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水性材料实验绘画教学研究
2022-06-06宁可沁
摘 要:水性艺术拥有古老悠久的历史,由于水彩与中国传统水性艺术的相容性,很长一段时间里,各大学院高校都结合中国传统水性绘画特点,以水彩为主要的教授内容。而随着当代媒体科技化的发展、多维材料的介入,视觉艺术的阈值大大扩宽,水性艺术作为重头门类就要溯本归源,以水彩教育为切入点,扩大水性内涵的外延。根据教学改革和美术学专业发展的需要,国内多所高师院校开设了水性材料实验绘画的课程,借鉴已开此课程高校的经验,将师范美术学的传统水彩课程转化为更适合当代艺术市场发展,且更具有时代性和实验性的水性材料表现课程,以在课程中融入创作意识和综合媒材的多元建构,使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培养学生跨学科、跨画种的综合专业能力和创造力,产出多向度的艺术与美育人才。基于此,从水性材料实验绘画的课程内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探究方向的可能性三个方面,分析高师水性材料课程教学现状。
关键词:水性材料课程;教学方法;實验绘画
一、水性材料实验绘画课程的内涵
近年来,国内多所高等美术专业院校相继开设了水性材料表现课程,如鲁迅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的学生作品都具有多元性与实验性的特点,充分展现了当代水性实验绘画教学的活力。水性材料表现课程对于水彩画的可持续发展和水性材料艺术语言的拓展都是积极的探索,打破了不同画种的严格界限,伫立于当代艺术语境之下,运用水性材料实验绘画具有当代性、绘画性和实验性的特点,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水性艺术的定义就是以水为基本媒介的艺术表现,其中包括水性绘画、水性综合材料、装置艺术,甚至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因此,在课堂教授的时候,要把握师生共悟原则,引导学生从教师的角度理解当代艺术的合理性、必要性与趣味性,认识到当代水性材料艺术具有灵活的实验性,不墨守成规,勇于去探索艺术表现的未知领域,寻找艺术表现的更多可能性。当代水性材料实验绘画是以当代文化艺术语境为背景的当代绘画形态,是跨文化、跨媒介、跨学科、汇古通今、融合中西的当代艺术,其包容广泛,将传统的水彩艺术、水墨艺术、彩墨艺术、丙烯艺术、水调油画艺术合而为一,不是简单拼凑,而是根据艺术表现有机结合,展现当代水性材料艺术的最大张力。在教学中理解当代水性材料实验绘画中西结合、古今共生的多元性,是水性材料实验艺术教学的重点(图1)。
学生学科素养以及创作反思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水性材料表现课程的主要目标。让学生熟悉水性材料表现的基本技法,通过造型观念和材料探索的实践练习,了解水性材料绘画独特的表现语言,此为技能技法部分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使其具备鉴赏及探索不同类型水性材料绘画的能力,在综合创作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后续的艺术创造力发展打下基础,此为对学生创作反思及艺术感知能力的培养。要指导学生了解当代水性艺术发展趋势及外延,拓展当代视觉艺术视野,能够利用水性材料的便捷性和实验性,以水性材料的实验与学习为切入点,进行当代艺术跨学科的综合学习与实践。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品析以及作业互评进行反思学习,将总结出的成果运用到画面创作中。
二、目前高师水性材料实验绘画教学
存在的问题
高师院校的水性材料课程是近年来才更新发展的,属于后进革新的状态,因而课程建设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高师环境下水性材料课程中会普遍出现一些问题。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更改,导致课堂教学模式出现问题。水性材料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是由水彩课改革而来,而课程教学内容则是在传统水彩的基础上大大扩充,在教学模式上也面临着革新。传统水彩教学中只要求单纯技能技法的学习探究,但对水性材料课程来说,其所牵涉的材料范围、对学生的创作思维要求,以及多样化的表现空间形式,都决定了此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多元性、自主性、实验性。而目前许多课程仍然停留在教师示范层面,这也是长期以来师范教学模式饱受诟病之处。仅仅给学生展示、介绍材料,让学生运用材料按照要求完成作业,所涉及的材料依旧停留在教师指定的范围内,导致学生缺失自发探索材料、研究材料特性、实现表现形式多样化的路径,没有起到启发学生创作思维的作用,甚至有学生囫囵学完一整门课程后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学、运用这些材料的意义在何处,认为其实用性还不如传统水彩。因此,该课程教学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和引导学生以实验的方式去进行水性材料探索。在实验性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探索水性材料绘画表现的多向度。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能力本位等原则,教学换位,引导学生自发性地去寻找材料、探索材料,激发学生面对新奇无序的水性材料长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将实验的成果运用到创作中去,将实验与创作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在此过程中对创作的积极性也会大大加强(图2)。通过教学换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悟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加强了对艺术创作的实践意识和创造性意识,不再像以往一样被动地学习,而是主动地、自发性地学习。
其次是教学团队素质的问题。由于水性材料课程在国内的开设时间较短,加上传统师范教学观念中对水彩教学的认识实践落后,因此许多教师在水性材料课程的教学中不能做到心中有数,处于边摸索边教学的状态,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仍带有某种实验性。教师个人在水彩画创作中也大多采用传统的水彩画技法,对于水性材料的探索和实验较少,相关知识点掌握欠缺,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经验匮乏,有时仍存在对学生引导的偏差。同样,师资团队教师艺术特点不一,受不同地域风格影响的教师在水性艺术教授上的特长优势不同,有些教师偏传统,有些教师偏当代,在教授的过程中如果缺少沟通教研,会让课程目标没有侧重点,学生学得茫然。基于以上分析,一方面,应该大力提升该课程主讲教师的艺术素养,提高教师对水性材料艺术的认识和感悟力。通过教研活动与交流学习,借鉴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鼓励支持教师参加水性材料绘画相关课程的研修班,学习水性材料绘画相关知识,提升水性材料创作实践经验,将创作与教学相结合,通过这些方式提升水性材料绘画的教学经验和教师自身的艺术素质。另一方面,在课程环节的设计和个人特点上把握平衡是关键,要从基础入手,循序渐进,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明晰教学线索,定时开展教研交流与分析,进行优势互补,提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是学生的知识点联结与教学资源平台的问题。在高师美术教学环境下,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特殊性、课时的有限性,课程的阶段性成果总结与继承显得尤为重要。水性材料此课程主要解决的是材料与表现形式的探索问题,在前期关于造型颜色构成等基础课程的学习需要继承运用到水性材料的课程学习中,避免出现这一阶段的课程还在解决上一阶段课程的遗留问题的情况。高师院校的美术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单单掌握了水性的材料特性,但却无法将普通的实验转化为创作,所以学生必须提炼自身系统性的素材成果,从实验中提取创作元素,对画面的艺术语言和材料运用进行感受和把握。因此引导学生有效地将知识点联结成可持续发展的脉络框架非常重要。不能将每个课程单独看待,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连续性,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加强学生对实验创作成果记录的重视,将课程的实验记录与创作成果收集整理,与前后期的课程进行个性化素材联结,从而在较短的课程时间内进行系统化的有效学习。同时,因为课时的限制,许多知识的巩固练习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尤其是美术教学技能的掌握,短期的单一课程的沟通教学并不能完整革新学生的艺术观念和各项能力,如果缺乏投入一定时间的刻意练习,想达到游刃有余的理想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浅尝辄止和蜻蜓点水的方式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投入水性材料创作的乐趣,因而需要对学生加强引导,在课堂上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同时,借助教学资源平台,扩充网络线上学习资源,高效利用混合式网络教学的方法,提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设立讨论交流的开放空间,监督整个学习过程,并给予学生实时反馈。
三、水性材料实验绘画课程教学的方向探究
在水性材料课程教学方向的探究方面,中国传统水性艺术与当代的衔接问题是重中之重。任何艺术都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其创作表现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无论是在材料媒介还是在承载内容上都需要处理传统与当代的衔接关系。水性材料表现将传统的水彩艺术、水墨艺术、彩墨艺术相融合,植根于传统文脉是中国当代水性材料艺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基础。水性材料教学应立足于自身传统艺术文化特点,传承写意,体现透明性与非透明性的融合、浓与淡的结合,传达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要紧随当代艺术发展,在材料的创新性、作品的观念性上多作停留,在实践中感知并掌握水性材料的表现性与差异性,深化对材料语言的理解。根植于特色社会语言,在整合民族性与人文主义内涵等诸多方面不断引导探索(图3)。
材料语言与观念的适应关系也是在水性材料教学中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水性材料,顾名思义,材料的探索运用占了很大的成分,而在当代艺术语境下,艺术材料的范畴被无限扩大了,任何材料皆有独特的物质属性和文化内涵。目前的社会美育观念也逐渐转变为“自由表达”,艺术观念的传达和表现材料的属性密不可分。材料语言是观念的视觉呈现,也是单纯实验转化为创作的支撑,是本我的视觉化,材料的选择与个人素材与观念的提取相辅相成。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以实验的方式去探索材料特性,尝试运用传统绘画材料和非传统绘画材料等进行综合实验。思考自身独有的视觉素材,通过二次提炼、过滤素材,让素材融入个人经验之中,丰富自身的生活基础及创作源泉,大胆实验不同介质进行水性绘画的肌理表现,熟悉肌理媒介的质感特性,在实践中寻找个性化的表现材料与肌理语言。把握好观念、材料与技法三者的关系,營造相互渗透的画面效果。
水性材料实验绘画教学应基于当代艺术语境,运用美术学科核心知识技能,从创作思维、感知能力、思辨能力、审美态度、学科综合等方面进行实训研究。培养学生个人意识和情感艺术表达,体现人文关怀的教学共识,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多向度美术教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振江.浅议水性材料实验绘画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7(8):126-127.
[2]曲今伟.雨夜自语:对于水性材料的思考[J].美苑,2012(4):42-49.
[3]李茂盛.中国当代水性材料绘画语言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
宁可沁,硕士,长沙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