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爱情故事

2022-06-07崔新宇

古典文学知识 2022年3期
关键词:遗书敦煌

崔新宇

1900年发现的莫高窟藏经洞,保存了大量中古时期的珍贵文献,90%是佛经,10%是其他各种社会文献,其中就有一些文学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古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爱情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佛教讲人生皆苦,生老病死之外,还有求不得、爱别离和怨憎会,敦煌文学中的爱情故事正完美地诠释了后三者。

一、 爱而不得

敦煌地区历来重视教育,早在唐宋时期教育就已比较发达,既有官学、私学,又有独具地方特色的寺学。从现存敦煌文献题记中可以看出,当时在敦煌地区学堂里就学的学生年龄大小不一:儿童、少年、青年都有,有时还有寺院里的小沙弥。这些学生一般自称为“学士郎”“学郎”“学士”或者“学生”。当时的学郎们在自己平日常用的课本、习字本上留下了不少创作或抄写的浑然天成、质朴真率的诗篇,我们称之为“学郎诗”。

众多的学郎诗中,有几首真实地记录了敦煌少年对爱情的向往。P.2622(图1、图2)正面是《凶吉书仪》,正文的结尾有“吉凶书仪上下两卷,大中十三年四月四日午时写了”,说明这卷子写于晚唐859年。正文的后面还有一些空间,写了五首学郎诗,其中一首是:

寸步难相见,同街似隔山。苑(怨)天做河(何)罪,交(教)见不交(教)连(怜)。

同一条街上住着他喜欢的人,可能是学校的规定,无法相见,这首诗就体现了他内心的煎熬。浅显的直抒胸臆,却有着“寸步”与“隔山”这样对照鲜明的夸张和比喻,近在眼前而求之不得,无怪乎难以为情,要借笔墨抒发了。

此卷正文中有两个“李文义”的题名,学者由此推断,《凶吉书仪》为李文义所写。后面的这几首诗,笔迹相同,可能也是李文义所写。这首诗前面还有一首诗:“今照(朝)书字笔头干,谁知明振实个奸。向前早许则其信,交幼者人不许欢。”描写了一位叫“明振”的同学,比较奸猾,李文义不太喜欢,就写了一首诗来表达。有学者猜测这位“明振”就是后来成为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女婿的李明振,此君一度在归义军政府中权倾朝野。从李明振的年龄,可以推断出李文义此时20岁左右,正是少年气盛时。P.2622(图3)背后还有一些似乎是小朋友留下的动物涂鸦画,稚拙可爱。背面还两次出现了“李文进”的名字,也有学者推断是李文义的弟弟,那些图画是哥哥给弟弟画出来教学用的,是有意思的猜测。

恋爱中的心情都是敏感细微又无端烦恼的。国家图书馆藏的敦煌遗书BD04291《七阶礼佛名经》(图4)背后,同样有一首学郎写的诗:

那日□头见,当初便有心。数度门前过,何曾见一人。

某日初遇,便一见钟情,之后多次从门前经过,是否注意到了我?这位似乎是处于暗恋状态。“数度”,很能看出作者的小心机,故意从门前走过,却不曾见到一次,又是多与少的对比。那究竟对方是无心于作者,还是同属小心机的欲擒故纵呢?不得而知,一段殷勤的制造机遇而终失落埋怨的心情,在平易的语言中呼之欲出。

前面两首,作者心中都有心仪的对象,表达也比较委婉含蓄。而下面这首则直白地表达了一位昂然自矜于功名,即将前往中原发展事业的单身青年对爱情的向往,更像一首征婚宣言。是诗见于敦煌遗书P.3305(图5),抄写于一段《论语》之后。那边年迈的孔夫子嗟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这边的学生郎则是朝气蓬勃,对未来满怀希望:

可连学生郎,其马上天(大)唐。谁家有好女,嫁以学生郎。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见于多件敦煌遗书,大意相通,略有变化,比如S.3713:

今日好风光,骑马上天堂(大唐)。须(谁)家有好女,嫁如(与)学士郎。

今朝好光景,骑马上天堂。须家好女子,嫁娶何□家。

可见其诗曾经在敦煌年轻人中非常流行。

美好的愛情,总是让人向往,不止是情窦初开的学生郎,就连遁入空门的小沙弥也无法自拔。一千多年前,公元888年的敦煌,有那么一个小沙弥就曾经为爱挣扎。敦煌遗书S.1824(图7、图8),正面是“三界寺僧人法信于城东索使君佛堂头”写的“受十戒文”,描述的是一个受十戒的仪轨,文中赫然就有:

尽形寿不杀生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能。

尽形寿不偷盗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能。

尽形寿不淫欲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能。

尽形寿不妄语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能。

尽形寿不饮酒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能。

正面是如此严肃的主题,而卷子背后,却有那么一行孤零零的诗句:“日月长相望,宛转不离心。见君行坐处,一似火烧身。”二十字,将长久的眷恋与压抑的情感表达得如许真切,爱而不能却如此坚守。不知道谁写的,也许就是那个法信和尚。

佛祖还是心上人,非常艰难的选择,最终结局我们并不知道。1000多年后的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几乎重现了这个情节。电影最后,师傅为觉远受戒的时候,问了一句:“尽形寿,不淫欲,如今能持否?”此时的觉远,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牧羊女,一番思想斗争之后,还是回答了两个字:“能持。”

现实中的抉择,要远比电影困难。

二、 生离死别

学生和沙弥,都在向往美好的爱情,饱受相思之苦。然而,就算是情投意合的情侣,也不一定能终身相守。

敦煌遗书P.2653(图9)有一首《韩朋赋》,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贤士韩朋娶淑女贞夫为妻。婚后相亲相爱,二人发誓,生死相守。后韩朋出外做官,说是走三年,但六年不归。贞夫给韩朋写信,倾诉衷肠。韩朋看完来信,魂不守舍,把信丢在了朝堂之上,被其国君宋王得到了。宋王用计将贞夫骗进宫,要强娶为王后。面对宋王的胁迫,贞夫坚决不从。她说了一段非常优美的话:“芦苇有地,荆棘有丛,豺狼有伴,雉兔有双。鱼鳖有水,不乐高堂;燕雀群飞,不乐凤凰。妾是庶人之妻,不乐宋王之妇。”表达了她忠于爱情,不慕高位的决心。宋王以为是韩朋年轻英俊,发量足,牙齿白,所以贞夫才忘不掉,于是打碎了韩朋洁白的牙齿,让他穿上破衣服去做苦力;贞夫去看望韩朋,撕下衣服,写了一首血书,悄悄给了他:“天雨霖霖,鱼游池中,大鼓无声,小鼓无音。”韩朋得书,明白了贞夫的诀别之意,随即自杀。宋王以三公之礼葬韩朋,贞夫悄悄地提前腐蚀了衣袖,在葬礼中跳台而死。二人死后先化为青白二石头,宋王气愤不过,把二人分开埋在道路两旁,但很快两人坟墓上各长一树:“道东生于桂树,道西生于梧桐。枝枝相当,叶叶相笼,根下相连,下有流泉,绝道不通。”宋王又命人将树砍倒,结果树枝又变成了一对鸳鸯,一根羽毛落下,变成利剑,杀死了宋王。最后一句分明就是《孔雀东南飞》的再现:“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韩朋赋》是一个在古代中国流传很久的故事,经学者考证,最早的版本是1979年在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发现的西汉晚期的残简。其中释文号为496的一枚,裘锡圭先生考证为韩朋故事的片断。残文曰:“书,而召韩朋问之,韩朋对曰:臣取妇二日三夜,去之来游,三年不归,妇。”另外,《搜神记》中也有《韩朋赋》。相较而言,敦煌遗书的版本多了许多细节与曲折。韩朋妻有了属于她的名字“贞夫”,其文字意味正如同她刚烈的行为。至于宋王对韩朋惨无人道的折磨、对韩朋夫妇死后会合的百般阻挠,则是《搜神记》中所无,毕竟神话传说中的君王仍有他的气度。而鸳鸯的羽毛变成利剑杀死宋王,可以说是民间的快意恩仇了。

所谓世间恩爱,总有离别,即使是渡尽劫难,晨昏相守的爱情,也难逃生离死别。敦煌遗书中还有一些悼亡书,用来悼念去世的爱人,读来也是催人泪下。P.2058《亡小娘子文》是一篇悼念亡妻的祭文:

小娘子乃仙蛾比质,素玉同芳;长播淑德于宫围,永传佳猷于闺阁。何图金莲赫曜,昼日潜辉,爱叶分芳,逢高落深。金支(母父)切切,睹戏处以增悲;合郡惶惶,对灵车如(而)洒泪。冥冥去识,诸(知)诣何[方]?寂寂幽魂,趣生何路?

S.5640,另有一首《亡夫》,则是女子悼念亡夫:

闻樛罗共翠,上于碧落之云;琴瑟扶空,韵激清流之水。是知时来即往,缘散必离。一旦之恩爱终亡,百岁之欢娱定灭。于日,血垂红脸,两行之泪落清珠;身挂素衣,一行之肝肠剖者,即有某氏为亡夫构斯番会者也。

两文虽然像是套用的范文,但也言辞切切,不乏真情实感。前者有物在人亡之悲,想往者不知去向何方;后者虽明缘散必离,亦难免送丧之时清泪淋落。人情发自肺腑,亦足动人。

更深情的思念,不需要华丽的词语。来自五代时期敦煌著名历法家翟奉达,在爱妻马氏去世之后,发愿每斋写经一卷,以为妻子祈福。敦煌遗书P.2055(图10)的最后,就是他留下的写经题记:

弟子朝议郎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翟奉达为亡过妻马氏追福,每斋写经一卷,标题如是:

第一七斋,写《无常经》一卷;

第二七斋,写《水月观音经》一卷;

第三七斋,写《咒魅经》一卷;

第四七斋,写《天请问经》一卷;

第五七斋,写《阎罗经》一卷;

第六七斋,写《护诸童子经》一卷;

第七七斋,写《多心经》一卷;

百日斋,写《盂兰盆经》一卷;

一年齋,写《佛母经》一卷;

三年斋,写《善恶因果经》一卷。

右件写经功德,为过往马氏追福。奉请龙天八部、救苦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四大天王、八大金刚以作证盟。一一领受福田,往生乐处,遇善知识,一心供养。

据《十王经》,死去的人,会在死后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百日、一年、三年这些日子,陆续经过地狱十王的领地,接受十王的审判,以决定死者在六道轮回中的最终去向。在这十个重要日子里,生者要设斋供养十王,同时为死者祈福,以保死往生净土,不堕恶道。翟奉达在每一斋的抄经,正是为亡妻祈福的行为。三年如一日,未曾忘却。

天复二年(902),尚在唐末,时年二十岁的翟奉达曾在一张卷子BD14636(图11)的背后随手写了三首诗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其中一首是:

三端俱全大丈夫,六艺堂堂世上无。男儿不学读诗赋,恰似肥菜根尽枯。

颇见男儿本色。几十年后,时间已至五代,敦煌则属于曹氏归义军统治时期。此时的翟奉达,已经成为敦煌地区最一流的历法专家。也许是晚年的某一天,闲暇之余,他翻阅旧时文档,无意中发现了自己曾经写过的这三首小诗,不禁一笑,随手又在卷子后面题了几个字:“幼年作之,多不当路,今笑今笑,已前达走笔题撰之耳,年廿作。今年迈,见此诗,羞煞人,羞煞人。”如此性情之人,于铁血柔肠之处,更见动人。

三、 劳燕分飞

有白头偕老,就有劳燕分飞。再好的爱情,也抵不过柴米油盐,爱情散去时,该如何放手,敦煌遗书中的《放妻书》给出了最好的答案,那便是“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出自敦煌遗书S.0343(图12)。当年的娱乐圈离婚事件,让这两句话人尽皆知,也让很多人知道了敦煌的《放妻书》。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敦煌遗书中的《放妻书》一共有10多份,名字也不全称为《放妻书》,比如有的就称为《夫妻相别书》,或者《女人及丈夫手书》等。

这些《放妻书》都是一些离婚契约的范文,虽然用词各异,长短不一,但从内容上讲,大多是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理想的婚姻状态是什么样子的。这部分充分体现了古文的用词之美。比如“幽怀合卺之欢,欢念同牢之乐。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再比如“生同床枕于寝间,死同棺椁于坟下”,也有比较现实的“夫取妻意,妻取夫言”。此外古人也清楚,完美的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情,所以也有对和睦家庭的描述,如“奉上有谦恭之道,恤下无偿无偏。家饶不尽之财,妯娌称长延之乐”,“孝敬二亲,事奉郎姑叔伯,新妇便得孝名,日日即见快欢”。另外理想的婚姻,孩子也不可少,“生男满十,并受公卿,生女柔容,温和内外”,就是描述对儿女满堂的憧憬。

第二部分,讲的是离婚的原因。所谓“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残酷”,“爱有多销魂,就有多伤人”,《放妻书》在描写夫妻矛盾上,也毫不逊色。比较委婉的说法是,“二心不同,难归一意”,“无秦晋之同欢,有参辰之别恨”。也有直接的,比如用猫和鼠来比喻,“妻则一言十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犬一处”,还有“酥乳之合,尚恐异流,猫鼠同窠,安能得久”。更有甚者都到了无法听对方讲一句话的地步,“夫若举口,妇便生嗔。妇欲发言,意则捻棒”。结果就是“不别日日渐见贫穷,便见卖男牵女”,不分话就要卖男买女了,必须分。

第三部分,既然要分,也要好聚好散,用《放妻书》里的两句话来概括就是,与其“干沙握合,永无此期”,不如“一别两宽,各生欢喜”。此部分大多是祝福的话语,比如祝福双方都找到更好人,“夫觅上对,千世同欢;妇聘豪宗,鸳鸯为伴”,或者“自后夫则任娶贤失,同牢延不死之龙;妻则再嫁良媒,合卺契长生之奉”。单独祝福女方的有“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媚,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相隔之后,更选重官双职之夫,弄影庭前,美逞琴瑟合韵之态。……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看一则实例,P.3730(图13):

盖次伉俪情深,夫妇义重,幽怀合卺之欢,欢念同牢之乐。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死同棺椁于坟下。

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作仇隙。今已不和,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作为后代增嫉,缘业不遂,见此分离。

聚会二亲,夫与妻物色,具名书之。已归一别,相隔之后,更选重官双职之夫,弄影庭前,美逞琴瑟合韵之态。解怨舍结,更莫相谈。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好聚好散,看似非常体面,但如果回想起当年婚礼时的盛况,今昔对比,一定是充满感叹。想当年,娶亲队伍到达新娘家时,也曾在S.3877(图14)《下女夫词》中留下双方这样殷勤的拦门槛式的问答:

女方:本是何方君子,何处英才?精神磊朗,因何到来?

男方回答:本是长安君子,进士出身,选得刺史,故至高门。

男方并非来历显赫,这是一种叫做摄盛的习俗。摄盛是指在举行婚礼之际,新郎新娘可以夸大自己的身份,按超越自己实际级别的礼仪行事。新郎进门,还会受到娘家的各种考验,如以化妆之名让新郎等待,此时新郎一方便会朗读“催妆诗”试图打动新娘,比如:P.3252(图15)中的两首:

两心他自早相知,一过遮栏故作迟。更转只愁奔兔月,情来不要画峨眉。

今宵织女降人间,对镜匀妆计已闲。自有夭桃花菡颜,不须脂粉污容颜。

其中大意便是:你无论如何都是美丽的,而春宵一刻值千金,我早已迫不及待。可惜,结婚有多热闹,离婚就有多遗憾。

现实的爱情总是充满缺憾和痛苦,那有理想的爱情吗?敦煌也有,不过不在藏经洞,而是存在于莫高窟的壁画中。晚唐85窟有一幅著名的树下弹琴圖(图16),来自这样一个故事:善友太子为救助众生,入海取宝。在得到宝物返回的路上,遭弟弟恶友太子所害,被刺瞎双眼,流落他国,不得已在街头弹琴卖艺。因其善良,被选中去看守国王的花园。一日在花园中弹琴时,路过的公主被琴声所打动,心生爱慕,嫁给了落魄的太子。最终的结局,是太子双目复明,返回祖国,与公主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位太子,就是释迦牟尼的前世。

只有传说中的爱情,才是完美的爱情。

来自《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第四卷第148图

(作者微博:木岛主)

猜你喜欢

遗书敦煌
敦煌壁画里的“养生秘诀”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千年邮驿敦煌悬泉置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遗书
挪用公款怕追责 他竟留下“遗书”布迷阵
潦草的遗书
教授的暗示
敦煌画师,I服了YOU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