活动。例如2021年5月,工作室组织“宁波市小学体育武术专题研讨暨省纲要水平一配套用书‘武术单元’教学实践活动”,浙江省体育教研员余立峰老师等专家莅临指导并进行专题讲座,为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发展指引方向。
3.“外出取经式”平台延伸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走出去,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习最前沿的教学理论,感受教学的无限魅力。因此,工作室多次组织学员外出参加高一级别的研讨活动,例如,“宁波市特级教师(名)师带徒”“甬、绍、温、舟”四地市教学研讨活动等。每学期初,在“浙江省教师培训管理平台”学分培训申报中,工作室会指定一个培训项目,要求全员申报,统一出行。每次外出“取经”,都能让全体成员经历头脑风暴,收获新知识。
三、以评价机制为标尺,检验培养方式的综合成效
为了提升工作室的运作效率,达成长效的发展愿景,根据学员能力的不同,创新评价指标,丰富评价形式,共性和个性相结合,共同营造“共享、共进、共赢”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一)创新评价指标
评价是对学员参与工作室活动成效的价值判断,也是规范工作室制度的有效手段。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能激发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形成自律、自强的优良作风。工作室从共性评价、专项评价、自选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即学员年度得分=共性评价分+专项评价分+个性评价分。
1.共性评价
共性评价是指不分学员层次,考核尺度一致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综合荣誉、学科荣誉、业务竞赛、指导学生四个板块,根据获奖层次的高低给予相应的加分。例如,综合荣誉获奖板块按照省级、市级、县级分别给予10分、7分、5分的加分;指导学生获奖按照省级、市级、县级分别给予7分、5分、3分的加分。
2.专项评价
专项评价是根据学员的专业发展水平,从主力层(教龄5年以上,一般为骨干教师或教坛新秀)和松散层(教龄5年内年轻教师)两个层面,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专项评价主要针对教育科研板块,对松散层学员的要求相对降低,对于同一层次的课题或论文获奖,可按高一个层次进行加分。例如,松散层学员论文或者课题获县级一等奖按宁波市一等奖计分,宁波市一等奖按省一等奖计分,依此类推。
3.个性评价
个性评价是指年初时,学员自己选择挑战目标,工作室领衔人根据目标难度给予相应得分的一种评价方法。个性化评价分专业类和非专业类(表1),除表中的项目,学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选择其他内容。首先,由学员自主申报,填写项目及具体目标;其次,由领衔人根据目标难易程度给出预估分值,期末由考核团根据完成情况给予相应得分。
表1 学员个性化考核评价表
(二)丰富评价形式
1.“年度”考核和“三年”考核相结合
工作室对成员考核采用“积分量化”形式,对职称学历、业务竞赛、教育科研、综合荣誉、公开课、指导学生、组内工作量等7个方面逐项细化,逐条得分。考核分为两个周期,即年度考核和三年考核。首先,对学员的年度综合情况进行考核,排名前6名的学员为“年度优秀学员”,年度优秀学员享受一次无条件请假权利。其次,对学员三年的得分进行累计,得分前3名的学员为“优秀学员”,由教育局教研室颁发证书。两个周期相结合的考核形式能引导教师做好对目标的分解,时刻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
2.“个人”考核和“小组”考核相结合
工作室采用个人考核和小组考核并重的办法,即小组考核分=成员考核分+小组PK分。成员考核分为小组内成员的年度考核平均分,小组PK即团队之间的“赛课”和“团建”项目得分。小组考核不仅能培养成员间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意识,还能真正体现每位成员的自身价值。年度考核得分最高的2个小组为“最佳搭档”组,由工作室赠送相应的书籍作为奖励,小组内成员优先推荐参加市级公开课展示。而考核得分最低的小组,组长要进行15分钟以上的“追责”发言,分析得分低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路漫漫其修远兮,徐弭节而高厉。余姚市小学体育名师工作室必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摸索出一条有特色、有成效、有价值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