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明城墙:一座古城的文化名片

2022-06-06徐峰富

阅读(中年级) 2022年5期
关键词:聚宝城砖矮墙

明城墙,是南京的文化名片。十四世纪,明太祖朱元璋攻下南京后,采纳了谋臣朱升“高筑墙”的建议,用了28年时间,最终完成了明王朝都城四重城垣的格局,包括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今天人们所说的“南京明城墙”是指保存最完好的京城城墙,城基宽约14米,高14~21米,长达35.3千米。

南京明城墙是中国城垣史上最大的一座砖城,也是世界现存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墙,其筑城技术达到了中国筑城史上的巅峰,被誉为“高坚甲于天下”,有着杰出的军事防御功能,为明清时期千余座城墙所效仿。它汇集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才智,是古代劳动人民用心血筑成的一座丰碑。

奇特的“墙中墙”

20多年前,一场大雨把紫金山南麓前湖的一段明城墙冲塌,形成一个50多米长的“缺口”。人们这才惊奇地发现:倒塌的墙体里面,还有一段整整齐齐的矮墙。高大的城墙内怎么会出现矮墙?专家研究后发现,这段矮城墙建造于明代早期,高度仅有现今的一半,宽度为2~4米不等,上面发现了大量六朝、宋代等时期的城砖。

古老的矮墙将人们带回了明朝初年,那时由于战乱初息、经济疲软,登基不久的朱元璋利用前朝旧城墙以缩减开支,同时尽量减少对百姓的侵扰。直到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后,政局漸稳,国力增强,朱元璋才得以集中精力对南京城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把原有的城墙加高、加厚、加长,于是才有了六百多年后的“墙中墙”奇景。

从空中俯瞰南京明城墙,它的轮廓蜿蜒曲折,不同于中国古代北方城墙的方正格局,这与南京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南京依山傍水、地形复杂,明城墙利用自然的河流水道构筑城防壕堑,依靠高低起伏的群山,形成了“虎踞龙盘”的战略格局,既满足了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求,又满足了军事上占据制高点的要求,同时也尊重了当地的自然禀赋,可谓天人合一、蔚为壮观。

城砖上的铭文

漫步于明城墙上,很容易发现多数城砖都留有铭文,少则一字,多则70余字,这不仅是南京明城墙独有的特点之一,也是其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刻在城砖上的铭文,就像一位位老者讲述着当年建城的故事。

为了确保建造城墙所用城砖的烧造质量,明朝廷要求各地大小官员、军队士卒、基层组织负责人,直至造砖、烧砖的工匠,均需在砖上留下姓名,以便验收时对不合格的城砖追究责任。这些印在砖上的名字,是每一个造砖人签下的责任状和生死符。所用的砖都有严格的验收标准,如“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墙砖标准统一,均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重20千克左右。严酷的“责任制”也诞生了形色各异的城砖铭文书法,其中一种来自民间的书法艺术,一笔一画不扭不颤,折射出的谨慎与虔诚,强烈而鲜明。

朱元璋动用各类筑城人员达百万之众,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近两百个府、州、县等几万座砖窑,每天马不停蹄地造砖,这些砖通过长江航运送往南京。从现今尚存的南京明城墙来看,所用城砖将近4亿块。那么,是什么把上亿块城砖紧紧粘在一起,使城墙经历风霜雨雪、战火摧残,至今依然屹立不倒?对此,目前尚未有统一的结论。这不得不令后世感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与创造力。

宏伟的城门

在明代,南京京城城墙有十三座城门。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记录了根据逆时针方向排列的城门顺序:“三山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一座座城门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城门为聚宝门(后更名为中华门)。

聚宝门历史悠久,明城墙修建前,聚宝门叫南门,南门一带的长干里已有2500多年历史,有着繁华的商业区。明朝时将南门拓建,取名聚宝门,如今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门。它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面积15168平方米,共设三道瓮城,由四道券门贯通,各门均有可以上下启动的千斤闸。首道城门高21.45米,分三层,上层有高大威武的镝楼(1937年被日军炸毁),中层设有一排藏兵洞,下层中间为瓮城甬道,两侧也有藏兵洞,如此结构在军事上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

如今,明城墙不再是过去高大冰冷的城市边界,而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旅游者品鉴游玩的好去处。人们可以真正踏上明城墙,在一砖一砾中感受其中浸润的历史与文化。

(徐峰富/摘编、供图)

猜你喜欢

聚宝城砖矮墙
京涮聚宝源:民族品牌的传承与创新
小火炬的梦想
小微博物馆的探索与实践
秋风里的扁担
甜甜的歌谣
低,或更低
长夜
砖头也能变粮食
农家牡丹
我轻轻地抚摸古老的城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