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视感知觉训练治疗远视性弱视的研究
2022-06-06韦新刘兰英杨胜富朱敏王敏
韦新 刘兰英 杨胜富 朱敏 王敏
【关键词】虚拟现实;视觉感知觉训练;远视性视弱
【中图分类号】R77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2)03--01
弱视是一种视力不良综合征,属于发育性疾病,该病主要特征在于空间视力损害,若未能及时接受有效治疗,病情将进一步加重,最终引起失明[1]。远视性视弱的发病原因主要为屈光不正所导致的,使得患者的视力功能下降,目前,临床对于该病的常用治疗方案为遮盖疗法,对患者的视力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是这种治疗方法的副作用较多,使得临床疗效达不到预期。因此,需要寻找更加合适的治疗方案[2]。鉴于此,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远视性视弱儿童展开分析,采取虚拟现实视感知觉训练治疗,分下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20年6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90例远视性视弱儿童,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性和女性占比为25:20;最小、最大年龄分别为7岁、12岁,平均年龄(9.68±1.14)岁。对照组:男性和女性占比为24:21;最小、最大年龄分别为6岁、12岁,平均年龄(9.64±1.20)岁。两组基本情况并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传统治疗方法,采用的是遮盖疗法,在患儿入院后根据其病情情况,对患儿的遮盖时间予以合理调整,以每日遮盖3h为宜,叮嘱患儿家属定期到院复查。
1.2.2观察组
观察组实施虚拟现实视感知觉训练,包括了视觉学习训练、3D显示技术分离式训练等。视力不低于0.4,双眼视力相差不超过3行,在训练时,采取的是精细动作射击游戏等方式,在训练过程中,不对患儿的健侧眼睛进行遮盖,而对于双眼视力相差超过3行的患儿,在对其进行训练时则需要对其健侧眼睛进行遮盖;对于视力不超过0.4的患儿,在训练时,主要采用的是VR舞蹈、飞行模拟游戏等,频率为每日1次,对于时间相对宽松的患儿,可以增加至每日2次。1个疗程为30次,在日常训练中,每次的训练时间为40分钟,训练需要劳逸结合,在训练的40分钟里,以训练5分钟+休息5分钟+训练10分钟+休息10分钟+训练10分钟的形式,来对患儿进行训练,疗程的可选择量最少1个,最多7个,在选择上需要结合患儿的视力情况,在决定是否需要进行下1疗程训练。在每1个疗程训练期间,需要对患儿实施视力检查,根据患儿的视力情况,对训练游戏进行适当调整。
1.3观察指标
比較两组的治疗效果,判定标准: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3个月以后,患儿的矫正视力高于0.9即为治愈;经治疗后,患儿的视力提高情况分别为超过2行、视力提高在1-2行以内、视力提高未达1行代表着显效、有效和无效。治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为治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输入SPSS21.0系统软件,以(%)进行计数统计,x2检验,P<0.05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根据表1得知,在治疗总有效率上,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
3.讨论
儿童视弱治疗的最佳时期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和敏感期,在此时间段内,对视弱儿童进行有效的治疗,能够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但是,在实际的治疗中,由于治疗过程中过于枯燥,治疗项目单一,加之视力矫正无法在短时间完成,对患儿的配合度要求加高,所以有很多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不高,出现了失访或者流失现象,导致治疗中断。因此,在患儿的治疗中,选择接受度高,项目多样的治疗方式,这对患儿的视力矫正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提高,虚拟现实技术逐渐应用至各行各业中,在远视性视弱患儿的治疗中,采取虚拟现实视觉感知训练具有较高的应用优势,通过VR跳舞,精细动作射击游戏等生动有趣的图样、动画,让训练过程更加生动有趣,能够使患儿的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对治疗的配合度[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观察组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明显是对照组更低。分析其原因在于,在患儿的训练中,融入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卡通、鲜艳色彩等特点,充分考虑到了患儿的喜好,从兴趣点出发,将游戏融入到训练治疗中,可改善患儿的视力。
综上所述,虚拟现实视觉感知训练应用于远视性视弱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韦仕岗,蓝剑青,谢文娟,等. 虚拟现实视感知觉平台在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立体视功能可塑性的临床应用研究[J].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9,27(4):13-15.
[2] 刘建清,韩淑梅,何莉,等. 视知觉感知训练应用于近视性弱视儿童的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A2):161-162.
[3] 李超颖,杨成明,聂晓梅. 虚拟现实训练在弱视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2022,20(5):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