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抗日根据地贯彻群众路线的实践
2022-06-06邵玮楠刘蓓
邵玮楠 刘蓓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关系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淮北抗日根据地在创立与发展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取得显著的成绩,其中一个关键就是正确地执行了群众路线。
第一,主动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心声。淮北行政公署主任、淮北区党委副书记刘瑞龙曾指出,“我们的同志就必须真正深入群众(不是形式不是空话),了解群众中的真实情况,了解群众的生活及其呼声,了解群众的迫切要求”。共产党人不只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淮北根据地流传着许多党员领导干部深入群众的动人故事。据开国少将周纯麟回忆,1942年冬“反扫荡”结束后,时任淮北区党委书记的邓子恢常到四师司令部驻地的大王庄和老乡们谈天说地,由于他的和蔼可亲,老乡们“也就无拘无束,把心里话都对他讲出来了”。在邓子恢、刘瑞龙、刘子久、彭雪枫等党政军领导干部的以身垂范下,在党委和行政公署的有力领导下,淮北根据地的各级党员干部均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工作重点,通过组织工作队、座谈会等形式,到群众中去,认真倾听群众心声。
第二,增进抗日生产,改善群众生活。战争不仅是军事斗争,也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决战。因此,在当时践行群众路线就要做到既解决战争的物质需要,又能保障老百姓的生活。自1941年12月开始,淮北根据地先后颁布了《淮北苏皖边区修正改善人民生活各种办法》《淮北苏皖边区减租交租条例》等一系列政策。至1944年,根据地不仅累计减租226370石,而且通过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仅当年就修筑堤坝沟河414条,总计4226.5里,受益地亩37892顷,纺纱车达366680架,织机2666架,年可织土布60万匹,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提升了群众生活水平,以至于“贫农每天都能吃上一两顿干的了”。
第三,实施民主政治,保障群众权益。群众路线的本质是民主,践行群众路线,就必然要实行民主政治。淮北根据地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配合生产救荒来贯彻三三制,落实民主选举,健全民意机关。到1944年上半年,实现了乡选的乡政权已占总数的79%以上,实现区选的达55%,且劳苦大众在乡政权中取得了优势。另一方面,针对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的摆官架子、不接近群众、不为群众解决问题,甚至打骂群众,破坏群众利益的现象,淮北区既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纠正有悖于群众路线的行为,又广泛开展民主教育,令淮北区抗日民主政权真正成为了人民所管理,为人民服务的政权。
第四,建立群众组织,开展群众运动。淮北根据地初创时,就遵照中共中央和华中局的指示,“深入群众里面去发动为着群众自己利益而斗争的群众运动”。到抗战后期,已形成了以农民运动为中心,工人、青年、妇女运动相配合的局面,令党在淮北农村中真正的生下了根。有了坚强的群众组织,淮北根据地的群众运动更加如火如荼,特别是在1944年下半年的擴军运动中,各群众团体通过宣传队、开大会、唱歌、演戏等方式开展动员,仅路东地区就扩大了1万地方军,训练了10万民兵。同时,这些群众团体还组织群众做军服、军鞋,开展拥军优抗、照顾伤员等,充分体现了党、军队、群众间的血肉联系。
70多年前的抗战烽火中,正是因为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淮北抗日根据地才得以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温淮北根据地贯彻群众路线的实践,将有助于我们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不断地汲取历史智慧。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