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酸片治疗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2022-06-06张鲁川王文颖梁风范于晓君
张鲁川 王文颖 梁风范 于晓君
【关键词】咖啡酸片;肿瘤;化疗;血小板减少症
【中图分类号】R5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2)03--01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加剧,我国的肿瘤发生率和死亡率正逐年升高,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虽然近些年出现了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新手段,但是化疗在肿瘤治疗当中仍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2]。化疗在杀灭肿瘤细胞的过程当中,对正常细胞也会产生损伤,除了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常见不良反应以外,还会产生骨髓抑制,其中血小板减少就是化疗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若针对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则会影响治疗,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4]。基于此,本文于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从我院选取收治的50例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咖啡酸片治疗的作用价值,相关研究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常规资料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盲选法将其划分成2小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小组有25例患者。对照组男性和女性分别有14、11例,年龄45-77岁,平均(58.18±7.75)岁;观察组男性和女性分别有13、12例,年龄46-78岁,平均(57.65±8.12)岁。
1.2方法
对照组不服用咖啡酸片治疗,观察组服用咖啡酸片治疗,即于第二轮化疗开始时口服,1天3次吗,1次0.3g。两组病人化疗开始后每间隔2天进行血常规监测,在血小板水平小于20×109/L后,则输注血小板并实施预防出血措施,直至血小板水平恢复正常。
1.3指标对比
统计对比2组两组患者化疗后各项指标,包括最低血小板水平、血小板减少症持续时间、血小板输注量。
1.4数据处理
通过SPSS25.0软件对其展开数据处理,通过%阐释其中的计数指标,给予卡方检验;计量指标选择(x±s)给予阐释,然后实施t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优势。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化疗后各项指标对比
观察组最低血小板水平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减少症持续时间和血小板输注量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肿瘤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据统计,胃癌、肠道癌均位于我国发病率排行榜前几名,对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不利影响。通过化疗技术实施治疗能够帮助患者延长生命,对抑制病情进展有极大帮助,并且能够提升生活质量,但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极易引起病人的消极情绪,出现食欲不振、消极治疗等状态,使临床治疗效果降低[5]。诱发恶性肿瘤的因素可分为多种,可分为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其中外源性因素包括生活方式、环境污染、电离辐射等,而内源性因素则包括遗传、免疫以及内分泌等因素。有具体研究表明近些年来我国肿瘤的发生率一直呈现出上升趋势,给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威脅。对于肿瘤患者来说,化疗是其目前最主要的一种临床治疗方式,虽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等多种并发症[6]。
此次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最低血小板水平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减少症持续时间和血小板输注量观察组少于对照组。由此可知,于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应用咖啡酸片治疗的临床效果突出,可缓解血小板降低程度,促进血小板减少症恢复,减少血小板输注量,利于患者病情康复,分析原因:咖啡酸片是 一种可促使巨核细胞成熟与增加血小板释放入血的药物,可出示白细胞和血小板水平升高,可提升凝血因子活性,收缩微血管等功能,对血小板减少症具备良好的治疗效果[7]。
综上所述,于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应用咖啡酸片治疗的临床效果突出,可缓解血小板降低程度,促进血小板减少症恢复,减少血小板输注量,利于患者病情康复,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贾恒,李肆柱,张溪,等.扶正益气生血方治疗结直肠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36):142-144.
[2]董涵之,彭志强,王美鑑.咖啡酸片预防肺鳞癌化疗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观察[J].江西医药,2020,55(12):1825-1826+1874.
[3]沈志祥,马军.咖啡酸片治疗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2017,44(17):876-879.
[4]徐小军.鹿血晶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4):163-172.
[5]蔡文娟,张玲.注射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联合咖啡酸片治疗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02):19-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