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光闪耀“秦创原”
2022-06-07
编者按: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考察时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西安高新区牢记总书记嘱托,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精准引培一批产业关联度高、支撑作用强、发展后劲足的延链补链强链项目,不断壮大支柱产业,提升产业链水平。进入2022年,西安高新区继续加速奔跑。今年一季度,实现生产总值775.41亿元,同比增长10.1%。1月-4月份,累计新增市场主体8538户;截至目前,高新区累计存续各类市场主体约18.9万户,为推动西安乃至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经济》杂志将持续关注各地高质量发展经验和典型。本期从四个方面入手,对西安高新区亮眼发展进行解析报道。
初夏时节,万物蓬勃。位于陕西西安西太路与终南大道西南角的秦创原集成电路产业加速器(西安电子谷核心区)项目里,A区中11栋玻璃外立面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已投入运营的H区和正在建设中的其余楼栋沿翠微路绵延200多米。
这里是西安高新区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地融合发展的高质量创新平台,整个项目以助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为主攻方向,按照集成电路企业总部、人工智能园、工业互联网园、国家电子实验园四个功能区划分。全面建成后将聚集超600家企业,带动3万人就业,成为陕西秦创原电子信息产业转化的重要承载地以及下一代半导体芯片和人工智能产业全面研发投产的策源地。
除电子谷核心区外,秦创原西安科创基金园(丝路西安前海园)、秦创原·上市企业园、秦创原·太周创新产业园、海康威视西安科技园、秦创原北斗星基增强系统运营服务中心基地、秦创原先进光子器件工程创新平台等总投资超1.2万亿元的537个重点项目也在加速建设,一幅以秦创原为基底的科创新蓝图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时间回溯到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考察时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2021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启动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秦,是陕西的简称,谐音勤奋执着;创,就是要创新、创业、创造、创优;原,是指要像白鹿原等黄土台地那样高高耸立,成为科创源头、创新高地。别出心裁、陕味浓浓的名字,让这个创新平台从诞生起就散发着老秦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拧劲、闯劲。
在做好创新驱动这篇大文章上,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国中表示,要进一步做优秦创原平台,提升聚合力、辐射力,加速催生一批科创企业、科创产业。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以构建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为创新驱动加力加速,加快把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作为陕西建设全省科技创新生态的先导区,西安高新区以科创项目和科创企业为主要抓手,因地制宜推进园区“模块化”布局,提出“全域建成秦创原高能级科技成果转化大平台”的概念,一方面,将地域空间上的全域向秦创原所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靠拢,在全区域发展秦创原;另一方面,将秦创原渗透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全领域地融合秦创原。
全力、全域建设秦创原,是西安高新区积30年统筹科技资源激活企业自主创新活力之努力,续写西安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重手棋”。
这里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49家、重点研发平台311个、新型研发机构186家,华为、中兴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布局研发中心,以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汽车和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导的“55611”产业体系聚集了超过3000家硬科技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全区全年新增各类企业2.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207家,同比增长超30%;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3874家。截至2022年一季度,全区累计上市企业62家,境内上市企业数量占西安全市65%、陕西全省50%,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达7家。
“从2021年至今,西安高新区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等为引领,启动包括丝路科学城、丝路软件城、空天动力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出台‘科创九条’和‘上市十条’以及推动秦创原建设‘1+3’等相关实施方案;规划到2023年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达到8%,技术成果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00家等具体指标;发布首批博士后招才引智榜单,发挥人才对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一系列‘组合拳’就是要在高新区为企业聚力打造高科技发展生态圈,发挥创新驱动实效。”西安高新区秦创原项目建设负责人表示。
“攻破技术壁垒”是硬科技概念的核心要素,但是往往企业因投入大、周期长,发展过程相对比较漫长,因此需要更优良的发展环境和培育土壤给予支持。为此,西安高新区用政策、资金实现对科创型企业发展“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其中每年安排9亿元,用于科技企业培育、科技项目支持和科技成果转化;启动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硬科技创新人才等四批优惠政策受理工作,探索试行部分政策“免申即享”;依托秦创原西安科创基金园(丝路西安前海园)加快引入总部金融机构、股權投资机构、金融科技企业、专业化金融中介机构等,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撑,逐步构建起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秦创原创新驱动体系。
据数据统计,2021年,为支持在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西安高新区兑现金额超3.6亿元,惠及企业超2100家。2022年“科创九条”预计惠及科技企业6000家、支持金额达9亿元,“上市十条”预计支持上市企业10家。
“近年来,尽管受到疫情影响,西安高新区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以稳健之姿抗住疫情压力,抓住危中之机,在省、市疫情形势整体平稳可控这个最大的‘地利’基础上,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稳定器’,牢牢牵住项目这个“牛鼻子”,确保经济行稳致远。尤其在抗疫期间涌现的一系列如金磁纳米研制的核酸检测试剂盒、泰豪红外研发的红外测温热像仪等产品,也从一定程度上让大家看到科技发展对于疫情防护、建设国内大循环市场的‘硬’对之力和高新区推动科创企业发展所获得的硬科技‘战疫’成果。”西安高新区发展改革局局长李东升说。
4月8日,在西安高新区秦创原·上市企业园暨二季度招商引资集中签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现场,三强民用非动力核技术产业园、西驰电气、广州裕桥等项目,不仅科技含量高,且秦创原创新驱动科技赋能特色突出。这些落地西安高新区的项目向大家展示了西安高新区在谋划项目、招引项目时,着眼创新驱动,招大引大,同时聚焦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转化强的新变化。
“通过建设一批秦创原科创研发项目和打造全新的营商环境,西安高新区将逐步形成‘基础研究—科研转化—集群培育—服务输出—智能制造’的融合体系,为建设秦创原使命践行区、核心引擎区、示范样板区注入强大动能。”西安高新区发展改革局副局长蒋仁国说。
对于区内企业而言,西安高新区在建设秦创原过程中所释放的这些“红利”,则让科创型企业有了遇上沃土的感觉。
“公司从2012年成立至今,西安高新区在政策支持、企业奖补、人才培训、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很大的支持,这里既是创业沃土,也是创新发展的新高地。希望未来在秦创原建设进程中,可以让企业享受到更多更实惠的便利和红利。”恒歌科技负责人杨石兴表示。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建立能够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对陕西省内优势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省外优势资源落地起到促进作用。自2021年3月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立之后,企业发展得到了更多助力。”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赵陆一说。
“秦创原明确的定位和向着‘中国硅谷’发展的雄心,让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在陕西越发明晰,也让我们科技型企业更有底气面对市场的竞争。”西安四叶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坤说。
对于刚结束的2022年第一季度,西安高新区发布经济运行数据,实现生产总值775.41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2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17.6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55.51亿元,三次产业占比为0.3∶41.0∶58.7,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增长势头强劲,汽车制造业增长153.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值增长131.8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达21%;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4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2%,成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聚焦“两链融合”,西安高新区一季度成功签约引进项目30个,总投资585.45亿元,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1个、50亿元以上项目3个、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项目均呈现出含金量足、含绿量多、含新量高的特点。例如,芯辉科技激光雷达和电源管理芯片项目,是响应“追光计划”,打造高新区光子产业生态体系的成果体现;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服务平台研发服务为核心的华米科技、以高端路由器芯片研发为核心的新华三半导体等均是产业链龙头企业;迪马进出口智造汽车产业园将建立集专用车及新能源汽车研发、上下游车企零部件研发及生产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基地;引领金刚石复合片钻头行业技术发展的超硬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将建设电气成套产品生产线的电力电子产业园项目。
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的重要抓手。陕西举全省之力建设秦创原平台,有利于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让科技创新为产业赋能,让科技成果产业转化指引科技创新。在自主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经验、企业科创能力、现代产业体系、创新氛围营造等方面,为秦创原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撑的西安高新区,正在力争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畅通成果转化渠道。
在奋进新征程的道路上,西安高新区不仅要将发展硬科技、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思路延续下去,更要继续改革创新,提供可被复制“科创高新”经验,乘势而上。
“正是由于西安高新区的科技创新优势,和利时将核心业务的技术开发、科研实验都设置在西北基地,甚至将工业自动化、工业信息安全、工业软件、轨道交通等方面的研发和产能扩增业务都放在这里来实现。未来,这个基地将是我们公司在国内最大的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指着不远处的建设现场,和利时西安基建项目部副经理李菲说道。
除了和利时西北基地,三星二期二阶段项目增资扩产项目、法士特S变速器智能工厂项目等一大批重点产业项目在近期的开工、建设、投产,让西安高新区“55611”产业体系加速成势,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愈发强劲。
作为中西部科技产业创新的“排头兵”,经过30年的深耕,西安高新区尽管在科技企业孵化、高新产业示范、开放式“双创”环境营造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现象级”成就,但重大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能力不足、前沿领域的全球性领军企业较少的短板依然不容忽视。
肩负“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新时期使命,近年来,西安高新区坚定“科创高新”定位,聚力在培育本土根植性科技企业、最大程度激发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助推产城融合发展等方面有所突破,力争完成从要素集中、企业集聚的产业基地向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型科技产业集群跨越;从工业经济、产业园区向知识经济、创新文化和现代生态文明和谐社区、高科技产业增长极的跨越。
针对科创人才需求,西安高新区近年来系统整合以往零散的人才政策,出台《打造“硬科技创新人才”最优发展生态支持政策》及其细则,每年列支1亿元专项资金,给予人才全方位创新创业扶持;围绕西安高新区“55611”现代产业体系,科学制定人才分类标准,精准引育产业领军、企业经营等“硬科技创新人才”;制定西安高新区“英才计划”青年项目遴选细则,支持青年人才开展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形成“人才引领创新、项目集聚人才”的良好局面。
通过一系列人才政策,全方位、多维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目前区域内聚集国家、省、市级高层次人才300余名,科技型企业从业人员达60万人,留学归国人才超过6000名,外籍人才1000余名,各类人才的聚集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021年11月,西安高新区与西北工业大学成立了校地合作共建工作专班,全力推进三航小镇、空天动力研究院等重点项目建设。“西北工业大学愿意与西安高新区持续深化合作交流,推动相关合作事宜尽快落地落实,并充分发挥学校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参与高新区‘秦创原’高能级科技成果转化大平台建设,推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表示。
通过与西安光机所、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持续搭建协同孵化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西安高新区探索走出了一条校地、院地融合发展的新路子。诞生如西工大飞天创客空间、西交大1896创客空间、北大1898、西电石头众创空间等联合众创空间发展强势的众创空间,推动着西安高新区各类产业蓬勃发展。
对于科创企业的发展,西安高新区2021年发布的《“科创高新”建设专项行动方案》中强调,要加强科技型企业引育和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方案》规划每年引进5家以上重点研发企业、引育50家以上小巨人、瞪羚、独角兽企业;完善科技服务平台体系,实施企业创新积分管理,对年度创新积分排名靠前的企业给予奖励;瞄准新技术、新能源、新生物、新制造、新生活等领域,抢先布局新赛道、发展新产业,到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00家,登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5000家。
从量变到质变,在西安高新区,科创资源的汇聚正呈现聚变之力。
为确保企业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举、规模壮大与能力提升并重,西安高新区建立起“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的硬科技企业梯度成长培育体系。针对科研创业人员在经营企业方面的弱项,还通过“技术经理人模式”,全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融资难”“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以西安高新区首个硬科技孵化平台——中科创星为例,就成立了专注硬科技投资的基金,设立了创业培训、政策咨询、融资服务等一系列科技创业服务项目,通过发掘和培养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投资孵化具有成长潜力、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初创期、早期科技型企业。
适宜的“土壤”和“气候”,让硬科技产业在西安高新区加速聚集,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3年来,西安高新区累计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1100余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5000余家;推广“西光模式”,累计培育硬科技企业305家。未来西安高新区探索建立面向未来产业领域的研发平台10个,建设重大创新平台30个,成立多主体联合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240家,布局离岸创新中心等国际化创新平台30个以上,争取汇聚更高水平的科创资源落地。
从早前发布的硬科技产业发展规划、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到《关于支持硬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通过打造硬科技创新创业载体以及为创新人才设立专项资金,西安高新区正在形成营商环境最优、人才队伍最强、创投氛围最佳的科技创新生态圈。
通过生态圈,不少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以特变电工西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为例,作为一家以电力电子技术为核心,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核心装备研发、制造的企业。今年一季度,取得了实现产值4.69亿元,同比增长30.27%,收入1.8亿元,同比增长302%的亮眼成绩。其他重点工业企业亦表现不俗,仅是前两个月,比亚迪在西安高新区的汽车产值就达到11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21%;三星半导体产值同比增长34.5%,达165亿元;中石油测井实现产值5.14亿元,同比增长18.4%;众迪锂电池产值增速更是高达1165%,达22.4亿元……
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创新生态高质构建、创新成果高效转化的“科创高新”正在奋力奔跑。
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马鲜萍表示,西安高新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增强参与全球化发展的科技创新竞争力;要面向经济主战场,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引领力;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增强现代化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增强对美好生活的科技服务能力。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真正让政策发挥出最大效应,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赋能,弘扬创新文化,积极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
超宽禁带氧化镓功率器件、超高强韧镁基复合材料、物联网核心芯片……近年来,在国家科技创新的各类舞台上,来自西安高新区企业的硬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展现着这片科技创新沃土的生机与实力;由数千家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和各类创新平台协同而成的创新型现代产业集群及其生动实践,已成为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鲜活注脚。
聚力培育产业集群是高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西安高新区而言,尽管已拥有如国家级软件产业园、光电子产业园、新材料园等一批主导产业集群,但是整体在产业链完善、资金供给、科技成果对接市场加速转化、创新单元协同创新等方面依然任重道远。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西安高新区以产业集群发展为核心,在2021年提出《“实力高新”建设专项行动方案》,计划未来三年全力打造世界级光电子产业集群、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千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创新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引领型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5大主导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5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5%和15%。
如何实现上述目标?西安高新区提出,以项目建园区、以园区聚产业、以产业带集群的方式,促进项目落地和产业聚集,补强增长“产业链”,以此实现动能的替代和结构的优化,让企业“科技智造”真正地“既大且强”,拥有应对未来激烈全球竞争的“本钱”。
在此规划基础上,一批新型高科技产业集群方兴未艾。
2021年6月,丝路科学城规划正式发布,当时恰逢陕西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丝路科创中心的机遇叠加期。作为陕西、西安经济的龙頭支柱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承载区,这座“城”的谋划意味深长。
丝路科学城的建设充分参考了瑞士密兰科学园及北京怀柔科学城等国内外多个科学城建设的范例,将积极引进大科学装置,并预留大科学装置拓展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不断完善“大科学装置+科研机构+服务平台”的创新链建设,培养顶尖科技创新能力,探索从“0”到“1”的原始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完成由产业园区到科技新城的跃迁。
同时,科学城将围绕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计划行动,推进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转移等,进一步打通国际科学合作交流的“堵点”,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之城。
西安高新区绿地中心
根据以上规划,丝路科学城里2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将依托生态廊道和现有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中央创新区、生态文创区和硬科技产业区,聚集十个各具特色的产业组团,承载“55611”现代产业体系。预计到“十四五”末,这里将聚集50万人口,承载1万亿元经济规模;到2035年,集聚人口将超过100万,承载3万亿元经济规模,成为西安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目前,三星半导体、比亚迪汽车、中兴通讯等产值超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已全部落户于此,奕斯伟、法士特等高能级产业项目在这里加快投产,陕建集团总部大楼、中铁三局科创中心、中铁二局盈创中心、丝路创智谷等一批重磅项目也在这里加速推进。秦创原西安科创基金园(丝路前海园)已建成投用并有多家重量级金融机构和企业入驻,秦创原集成电路加速器(西安电子谷)、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中科院授时中心、秦创原上市企业园一期等重点项目持续加快建设,丝路科学城的‘科创高新’底色得到进一步显现。为加速内生动力的培育,丝路科学城还将持续通过深化校(院)企融合、校(院)地融合、‘一院一所’等创新模式,完善创新生态链,形成‘在孵—雏鹰—瞪羚—独角兽’的梯度培育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提供足够肥沃的土壤。”丝路科学城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高云天说。
2022年一季度数据显示,丝路科学城区域内聚集企业近400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82家、规上服务业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140家;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613.36亿元,同比增长76.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同比增长15.6%;引进内资142.97亿元,完成季度计划的117.7%,实际利用外资9.86亿美元,完成季度计划的101%;完成进出口总额740.33亿元,同比增长93%。现代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向产业链两端延展、向高技术环节延伸的集群效应不断显现。
2022年4月25日,在丝路科学城暨高新区城市发展机遇推介活动上,绿城倍挺、万众国际、大景集团投资项目在内的多个项目签约落户这里,不但进一步夯实了西安高新区产业集群建设的根基,也将加速整个区域产业链的上下游融合水平。
在丝路科学城吸引各方关注的同时,还有一座“城”拔地而起。2021年11月,丝路软件城正式亮相,根据规划,24.4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上,将立足现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优势,构建“2+5+N”产业格局,即巩固“应用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两大优势产业,壮大“集成电路设计、跨境电商、大数据与云计算、数字创意、信息安全”五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未来产业,形成聚集50万程序员、承载万亿经济规模的科技新城。
“丝路软件城一季度该行业实现营业收入81.91亿元,占高新区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50.5%,比较上年同期提升14.6个百分點,同比增长25.8%。新增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38家,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7.16亿元。目前,园区汇聚双创载体16家,在孵企业652家,其中国家级双创载体4家,省级双创载体7家。西安软件园、启迪之星、交叉信息核心院入选秦创原首批立体联动‘孵化器’和成果转化‘加速器’。凭借区域特性优势,未来这里将通过自身功能、布局、交通、形象等多个方面与丝路科学城等板块形成密切联系。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筑底色,积底气。”丝路软件城负责人介绍说。
作为聚集了陕西省90%以上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的代表区域,丝路软件城里落地了施耐德、西门子、艾默生、华为、阿里、中软国际、海康威视、易点天下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完善的配套和众多的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高效、经济的解决方案。
通过统筹布局、产业升级,这里诞生了世界首款图案稀疏架构AI芯片“启明910”及后续产品“启明920”AI加速芯片、诺瓦LED逐点校正、智多晶FPGA芯片等多项享誉内外的精尖技术;拥有国家或行业标准近30项,专利近3700项,软件著作权超过1.3万项,注册商标超过2500个。完备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完善的智能终端产业链、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链正在这里形成。
“我们企业成立就在高新区,看重的就是这里对研发型企业的政策扶持以及人才的集中优势。对于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小巨人企业、优秀创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西安高新区都有相关研发费用奖补等政策扶持,这些政策会让企业更加大胆地去专心研发、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在如今产业集群的赋能下,企业的科创环境越来越好。”西安图为电器有限公司财务经理许阳表示。
“丝路软件城为高新区新阶段的发展释放了更多空间,对我们企业而言,也带来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相信在西安这片沃土上,数字创意产业必将大有可为。”陕西绝顶人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刘振宇在谈及丝路软件城规划和本地数字创意产业未来发展时表示。
丝路软件城与丝路科学城两大片区正在形成高效联动与协同创新的发展新格局。通过这些产业集群建设,西安高新区正在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把已经积累的雄厚科技实力转化为支撑国家发展的“筋骨”,在科技创新的路上奋勇前行。
5月5日,在证监会第十八届发行审核委员会召开的2022年第51次发审会上,来自西安高新区的农心作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发顺利过会,将登陆深交所主板。
这将是陕西第75家上市公司,也是西安高新区第38家(境内)上市企业。
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及“硬科技”产业概念的策源地、诞生地,西安高新区经过多年发展,聚集了大量硬科技企业,培育孵化出了科创板首批上市企业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研发的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军工涂料第一股”华秦科技等硬科技特质强、掌握核心技术、行业地位领先、市场认可度高的上市企业,并通过这些企业的引领,形成了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为区域经济总量稳步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
这些“成绩单”,一方面与企业自身紧抓科技创新,推动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分不开,另一方面也和西安高新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分不开。
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经济发展的总体质量。西安高新区通过构建企业创新积分制模型、搭建“秦创原·科创高新”政策服务平台、建立高水平研发中心、引导各类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大企业牵头承担重要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任务、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大力发展面向市场的各类新型研发机构等方式,实现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本对企业的精准支持,成功挖掘出一批如西安奇维科技有限公司、西安蜂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研发能力强、成长潜力大、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进一步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企业创新中最不可缺的是资金投入。西安高新区通过贷款贴息、科技保险补贴、上市奖励、股权投资奖励等近60项金融引导政策,累计兑现各类资金超10亿元,给区内上千家科技企业送去“真金白银”的资金支持;实施关键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制度,每年设立1亿元以上“揭榜挂帅”专项资金,推进核心技术研发与转化。
同时,为了不断提升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水平,西安高新区还引进深交所陕西基地、上交所科创板企业培育中心(陕西)、新三板西北基地、陕西资本服务中心等资本市场在地服务机构,开展高频高效的培训和路演活动,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融合发展,调动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形成政策与市场良性互动的局面。
“近期,西安高新区还引进深圳‘前海模式’,建成西安科创基金园(丝路前海园),加快构建专业化金融服务体系;瞄准成果转换‘卡脖子’问题,探索推行‘人才贷’‘首信贷’等专属金融产品;鼓励创投机构投资并长期持有区内初创企业股权,每年围绕关键产业领域设立5只天使投资子基金,打造硬科技创新产业基金群;给予成功上市企业最高1200万元奖励,同步搭建上市服务‘绿色通道’,利用上市培育基地全方位助力硬科技企业上市发展。”西安高新区财政金融局负责人表示。
只有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企业在科技创新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才能更加持久,更有效率。对此,西安高新区以“一院一所一校”模式和技术经理人“1+3”服务体系为重点,有效提升技术成果供需对接和批量转化效率,目前已有与西北有色研究院合作共建的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与中科院光机所共建的光子制造技术工程实验室、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建的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助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项目、资金乃至于政策,对于鼓励支持企业创新而言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长期起作用的是环境。在构建良好营商环境方面,西安高新区派驻亲商助企专员、组建“助企一把”公共服务平台,全力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亲商助企”工作,不断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
良好的政策和服务支撑带来的是亮眼“成绩单”。2021年,西安高新区累计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181家,全年技术合同认定额达650亿元,同比增长41.3%;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207家,同比增长超30%,高新技术企业3874家,同比增长29.1%,反映在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方面,同比增長31.8%。区内上市企业基本覆盖了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和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
西安高新区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养分,终让这些“小树苗”成为了“参天大树”。
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董事长薛蕾就表示,在铂力特的发展中,西安高新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创新创业相关政策,且有专人督办,帮助企业做政策落实工作,事无巨细,让企业少了一些后顾之忧。随着一系列更贴近企业发展需求的政策出台落实,这里吸引了更多优秀学子留在西安、回到西安,有利于企业发展、变大变强。
“自从2018年落地西安高新区,科大讯飞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与支持,通过参与西安高新区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城市建设、政务等行业的应用发展,科大讯飞发挥企业优势,构建以AI引擎为驱动、虚拟数字城市为框架的产业生态。目前高新区50所新建学校里,以及面向全区公办中小学的基础教育教学应用包括必备硬件建设均有科大讯飞的平台和产品。这对于实现政产学研共享共赢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科大讯飞丝路总部负责人表示。
“空天院作为西安高新区参与出资打造的新型研发机构,在人才引进、项目申报、企业办公、项目建设等诸多方面始终得到高新区的大力支持。目前,我们正在高新区的大力支持下,有序推进陕西空天动力创新中心建设,届时将建成空天技术转化中心、一流人才集聚高地和空天产业集群园区。”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赵陆一说。
2022年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西安高新区印发《西安高新区工业企业梯度培育库管理办法》,提出将设立“西安高新区工业企业梯度培育库”,集中力量培育一批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及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对于入库培育的企业,最高可给予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在完善的政策体系和良好的服务支持下,更多的科技企业将持续在这片科创高地释放活力。
(组稿:《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 张军红 西安高新区融媒体中心 杨皓 张静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