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成为最亮底色
2022-06-06刘月姣
刘月姣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近年来,各地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不断涌现先进典型。2021年,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组织开展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遴选工作,共推介51个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涵蓋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生态保护修复、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打造、绿色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多个领域,根植乡土、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生动展示着各地以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为引擎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新探索,进一步擦亮了农业绿色底色。
强化资源节约管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起来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各地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加强农业生产全过程节约管理,农业资源利用强度明显降低。
作为粮油生产大县,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建立耕地保护“一张图”,以图管地、精准管控,守好全县107万亩耕地、9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黑龙江省绥化市海伦市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推广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技术,有效减轻土壤风蚀水蚀,提升土壤有机质。
耕地资源保护得到加强,水资源利用效率也明显提高。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推进工程节水,整合涉农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建设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设施,实现精准灌溉、按墒灌溉。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打出旱作节水“组合拳”,发展膜下滴灌、根区导灌、低压管灌等节水农业,推广抗旱节水农作物新品种,调减高耗水、低产出作物种植,年均节水700万吨以上。
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是应对各种不利因素、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天津市西青区开展粳稻种质资源调查与抢救性收集,采用现代生物技术选育高产、优质小站稻品种,津原U99、金稻919、天隆619等品种品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加强面源污染治理,农业产地环境优起来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各地聚焦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白色污染治理等重点任务,加快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农业产地环境逐步改善。
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推进高粱种植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相融合,病虫害绿色防控实现全覆盖,病虫害综合防控效果达85%以上。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打造无化学肥料无化学农药的“两无化”生态茶园,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新型施肥等方式,化肥使用量降低15%以上。
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创新“百亩千头生态方”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养殖粪污发酵处理后就地还田,农作物产量提高10?3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93%。北京市顺义区构建“生产主体分拣堆放+镇村设立尾菜回收点+专业服务公司收集处理”的处理体系,实现菜田废弃物全量化处理,杜绝了蔬菜垃圾随意堆放、无序焚烧等现象。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健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推行“农户捡拾交售、网点分散收集、企业加工利用”,实现农膜“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良性循环。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创新残膜回收机制,实行“机械保捡拾率、网点保回收率、企业保加工率”,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和质量,全县农田残膜回收率达97%以上。
聚合力量统筹推进,农业生态系统稳起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各地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观,积极构建政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社会等多方参与的治理体系,围绕耕地修复治理、提升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净化水产养殖水域生态系统、开发农业生态价值等重点内容,统筹推进保护修复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增强。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推行“土长制”,压实县、乡(镇)、村及农业园区主要负责人“土长”责任,全面监管重点用地环境风险,7.2万亩受污染耕地实现安全利用。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创新金融投入机制,联合金融机构创新推出耕地地力指数保险,全域启动“健康土壤行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
耕地得到了修复,农田生态系统也愈发稳定。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通过山顶戴帽绿化、主干道种植高大绿化树种、支道种植防护篱等措施,营造适合脐橙绿色生产的防护林,减少病虫害,有效改善果园微生态系统。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推广“稻鱼”“稻鸭”“稻蟹”等绿色水稻种植模式,培育140余个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提升舒兰水稻产业附加值,实现农业提质增效与农田生态修复协同推进。
净化水产养殖水域生态系统是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必要一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根据水域滩涂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公共自然水域网箱养殖规模和密度,保持水产养殖水系环境,促进渔业绿色发展。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推行水产养殖技术人员对接服务制,引导渔农应用免疫防疫、测水投料和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等集成技术,有效保护养殖水域生态环境。
开发农业生态价值有助增强农业绿色发展动能。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大力推进茶区景区一体化建设,建成国家级4A景区1个,茶旅景区农家乐70余家,实现了茶旅一体化融合发展,形成了多方共赢的机制,增强了相关主体改善农业生态的内生动力。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白朗县以建成高原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高原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构建吃、住、游、购、行、商、养、学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区,充分挖掘农业生态价值。
加大资源要素投入,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建起来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需要在重塑绿色低碳产业链上重点发力,全产业链拓展农业绿色发展空间。各地强化资金、科技、数字等资源要素集聚,积极构建农业绿色供应链,推进农业产业集聚循环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农业生产环节实施“三品一标”行动,建立全产业链农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是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的重要内容。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依托技术支撑团队制定蔬菜绿色生产技术操作规程15个,注册登记绿色种养地方标准4个,构建起农业绿色生产标准体系。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完善市镇村三级监管网格,建设标准化基地58万亩,11万亩苹果、22万亩花生获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筑牢食品安全“绿色防线”。
生产环节之外,加工流通环节的绿色转型也是构建农业绿色供应链的一部分。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全域推广联合收割机前置粉碎作业减损、糙米微缝灭酶增香、精准柔性分层碾磨等技术,扩大低温低能耗清洁烘干综合生产技术应用补贴,水稻收获籽粒损失率降低到1? 2%,稻米碾磨度降低到9%以下。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发“数字乡村”,建成农村“益农信息社”和电商网点248家,促进市场需求与产品供应高效匹配对接,有效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和资源损耗。
不少地方通过推进产业集聚,推进促进产业融合、要素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合,从而走出一条现代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之路。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建立富硒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和投融资基金,重点支持富硒产业品牌推广、企业扶持和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等,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余家,着力打造“生态硒谷”。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农工一体化的茶叶绿色生产加工体系,推动茶企向园区集聚,促进茶产业链条复合发展。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既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也是潜力所在。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创新小麦种植减氨增效技术,开展以新型含脲酶抑制剂氮肥应用为核心的小麦—玉米绿色综合生产技术,实现节氮27%、氨排放降低50%、小麦增产9%的良好效果。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制定水稻绿色高效碳减排品种评价技术规范,构建“增汇优先、降耗为主、减排为重、循环利用”的低碳稻作技术体系,应用面积达30万亩次,实现稻米产业“绿色蝶变”。
“十四五”时期,农业发展进入加快推进绿色转型的新阶段。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征集推介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新氛围,对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633C5EAA-1845-404E-A759-81D89C19D4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