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团体心理活动课的有效评估
2022-06-05陈晓芳
摘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团体活动课为主,对中小学团体心理活动课进行评估能有效监控方案执行和目标达成情况,协助心理教师提升专业水平,为同类型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中小学团体心理活动课的评估内容包括方案评估、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常用的评估方法有主观报告、社会计量法、问卷调查法等。通过自评和他评,对教师和学生思想上、情感上和能力上的表現进行评价,对活动方案和实施过程的优劣势进行分析,综合全面地评定课程效果,并提供改进意见。
关键词:团体心理活动课;课程评估;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16-0032-04
当前,各地教育部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都非常重视,很多中小学定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中小学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鉴于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团体活动课为主,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活动体验和分享,学习相应的心理知识和技能。
团体心理活动课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互动和体验,感染力强,影响广泛,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受学生欢迎。团体心理活动课效率高,省时省力,学生的学习效果易巩固和迁移,也深受教师喜爱。
中小学团体心理活动课也存在局限性。
首先,团体心理活动课对教师的要求高,不称职的教师带领团体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其次,团体心理活动课并非适用于所有学生,有些社交障碍者,比如性格极端内向的学生不宜参加。
再次,在团体心理活动课中,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考虑周全,有些个人深层次的心理问题不易暴露。
最后,团体心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个人隐私可能无意泄露,会给当事人带来不便,有的学生可能会因此受到伤害。
从团体心理活动课的实践操作来看,目前还存在活动流于形式、选题过于单一、主题设计单调、过于强调游戏、专业师资匮乏、缺乏激励性评价等问题。
因此,在中小学团体心理活动课中,有效评估课堂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小学团体心理活动课的评估目的
(一)评估能有效监控方案执行和目标达成情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因此,教师在设计团体心理活动方案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当地学生的身心特点,以目标为导向,科学安排团体活动。
评估能有效监控团体活动方案的执行状况,辨明团体活动方案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和改进团体心理活动方案。指导教师通过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允许学生自由地表达他们对课堂的满意和不满意,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与行为的变化,从整体上把握是否达到团体心理辅导的预想目标。
(二)评估能协助心理教师提升专业水平
目前,各地市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资源匮乏,缺少有力的心理教研支持系统,课堂的设计和实施通常只能凭借本校心理教师的一己之力。评估不仅能满足心理教师对团体活动课教学效果的好奇心,还能不断提升其心理教育的专业化水平。评估中获得的资料可以协助团体活动指导教师了解和改进其课堂指导技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获得更多心理教育教学上的成长。
(三)评估能为同类型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现有的心理教学参考资料数量有限,质量参差不齐,团体心理活动的参考资料更是少之又少,总体呈现出碎片化、单调化和难以操作的特点,不少教师在设计心理活动方案的时候缺少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而评估后留存下的资料对今后同类型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在整个评估过程中,教师能通过不同途径,全面地掌握本次团体心理活动课的真实资料,具有类似目标和特点的其他团体心理活动可以参考此次评估资料中有价值的相关信息。评估结果的分享能大大提高今后同类型团体心理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效率。
二、中小学团体心理活动课的评估内容
(一)方案的评估
中小学心理课主题分为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生涯规划、生活和社会适应等几大类,每类心理课的课堂模式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设计团体心理活动方案时要有针对性,充分考虑不同类别课程的特点。良好的方案要紧紧围绕教学主题,做到有的放矢,为教学目标服务。团体心理活动方案还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问题,坚持方案设计的科学性。
方案中需要评估的内容包括:学情分析、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时间安排、学生身心特点、参加人数、活动准备(场地、教具和人员)、活动设计、课程频率、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突发情况应对等。总之,教师在正式开始团体心理活动前,需要对活动方案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做出全面的评估。
(二)过程性评估
团体心理活动课的过程一般分为团体暖身阶段、团体转换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和团体结束阶段。
暖身阶段作为团体心理活动课的重要一环,可以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为课堂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暖身阶段的目的主要在于打破僵局,启动团体动力。暖身阶段需要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暖身活动是否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暖身时长是否恰当,教师精神状态是否饱满,学生的情绪状态如何,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团体氛围是否温暖和安全,暖身的效果是否达到。
转换阶段在进一步缓解学生紧张情绪和凝聚团体动力的同时,开始将讨论和思考聚焦到本节课的主题上。转换阶段需要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过渡衔接是否自然,学生的情绪是否放松,团体是否有足够的凝聚力,课程主题的讨论问题是否合适,学生的思考是否深入,课堂的讨论氛围是否热烈,学生对主题的兴趣程度如何,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否被充分调动。
工作阶段是团体心理活动课解决实质性问题的关键时期,是团体心理活动课的核心阶段。工作阶段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包括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问题辨析、情景设计、角色扮演等,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的参与性。工作阶段需要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是否投入真情实感,活动形式是否丰富多样,活动内容是否合理,师生互动程度如何,教學策略是否有效,课堂氛围是否和谐,活动的目标和主题是否息息相关,课堂节奏是否可控,学生情感是否产生共鸣,心理问题是否解决,是否及时消除课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
结束阶段是为了对整节课进行总结和提升,让学生将团体心理活动课上的收获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是对工作阶段成果的延伸。结束阶段需要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理性层面的认识变化如何,学生情感是否有所触动,学习是否落脚到实际行为的改变,教师的自我感受如何,课堂小结是否深入人心,结尾是否做到对课堂有所提升,教师布置的拓展任务是否适合学生。
(三)终结性评估
终结性评估是指在完成一次团体心理活动课后,评估者通过关注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变化,对团体活动方案和具体实施过程的匹配度、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进行的总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估通过对前期所有资料的再次分析,综合评定课程的效果,形成最终的团体心理活动课评估报告。终结性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团体心理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如何,实际操作时存在哪些问题,团体活动是否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什么改变,教师的课后反思如何,本节课的亮点是什么,再次上课可以改进哪些地方,是否需要给学生安排课后一对一的心理辅导。
三、中小学团体心理活动课的评估方法
效果评估过程可以邀请带领教师、团体学生、督导者、其他指导者、观察员和团体成员相关的重要他人等协同参与,通过自评和他评,对教师和学生思想上、情感上和能力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对活动方案和实施过程的优劣势进行分析,综合全面地评定课程效果,并提供改进意见。中小学团体心理活动课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一)主观报告法
主观报告法是指请团体参与者用自我报告的形式来评估他们在心理课中认知、情绪和行为上的变化。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主观报告并结合在团体活动过程中的观察,来了解学生是否获得改变,改变的程度如何以及下次团体心理活动需要作出的改进等。
比如,我经常利用团体心理活动课结尾的几分钟,邀请学生分享“本次心理课带给我的收获是什么?”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静下心来,从知、情、意不同方面,评估和总结自我的心路发展历程。教师需要尊重不同的想法,认真倾听学生的主观报告,获取学生对课堂的即时反馈,并在课后及时把有价值的信息记录下来形成评估资料。
(二)社会计量法
社会计量法就是采用计量方式来研究团体心理结构,包括光谱图技术、行动式社会计量、圈式计量和中心社会计量等。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态度的前后测,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团体活动的干预效果。
比如,我在“夏洛特烦恼——初一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考试”课程中运用了行动式社会计量法。教师在前后测中借助心理辅导活动——考试温度计,邀请学生根据自身态度选择站位。在学生自由选择“非常不喜欢考试、不喜欢也不讨厌考试、很喜欢考试”三种态度站位后,教师将现场的选择情况如实记录在黑板上,并及时反馈给学生。通过学生态度前后测的对比,学生能明显看出自己的认知转变情况,教师能评估出团体心理活动在课堂中的实践效果。前后测的量化差异大说明教学效果好,而量化差异小说明教学效果不佳。对于效果不佳的课堂,教师需要进一步反思和改进。
(三)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指评估者针对团体心理活动课的主题编制一些态度问卷,了解学生心理的变化,评估课堂教学效果,再依据问卷结果对团体活动课做出改进。
比如,我在团体心理活动课后请学生填写“心理课效果评估问卷”(见表1),内容包括学生的课程评价、活动感受、课程收获和建议等内容。这个问卷是参考樊富珉教授编写的《团体心理咨询》中的评估表而设计的。“心理课效果评估问卷”的内容简洁、有针对性,虽然问题数量少,但包含的信息量大。
(四)其他评估方法
中小学团体心理活动课的效果评估除了上述三种常用的评估方法外,还可以采用观察评估法、行为计量法和心理测验法等。
观察评估法是指听课人员通过观察团体心理活动课中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具体表现,运用活动观察记录本等工具对课堂效果进行总结与评估。观察评估法通过观察员的直观感受,跟踪记录团体成员的表现和变化,为以后的活动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和参考。
行为计量法是指评估者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对学生的相关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和研究,依据学生的实际行为情况收集评估资料。
心理测验法是指评估者选用一些成型的标准化的量表对团体学生进行统一施测,对他们的心理状态做一个总体的评估,比如常用的应对方式量表、人际信任量表、自尊量表等。
评估者要依据不同团体心理活动课的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再依据评估资料适当调整团体活动方案和实施内容,不断提升中小学团体心理活动课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先义.团体心理活动课适应教育新常态的冷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1):10-12.
[2]蔡中元.如何上好心理课:从课堂分享到团体动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0): 36-38.
[3]张潮,姜海,张蓉.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1(19):37-38.
[4]周杨经.心理辅导活动课四阶段进程的再理解[J].江苏教育,2018(40):63-64.
[5]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陈晓芳.心理剧在中小学心理课堂中的实践[J].江苏教育,2020(72):41-43.
编辑/卫 虹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