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立骨化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疗效观察
2022-06-07张宏勇
张宏勇
摘要:目的:探讨帕立骨化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进行研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仅用帕立骨化醇治疗,观察组40例,使用帕立骨化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结果:观察组iPTH(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和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更低,两组相比,差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立骨化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可将患者甲状旁腺激素降至合理范围内,使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关键词:帕立骨化醇;血液灌流;维持性血液透析;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疗效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有着较高发生率,有研究指出,约有44.5%的血液透析患者iPTH水平在300pg/ml之上[1]。传统非选择性活性维生素D制剂是临床常用的将iPTH药物,然而,若长时间用药,高钙血症、高磷血症风险系数会骤增,预后水平大受影响。因而,找寻一种科学高效的治疗方式极为重要。本研究比较和分析帕立骨化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疗效,详细见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计算机随机表法将我院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血液透析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0~78岁,平均(57.29±3.51)岁。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9~78岁,平均(57.46±3.63) 岁。简单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帕立骨化醇静脉冲击治疗:静脉滴注帕立骨化醇(生产厂家: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83043),0.04~0.10μg/kg,1次/2d,对患者iPTH水平进行动态化监测,2次/月,以便对药物剂量进行及时调整。在300<iPTH<1000pg/mL,用药剂量为5μg,每周3次;1000<iPTH<1500pg/mL,用药剂量为10μg,每周3次,iPTH>1500pg/mL,用药剂量为10μg, 每周3次。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液灌流治疗:血流量控制在200ml/min,透析液流量为500ml/min,时间维持在2h,血液灌流后行2h血液透析,1次/周。所有患者随访12周。
1.3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iPTH水平和疼痛评分。附表格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用 SPSS21.0展开处理,计量资料以 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以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附表格
2.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iPTH水平和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
3.讨论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作为血液透析患者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其主要原因是肾脏功能衰竭时无法合成维生素D的活性代谢物1.25(OH)2D3,从而导致肠道钙吸收减少,低钙血症,PTH合成增加,iPTH水平持续升高,若未得到科学有效治疗,肾性骨病、皮肤瘙痒、钙磷代谢紊乱、血管钙化等严重并发症风险系数会大大升高[2]。多方监测数据显示,iPTH浓度较高者,生命安全会受到极大威胁。
帕立骨化醇属选择性维生素D受体激动剂类药物,既能将非选择性维生素D的效用发挥至最大,又能对iPTH合成产生强有力的抑制功效,促使肠道对钙磷的吸收作用得以强化,高血钙、高磷风险系数较骨化三醇更低[3]。血液灌流借助活性炭、树脂等吸附剂对滞留在体内的代谢废物、毒素加以有效清除。血液灌流可有效吸附大分子物质,对相对分子质量在113~40000范围内的脂溶性、与蛋白结合类物质的吸附能力更强,大分子和蛋白结合类毒素的清除效果可得到有效保障。常规血液透析仅能清除小分子毒素,对iPTH这类大分子毒素的清除效果较差,而血液灌流则可将其清除。从上述研究可知,观察组治疗后iPTH水平、疼痛评分更低,这一结果足以说明帕立骨化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总之,帕立骨化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在纠正异常升高的iPTH水平上有着显著疗效,可大大减轻尿毒症患者因iPTH水平升高所致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肾性骨病、皮肤瘙痒、钙磷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生命,在医学领域中有着极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戴庆容.帕立骨化醇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效果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69):2.
[2]刘辉,王春勇,桑国周.西那卡塞联合帕立骨化醇治疗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1):4.
[3]徐晓洁,边宝娟,周圣娟,等.帕立骨化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26(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