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曲泊帕在实体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治疗中的应用
2022-06-06梁风范张鲁川王文颖刘雅婧李修磊
梁风范 张鲁川 王文颖 刘雅婧 李修磊
【关键词】艾曲泊帕;实体肿瘤;化疗;血小板减少症
【中图分类号】R5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2)03--01
临床中,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属于实体肿瘤常见不良反应之一,在针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进行治疗时,可采用促血小板生长因子和输注血小板进行治疗,其中促血小板生长因子具体可包括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而艾曲泊帕则属于第二代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可提升血小板计数,减少输血依赖[1]。基于此,本文针对自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就诊于我院患者中选取80例实体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艾曲泊帕的作用价值,相关研究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常规资料
筛选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从我院选取收治的80例体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法将其划分成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男性、女性各21/19例,年龄42-70岁,平均(55.21±3.52)岁;观察组男性、女性各22/18例,年龄43-71岁,平均(55.36±3.69)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展开对比,发现差异不突出(P>0.05),不存在统计学优势。
1.2方法
全部病人停止放化疗和其他治疗。
对照组未应用艾曲泊帕,观察组应用艾曲泊帕,口服,初始剂量为25~50mg/d,稳定剂量为25~100mg/d,持续治疗约3个月。
1.3指标对比
统计对比2组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血小板水平改善情况。
治疗效果,显效:经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大于100×109/L,同时无出血症状;有效:经治疗后血小板计数介于30~100×109/L,同时无出血症状;无效:经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小于30×109/L,同时存在出血症状。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数据处理
通过SPSS25.0软件对其展开数据处理,通过%阐释其中的计数指標,给予卡方检验;计量指标选择(x±s)给予阐释,然后实施t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优势。
2 结果
2.1两组有效程度对比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两组血小板水平改善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小板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水平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中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在应用化疗药物后,巨核系细胞抑制作用,继而导致血小板生成不足和过度被破坏而出现的并发症,最终导致血小板水平远低于正常范围[2]。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不仅属于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而且属于血液学不良反应之一[3]。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会导致化疗药物剂量减少和化疗延迟,增加了院内感染发生的可能性,若持续或反复出现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则会对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存周期产生严重影响[4-6]。
此次研究结果提示,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水平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对于实体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治疗中应用艾曲泊帕的临床效果突出,可改善患者血小板水平,分析原因:艾曲泊帕属于非肽小分子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可结合骨髓巨核细胞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和c-Mpl跨膜区,因而导致细胞质的Janus激酶(JAK)2与络氨酸激酶活化,此后导致STAT5、MAPK、AKT、ERK1/2等型号通路相关因子磷酸化,诱导巨核细胞持续增殖与分化,最终刺激生成血小板。
综上所述,于实体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治疗中应用艾曲泊帕的临床效果突出,可改善患者血小板水平,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樊凤娇,何继祥,黄月婷,等.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艾曲波帕治疗激素无效/复发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J].临床内科杂志,2021,38(11):773-775.
[2]贾惠,穆慧,林赠华,等.艾曲泊帕治疗实体瘤放化疗后巨核细胞增生不良性4级血小板减少症8例[J].交通医学,2021,35(03):256-258.
[3]黄月华,张苗苗,李利红,等.艾曲泊帕在实体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治疗中的应用[J].肿瘤研究与临床,2020,32(09):652-654.
[4]孙慧平,范青叶,游建华,等.艾曲泊帕长期治疗成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J].临床血液学杂志,2020,33(01):39-43.
[5]黄月婷,刘晓帆,付荣凤,等.艾曲泊帕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9,32(01):16-19+23.
[6]闫朝奇,冷青,由国平,等.艾曲泊帕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的荟萃分析[J].临床荟萃,2018,33(09):8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