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口语传播特性 提升用户沟通能力

2022-06-04江传锋

传媒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口语语境媒介

江传锋

随着媒介形式的不断变迁,信息传播的方式持续发生着变化。社交媒体正以燎原之势改变着传统信息传播的手段,逐渐形成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生产模式。即用户作为社交媒体中口语传播的主体,他们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作为主动参与者能够发起并参与信息传播,并与其他用户产生信息交互。社交媒体上的口语传播正编织成以用户为结点的开放式传播网络,形成新的社交形态。由王媛所著的《社交媒体时代口语传播的交互性研究》一书,以新媒体时代背景为依托,以口语传播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六个章节展开详细论述,通过梳理口语传播的历史进程,归纳当下社交媒体环境下口语传播的形态特征,帮助读者深入认识基于社交媒体构建起的新传播业态,为社交媒体用户提升沟通能力提供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社交媒体中口语传播交互性的五种实践形态。在口语时代,信息的传播与意见的交流渠道单一,一则通过公共演讲的方式进行宣讲,二则通过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以公共表达的形式将信息传达给大众。随着媒介的发展和变革,口语传播也新衍生出不同以往的特点。不同于传统口语传播的单向性和权威性,交互性成为社交媒体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无论是以汇集各方资源,以数据和用户为核心的“平台型”媒体,还是以人际关系为纽带的“社群型”媒体,抑或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为目的的“工具型”媒体,以及无需以独立形式存在,依附于各类媒体形态中,只为用户社交需求提供服务的“泛在型”媒体。这都意味着一个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的社交媒体网络生态正在形成,并不断更新着人类社会的交往交流方式。但是,受限于各类社交媒体的功能性差异,口语表达和传播形式往往存在差异性,此书作者将社交媒体中口语传播的实践形态归纳为以下5种:问答型、微课型、直播型、社交型、音频型。

社交媒体的多元种类,口语传播的多元形态为用户口语沟通构建起不同的关系和互动机制。“问答型”交互主体常以普通话作为口语交际的基础,用户关系既包含一对一模式,也包含一对多模式,交互关系的产生往往是其中一方带有明确的信息服务需求导向,试图寻找解决方案,答主必须用清晰的逻辑、简明扼要的语言对提问者的疑问进行层次分明的阐述,故而在口语表达样态中多采用陈述语态,如知乎社区中问答的模式,就体现出了社交媒体中口语传播的多元形态。“微课型”的信息交互以直播形式展开,具有及时互动的特征,人与人之间口语交互的场景从客观存在、相对稳定的物理空间移植到虚拟化的网络公共空间,传播的信息带有极强的专业性和知识性,呈现出内容垂直化和受众圈层化的特征,如现在火爆的“CCTALK”,就属于微课型的交互形态。口语传播中“直播型”的实践形态,顾名思义需依托带有直播功能的社交媒体,可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跨区域的交流互动,支持视频交流、语音交流、评论留言、图文总结、回放存储等多种功能,任何用户皆可作为主体发起直播交互。就目前而言,很多社交媒体都带有“直播型”特征,这也是社交媒体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社交型”更侧重于用户的人际关系和社交圈,用户可利用多元化方式进行信息传播,但信息交互也受限于用户之间的强弱关系和互动机制,强关系社群用户之间互动频率更高、黏合性更强,因而用户与社交媒体的黏性更高,如微信就属于强关系联结,而微博则属于弱关系联结,无论是哪一种联结方式,都属于社交型传播形态。音频型口语传播实践具有独特的伴随属性,以音频为内容主体,用户无需动用视觉系统,所以在语音语调上追求较强的感染力,且个性鲜明、特征明显,像喜马拉雅听书所打造的“广场”、“圈子”,就是典型的音频型口语传播实践。以上5种实践形态中,直播型和社交型往往伴随着视觉场景关系的转换,问答型、微课型、音频型则更倾向于语音的传播。

依托于社交媒体的用户交互行为往往伴随着感官体验、内心感觉、场景连接等多重维度,使用户能在交互过程中获得更加立体丰满的体验。用户之间的口语交流在传播形态和内容生产方式上更为开放、多元。除此之外,社交媒体的出现为人们创造了新的“现场”与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在场”,将人们从“现场与在场”的沟通模式、依托文字、符号、书信等媒介方式的互动,移植到虚拟的终端平台,从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构成的现实世界带入到全新的虚拟世界。

社交媒体中口语传播交互性的内外因。口语传播跨越了漫长的时期,在新媒体时代依托媒体环境的多样化建立起新的沟通情境。原生口语文化语境下口语传播的交互性是强调“在场性”沟通情境下的链接互动,依托紙质媒介下的口语传播侧重于对媒介载体的依赖,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口语传播的交互性模糊了时间、空间的分界,实现沟通主体的“虚拟在场”,注重交互的及时性。围绕口语传播交互性嬗变的成因,本书作者分别从语境外因、话语内因两个层面展开相关论述。

从外因角度,作者从“传播语境、文本语境、语境还原”三个纬度展开探讨,以美国传播学者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一书中提出的“媒介即情境”理论作为逻辑起点。梅罗维茨的“媒介即情境”观点融合了媒介技术学派倡导者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和社会学家戈夫曼的“面对面互动”论。梅罗维茨认为新媒介的产生重塑了新的媒介环境,也带来新的情境——信息系统,新情境的产生消解了传统意义上客观存在的场景,打破了物质场所、物质距离界限的信息传播,调整和改变了人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行为。在“媒介即情境”的理论支撑下,口语传播的价值更在于交互双方价值观念的碰撞,在于每个沟通主体都能参与集体思考与表达。在“媒介情境论”的基础之上,作者首先将传播语境视为交互性外因的进阶节点,从口语传播中用户主体平权、场景交互、协作生产三个纬度审视社交媒体的传播语境;其次,作者以文本语境作为交互外因的制约节点,探讨了口语传播的修辞情境、话语框架、修辞特征等问题;最后,作者将交互外因的归结远点落脚于语境还原论,认为语言是一个复杂、多层次的系统,要将其放到具体语境中,才能把握完整准确的意义。

从内因角度,作者将研究方向从语境转换到话语层面,从符号资源、陈述语态、关系语法三个纬度进行阐释。在符号资源层面,作者基于“社会符号学”理论,提出在社交媒体口语沟通实践中,可从“话语”、“设计”、“生产”三个层次,为口语沟通的事件和文本提供多重符号情境下的信息交互,构建“多模态”的沟通模式。新媒体环境下的口语沟通带来的及时互动性,需在单位时间内精准表意才更容易激起无数多元沟通主体的情感共鸣、点燃话题,口语传播中的陈述语态最能简练清晰表达观点,传递重要信息。在语法因素层面,作者分析了口语沟通主体如何通过语言建构自我身份和社会关系,其中包括通过互动控制特征确保沟通主体的平稳关系;构建简单有序的规则体系,即沟通主体轮流阐述;采用“问题-回答”、“回答-回答”等常见的信息交换结构;注重沟通中语言的情态和礼貌,辅助提升自我形象和社会形象。

社交媒体中口语传播的互动效果探析。媒介发展最主要的作用之一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信息,更有效地促进用户之间的交流,尤其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其口语传播实践已然加速了信息的传播、意见的交换、舆论的表达。毋庸置疑的是,其中社交媒体的发展使社会全体成员都能参与信息的流动与交换,社交媒体中的口语传播方式已然朝全方位、多维度的模式方向迈进。作为社交媒体口语传播实践中的核心群体,用户长期占据中心位置,倾向于在社交媒体进行口语传播实践时,能将网络中的社交关系进一步拓展演变为现实的社交关系。通过链接不同的社群板块,不断嫁接编织形成新的社会关系,从而实现身份转型、价值升级,这对社交媒体用户而言有着积极意义。

同时,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为用户带来便利,支持用户逆向上传,改变传统媒体下口语传播的流程,允许用户个人进行信息内容的创作、生产、传播,构建起一个具有黏性而稳定的用户社区群,从而带来巨大的流量。但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普遍的使用率,传播主体“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传播权利也导致其必然存在负面性影响。社交媒体过度的便捷性、快速性、及时性、实时性等媒介技术特性下产生的信息形态,往往是碎片、冗杂、过载的,信息洪水现象日益严重,信息供给明显过剩。在“泛娱乐化”倾向蔓延和精英阶层话语权缺失的时代背景下,社交媒体的口语传播倾向短小、简洁、直观的表达形式,并不要求用户进行深入、理智、系统的思考,往往只需在当下作出快速及时的互动反馈,倾向于感性的表达。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为吸引受众眼球,放缓沉淀速度,在信息传播中形成不少利用夸大歪曲事实、耸人听闻的手段获取关注、博取“噱头”的迹象,不断挑战社会道德底线、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泛低俗化”的风潮愈演愈烈,极其容易给价值观尚未成型的青少年带来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毫无疑问,这种“全员参与”的新传播业态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传播秩序的流动、创造和融合。在网絡公共传播空间中,用户主体的“虚拟在场”性、集体无意识、群体情绪化等易引发“路西法效应”。通过自律与他律的形式全面提升用户素养,维护网络公共空间安全、有序、健康发展就显得迫在眉睫。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社交媒体的形态仍在持续发生变化,对社交媒体口语传播的研究依然值得继续关注和完善。纵观全书脉络,本书作者以口语传播的交互性为基本问题、从现实形态、本质特征、外因逻辑、内因呈现、社会影响五个层面,通过理论论述结合具体案例展开论说。社交媒体下的口语传播以“人”作为中心媒介,以信息系统作为情境,以关系作为互动基础,在口语沟通中构建了人与社会的新型链接模式。全书紧紧围绕着口语这一最基础、最基本的传播方式,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口语传播的历史过程,也能够为社交媒体用在口语传播的实践中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同时,对口语传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作者单位 商丘广播电视台

【编辑:孙莹】

猜你喜欢

口语语境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酒中的口语诗
书,最优雅的媒介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口语对对碰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