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用什么报答母爱
2022-06-06周国平
母亲83岁了,依然一头乌发,身板挺直,步伐健稳,人都说她看上去也就七十来岁。父亲去世已满10年,自那以后,她时常离开上海的家,到北京居住一些日子。
母亲是安静的性格,但终归需要有人跟她唠唠家常,我偏最不善此道,每每大而化之,不能使她满足。有杂志向我约稿,我便想到为她写一点文字,假如她读到了,就算是我痛改前非,认真地跟她唠了一回家常吧。
她出生在上海一个职员家里,家境小康,住在钱家塘,即后来的陕西路一带,是旧上海一个比较富裕的街区。很久以前,我在一本家庭相册里看见过她早年的照片,秀发玉容,一派清纯。看着照片上的这个漂亮女人,少年的我暗自激动,仿佛隐约感觉到了母亲从前的青春梦想。曾几何时,那本家庭相册失落了,母亲也不再提起钱家塘的日子。在我眼里,母亲作为家庭主妇的定位习惯成自然,无可置疑。她也许是一个有些偏心的母亲,喜欢带我上街,买某一样小食品让我单独享用,叮嘱我不要告诉兄弟姐妹。
可是,渐渐长大的兒子身上忽然发生了一种变化,不肯和她一同上街了,即使上街也偏要和她保持一小截距离,不让人看出母子关系。那大约是青春期的心理逆反现象,但当时惹得她十分伤心,多次责备我看不起她。再往后,这些小插曲也在岁月中淡漠了,唯一不变的是一个围着锅台和孩子转的母亲形象。后来,我到北京上大学,然后去广西工作,再然后考研究生重返北京,与母亲见面少了,在我脑中定格的始终是这个形象。
最近十年来,因为母亲时常来北京居住,我与她见面又多了。当然,已入耄耋之年的她早就无须围着锅台转了,她的孩子们也都已经有了一把年纪。望着她皱纹密布的面庞,有时候我会心中一惊,吃惊她一生的行状过于简单。她结婚前是有职业的,自从有了第一个孩子,便退职回家,把五个孩子拉扯大成了她一生的全部事业。
我自己有了孩子,才明白把五个孩子拉扯大哪里是简单的事情。但是,我很少听见她谈论其中的辛苦,她一定以为这种辛苦是人生的天经地义,不值得称道也不需要抱怨。作为由她拉扯大的儿子,我很想做一些能够使她欣慰的事,也算一种报答。
她知道我写书,有点名气,但从未对此表现出特别的兴趣。直到我有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女儿,当我的女儿在她面前活泼地戏耍时,我才看见她笑得格外欢。自那以后,她的心情一直很好。我知道,她不只是喜欢小生命,也是庆幸她的儿子终于获得了天伦之乐。在她看来,这是比写书和出名重要得多的。
母亲毕竟是母亲,她当然是对的。在事关儿子幸福的问题上,母亲往往比儿子有更正确的认识。倘若普天下的儿子们都记住母亲的心愿,不是用野心和荣华,而是用爱心和平凡的家庭乐趣报答母爱,世界和平就有了保障。
(晓晓竹摘自《肥东晨刊》)
【素材运用】在尘世间,我们亏欠太多,尤其是母亲,周国平先生在为人父时,才真正懂得母亲的心愿——不需用野心和荣华,只要儿女有一个温暖的家,能享受天伦之乐,这些比写书和出名更重要。面对生活的艰辛苦难,母亲的坚韧、无私付出和不抱怨,让我们更加明白伟大的母爱,难以回报。
【适用话题】母爱;亲情;知恩感恩;爱与和平
(特约教师 黄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