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玉米病害防治与种植技术应用研究
2022-06-06
玉米作为中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对于维系社会稳定及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且玉米对于生长环境要求不高,所以中国很多地区均有种植玉米。玉米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且口味独特,加工方式多样,市场需求量极大,甘肃省有着悠久的玉米种植历史,山地及丘陵面积占到全省总面积的78%以上,属于大陆性温带季风气候,非常适合玉米生长。此外,甘肃省地广人稀,有着丰富的耕地条件,且随着各类农业设备的普及,甘肃省积极引入大型农机设备,已经初步形成了机械化农业种植模式等,这些条件均为甘肃省玉米种植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成为甘肃省玉米种植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1玉米种植技术应用研究
1.1科学选种
选种工作是否科学、所选品种是否能够适应本地区生长环境等成为玉米最终产量和品质的首要条件,首先,由于中国玉米种植区域十分广阔,每个玉米种植区域均有代表性玉米品种,这些玉米品种经过长时间改良,大多已经能够适应本地区的生长环境,且在品种改良过程中,农业人员会融入本区域玉米病虫害种类进行改良,因此,种植户在选种过程中首先要确保所选品种能够适应本地区的生长环境,并对于本区域内的病虫害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种植户可以将本地区玉米品种作为首选,经过农业部门的长期努力,现阶段,甘肃省已经成功改良和研制多种高抗性玉米品种,例如正德305、华农887及五谷318等,这些品种对于各类病虫害有着较强的抵抗能力,且能够适应甘肃省气候、温度及水文等条件,除了选择本地玉米品种外,种植户还可以借鉴其他种植户的成功经验,尽量不要使用自留种,经过长期、反复种植后,自留种会出现退化的现象,这无论是对于玉米产量还是质量均会造成一定影响。最后,种子市场中的玉米大多经过杀菌脱毒处理,若该消毒环节缺失,种植户在种植前还应当做好杀菌处理,并严格筛选玉米种子,及时剔除杂质及干瘪的种子,从而提升玉米发芽水平。
1.2做好拌种工作
通过玉米拌种能够提升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间接促进玉米生长并确保玉米品质,通常情况下,种植户需结合种植时间进行拌种,玉米拌种常见环节包括调配拌种溶液、浸泡、曬种及包衣等,拌种对于提升玉米种子发芽率、减少病虫危害等方面具有显著意义,且经过拌种处理后的玉米出苗后非常整齐。种植户应当依据当地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拌种溶液,常见溶液包括沼液及磷酸二氢钾等,在使用溶液拌种后需对玉米种子进行晾晒,且晾晒时要严格控制温度,不能长时间置于高温环境下暴晒,亦不能在阴雨天气时晾晒,上述2种天气不仅会降低拌药效果,甚至还会对种子活性造成影响。
1.3选取合适种植时间
中国国土面积广阔且各个地区气候条件均不相同,因此,并没有统一的玉米种植时间,种植户应当依据区域内的降水、温度特征科学选择种植时间,这对于玉米后期生长过程中的养分积累等具有重要影响,通常情况下,当种植田上层土壤温度达到10℃左右即可种植,除此之外,在种植时间上还应当考虑土壤结构,例如沙性土壤玉米种植时间稍早,而黏性土壤种植时间则稍晚,这是由于不同结构的土壤通透程度不同,除了要考虑上层土壤温度外还应当结合底层土壤温度,若底层土壤温度没有满足玉米种植的萌发条件,则会导致发芽率低等问题。
1.4做好田间管理工作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要依据玉米品种及土壤肥力科学控制种植间距,密度过大不仅无法确保玉米产量,而且还会造成土地浪费,此外,玉米有着较强的抗旱能力,在雨季极易导致玉米产生涝害,种植户还要在田间挖掘排水沟,确保田间过剩水分能够及时排出田外。其次,在种植过程中无论是人工还是机械种植均会产生缺苗现象,若缺苗现象较轻种植户则可以忽视,但是若出现大面积的缺苗现象,养殖户需对缺苗部位进行补苗。最后,在玉米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杂草,田间杂草密度过大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等,种植户在玉米生长早期就要做好除草工作,在用药过程中要查明药物成分,确保其不会对玉米生长造成影响。
1.5施肥管理
玉米生长过程中需水较少,但是却需要大量的氮磷钾肥料,为此种植户还要做好施肥工作,尤其是夏季玉米光合作用增强,需要大量的营养供给,玉米品种不同肥料用量也不相同,例如春玉米氮肥用量通常为每公顷150~200 kg,而甜玉米用量则相对较少。此外玉米每个生长环节对于营养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例如玉米幼苗期对于水分与肥料的需求量均较小,但是拔节期玉米生长速度变快,这一时期就需要充足的养分供给,直到后期玉米生长停止,对于水肥的需求也开始下降。
2田间玉米病害防治技术
2.1玉米螟防控技术
玉米螟是玉米生长过程中主要虫害,此种害虫会将虫卵产在玉米幼苗中,待幼虫发育为成虫后会对作物产生极大破坏,幼虫首先会对玉米根茎造成破坏进而影响茎叶,在玉米螟防治过程中除了喷洒农药外,养殖户可使用生物防控技术,生态系统中玉米螟天敌为赤眼蜂,赤眼蜂对于玉米不会造成破坏,且以玉米螟及幼虫为食,此外,在玉米花叶开始生长时可以通过喷洒新硫酸的方式减少害虫幼虫。
2.2玉米瘤黑粉防控技术
瘤黑粉是玉米常见疾病,引发此种病害的原因较多,首先,种植户在施肥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氮肥;其次,种植区域中长时间、持续性地种植玉米也会引起瘤黑粉;最后,在防治过程中没有根除此种病害,导致再次萌发。此种病害的防治方式比较简单,例如及时清除种植田中的杂草、对种植区域进行轮作等方式能够有效降低病害发生概率,此外,科学拌种同样能够预防瘤黑粉,在拌种过程中,种植户可以使用50%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照种子重量的0.2%用量进行拌药处理,此外,使用2%的戊唑醇可湿性粉剂兑水后拌种同样能防治瘤黑粉。
2.3玉米大斑病防控技术
感染大斑病的玉米叶片会出现水渍状斑点,并呈现出扩散趋势,患病较为严重的玉米最终会枯死,玉米患大斑病原因与气候存在很大关系,通常情况下温度在20℃、湿度较大的环境下玉米容易患病,尤其是在多雨环境下尤其容易致病,在防治过程中种植户首先可以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此外,适时播种、施足底肥及使用磷钾类肥料同样能够起到防治效果。在治疗过程中,种植户可以选择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经过500倍稀释后使用,每间隔1周左右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若发现玉米生长过程中出现大斑病,种植户要在第一时间展开防治,防止病原体扩散感染其他作物。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现阶段中国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此,种植户只有做好田间管理,强化病虫害防治手段,才能够提高玉米种植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玉垒乡人民政府张文瑜)CD7EF3D2-B1D4-4D01-8108-E78A8FB3E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