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干部上讲台”助我锤炼真功夫

2022-06-06印优

中国共青团 2022年9期
关键词:讲稿讲台交流

印优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到团省委工作已近8年了。从综合部门办公室,到战线部门基层工作部,从对内统筹协调到对外整合资源,不同的岗位锻炼了不同的能力,但“能说会写”的要求一直贯穿始终。

从第一次上台交流“如何做好团内信息工作”起,“上讲台”成为了我熟悉工作、传递信息、磨炼心性、调查研究的重要途径。在这个第二课堂,我讲领悟、讲心得、讲业务,探索总结工作规律,认识各级团干青年,锤炼了真功夫,结下了真情谊。

2014年,我从基层考到团省委前,曾当过记者、组工干部,但对共青团的认识十分有限。初到办公室,本领恐慌变成我最大的焦虑,面对不熟悉的领域,苦于肚里没货,常感到手足无措、一筹莫展。

为了让我尽快转变角色,领导带着我去各地调研信息工作。白天我边看边记,写下调研点的特色做法,录下领导指导工作的讲话;晚上我整理录音材料,将相关素材对应比照,渐渐对团工作的主责主业有了清晰认识。不久,我就接到了赴基层讲课的任务。虽然上课学员不到50人,来听的都是团内一线信息工作人员,但我毕竟是个新兵,可不能被大家认为是外行人。

要想说内行话、做内行事,只能学习钻研。为了“说得清”,我对应信息考核办法,梳理浙江共青团网站信息、《浙江青年工作信息》《浙江团情》的稿件要求,分析研究稿、综合稿、实践稿的不同特点,条目式提炼出不同稿件要点,并在课堂上带着学员结合案例逐条分析,做到讲要“一口清”。为了“理得顺”,我利用新闻学专业背景,总结出综合稿写作“串珍珠”的方法。把写文稿的过程比喻成制作珍珠项链的过程,“珍珠从哪里来、挑选哪几颗珍珠、珍珠怎么串、如何制作独一无二的项链、制作完成验货”,分别对应文稿写作中的“选题、内容、框架、特色、校稿”过程,通过形象化的比喻让大家尽快熟悉上手。为了“把得准”,我把《秘书工作》《中国共青团》两本杂志作为自己的案头书,一边学习信息工作的共性要求,一边实时跟进团内的特色做法。

第一次上讲台我是全程脱稿完成的,课后的掌声以及不间断的上台交流让我如释重负。从“倾听者”到“思考者”,从“被动学”到“主动讲”,首次触“团”的迷茫,仿佛随着上讲台慢慢得到解答。

讲稿要千锤百炼,真功夫都要“切磋琢磨”。一堂1.5小时的课程,需要准备近2万字的讲稿,从接受任务到最终上讲台,要经过立意、框架、提纲、成稿、修改、制作PPT、背熟讲稿等诸多环节。

讲稿的出炉离不开领导的督促。团委工作“天天短平快、年年马拉松”,没有节假日,不分八小时内外,在这样的节奏下,领导压担子、给任务,督促我在讲中练、在练中思,通过热锅的煎熬、实战的摔打不断锤炼水平、磨炼心性。磨稿的过程离不开同事的陪伴。按照“团干部作风建设三年行动”要求,每名团干部都要上讲台。我们几名年轻同志,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思路,交流心得,博采众长,在广涉猎、多积累的过程中,聚沙成塔、吹沙见金。好的讲稿更凝结着基层的智慧。虽然几次打磨下来有了一个通用模板,但我还是会根据不同场合、单位进行调整。尤其是去不同地方,总要提前把当地工作开展情况梳理好,课堂上围绕地方案例进行交流。我的讲堂最远去过未曾通高铁的丽水,盛夏的8月坐大巴、坐汽车,颠簸近6小时到达目的地。最多给近100人上过课,省团校的大礼堂里坐着各地、各单位的信息骨干,上课上出了“喊麦”的感觉。最奇特的是在全省农业博览会现场,熙熙攘攘的展销会上给参展青年讲逐梦田野的返乡故事……在与他们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中,每每总会有新的体会,再充实到讲稿中去,使得讲稿内容越来越丰富。

实际上,重复多次的上讲台完全不是一件刻板生硬、枯燥无味的事情。相反,每当赢得大家的掌声,获得小伙伴们的肯定,都会产生难以名状的幸福和满足。那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日子,也在这一刻收获甜蜜。

课堂不能自说自话,也要“开窗看世界”,这说的其实是一种角色代入。上讲台这个习惯,随着岗位调整,我一路带到了新的部门,更成为了我开展田野调查的有效途径。

从2020年起,我所在的基层工作部每年要开展10期“新农人”培训班,学员主要是全省各地优秀的返乡青年代表。当我还在苦恼工作繁忙调研太少时,每年就有近500个青年“送上门”,一下子就解决了“找到青年”“问需青年”的难题。为此,我一方面精心安排课程,更好地引导他们在“埋头拉车”的同时“抬头看路”;另一方面结合日常工作思考,梳理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浙江的工作实际、青農工作的历史传承、当前的特色品牌等内容,推出了《浙江共青团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和探索》课程。把政府的政策、团的品牌工作,用青言青语讲出去;把我对这项工作的思考、相关文件出台的前因后果,生动形象地阐释出来。

有别于团内课堂,这里的讲台重宣讲交流、答疑解惑。带着“何以归乡:青年回乡的动因”调研课题,我与返乡青年代表们面对面深入探讨,一场场“吐槽大会”也是“一次次头脑风暴”,问题症结水落石出,对策思路水到渠成。《培育青创农场创业模式 引领青年返乡创业》《青年回农村的动因机制研究》《做深“引、育、留”三字文章 做实“两进两回”行动》等调研报告应运而生,并被吸收入人大、政协的提案建议中,进一步畅通政策渠道。我尝到的甜头还不止这些,因为工作信息传导到位,青创农场、青牛奖等工作深入人心,话语体系上下贯通,“调”不上心、“研”不得法、信号失真的问题在这里得到了破解。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看多了就不能不想,有想法就不能不说。我常爱在朋友圈留下三言两语,或是工作思考,或是生活感悟。而得益于“团干部上讲台”的机制化措施,让我有机会慷慨而发,在与团青小伙伴的切磋交流中,在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螺旋式上升中,不断得到新的体会,打开新的局面,获得新的成长。

猜你喜欢

讲稿讲台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安身之所"
鲍勃·迪伦受奖演说词成书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讲台
讲话
美国总统讲稿是这样出炉的
DV校园小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