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细节悲孤独 透过魔幻看现实

2022-06-04陈建陈奕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2年4期
关键词:何塞基亚马尔克斯

陈建 陈奕

方 法 引 导

提起《百年孤独》,很多人就会想到“魔幻现实主义”。一方面,小说亦真亦幻的讲述方式,让部分读者如坠云雾,读起来倍感艰难生涩;另一方面,丰富瑰丽的想象结合波澜壮阔的现实,让作品本身呈现出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关于时间的困惑,也可能会遇到关于复杂人物关系的困扰,这是因为作品常将未来的时间线与当下产生关联,让人物命运在宏大的时间卷轴上,充满宿命感和厚重感,令人读来欲罢不能。在马孔多发生的一切,其实都是作家心中最深刻的社会现实。

阅读《百年孤独》这样的鸿篇巨制,难度是有的。我们可以一方面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生平经历,为理解作品增加更多维度的信息和视角;另一方面也要不拘泥于作品诞生的时空,注重和当下社会生活相结合。总体上,我们建议,不求一次看懂,但求开卷有益。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外国作家作品”任务群的相关学习要求,可设计如下阅读计划:

任务一: 通读全书,整体感知

从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入手,完成下面的任务:

①请结合你的阅读感受,说说你对“百年孤独”这个书名的理解。

②关于马孔多,关于百年家族,《百年孤独》中你记忆最深刻的内容是什么?请以撰写书评的形式,谈谈你的个人体会。

③请根据自身的阅读实际,绘制关于马孔多的发展史的思维导图。

任务二:梳理情节,欣赏形象

从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入手,完成下面的任务:

①百年家族共有七代人,请完成这些人物关系图谱的整理。

②《百年孤独》这部小说,被称作“孤独百科全书”,写尽各种场景、各种性质的孤独。请同学们分组合作,参照示例图表,为孤独分类(标准自定),找出其代表人物,并对其“孤独”的内涵加以解说。

任务三:细读文本,研究手法

①文中有多处关于“魔幻”手法的精彩细节,请寻找一两处,用简洁的语言加以点评。

②结合《百年孤独》的艺术特色,探究“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基本特征,解读小说的象征意味。

③同为想象类艺术作品,请将《百年孤独》与《西游记》中的“魔幻”创作手法对比赏析,感受不同文化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任务四:精读文本,领悟主旨

结合《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一书,加深对《百年孤独》映射的社会现实的理解和感受。

①马孔多由最初的小村庄,发展成繁华的大城市,到最终被飓风刮走,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象征意义,请分别说明。

②“孤独”是刻在百年家族命运中的基因,这体现了作家对历史和现实怎样的思考?

③探究:小说最后,不仅整个家族消失了,马孔多的整个市镇也消失了,这也可以理解为一段历史的终结。是什么力量导致了这段历史的终结?

经 典 再 现

百年孤独(节选)

加西亚·马尔克斯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手拉住一个孩子,免得他们在混乱中走失。他从镀金牙的卖药人和六条胳膊的杂耍艺人身旁跌跌撞撞地走过,在人群散发出的粪便和檀香气味中艰难地呼吸,发疯似的四处寻找梅尔基亚德斯,想请他解开这场神奇梦魇中的无尽奥秘。他问了好几个吉卜赛人,但他们都听不懂他的语言。最后他来到梅尔基亚德斯惯常扎帐篷的地方,遇见一个神情郁郁的亚美尼亚人在用卡斯蒂利亚语介绍一种用来隐形的糖浆。那人喝下一整杯琥珀色的液体,正好此时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挤进入神观看的人群向他询问。吉卜赛人惊讶地回望了他一眼,随即变成一摊热气腾腾散发恶臭的柏油,而他的回答犹自在空中回荡:“梅尔基亚德斯死了。”听到这个消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惊呆了,他竭力抑制悲恸,而人群渐渐被别处的机巧吸引过去,那一摊亚美尼亚人的遗存物也彻底消失。后来,别的吉卜赛人向他证实梅尔基亚德斯的确在新加坡的沙洲上死于热病,被丢到了爪哇海的最深处。孩子们对这个消息不感兴趣,坚持要父亲带他们去见识孟菲斯智者们创造的最新奇观,据帐篷入口处招揽生意的吉卜赛人说,那曾经是所罗门王的宝藏。孩子们非去不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只好付了三十里亚尔,领他们走到帐篷中央,那里有一个遍体生毛的光头巨人,鼻上穿着铜环,脚踝间绕着沉重的铁链,正看守着一个海盗藏宝箱。巨人刚打开箱子,立刻冒出一股寒气。箱中只有一块巨大的透明物体,里面含有无数针芒,薄暮的光线在其间破碎,化作彩色的星辰。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茫然无措,但他知道孩子们在期待他马上给出解释,只好鼓起勇气咕哝了一句:

“这是世上最大的钻石。”

“不是。”吉卜赛人纠正道,“是冰块。”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没能领会,伸出手去触摸,却被巨人拦在一旁。“再付五个里亚尔才能摸。”巨人说。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付了钱,把手放在冰块上,就这样停了好几分钟,心中充满了体验神秘的恐惧和喜悦。他无法用语言表达,又另付了十个里亚尔,让儿子们也体验一下这神奇的感觉。小何塞·阿尔卡蒂奥不肯摸,奥雷里亚诺却上前一步,把手放上去又立刻缩了回来。“它在烧。”他吓得叫了起来。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没有理睬,他正为这无可置疑的奇迹而迷醉,那一刻忘却了自己荒唐事业的挫败,忘却了梅尔基亚德斯的尸体已成为乌贼的美餐。他又付了五个里亚尔,把手放在冰块上,仿佛凭圣书作证般庄严宣告: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

(节选自《百年孤独》,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著)

片 断 赏 析

这个部分是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吉卜赛人再次来到马孔多,作为族长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来到吉卜赛人中间。这次他关心的不是吉卜赛人又带来了什么神奇的发明,而是关心他的老朋友梅尔基亚德斯的状况,所以他不断在人群中打听。一个神情郁郁的亚美尼亚人在喝下一瓶隐形糖浆之后,消失在空气中,剩下一地散发恶臭的柏油。空气中还回荡着他的声音:梅尔基亚德斯死了。按常理,这种“凭空消失”术是非常诡异的,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沉浸在丧友的噩耗中,丝毫没有惊诧。竭力抑制悲恸的他迅速被另外一个新鲜事物吸引了全部注意力:巨人的箱子中“有一块巨大的透明物体,里面含有无数针芒,薄暮的光线在其间破碎,化作彩色的星辰”,其实这就是冰块。父子三人一次又一次地花钱去感受冰块,并惊叹冰块的神奇,称之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这恰恰是“魔幻现实主义”最好的写照。日常逻辑认为不可思议的细节,比如大活人的凭空消失,却在“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中,很稀松平常;反之,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比如冰块,在作品里却被神奇化、魔幻化、陌生化,这就是“日常的魔幻化”和“魔幻的日常化”,这是无理中的有理,这样的无理,比之一般的道理要深邃得多。看似荒谬的现象背后潜藏着一个事实:马孔多是一個远离文明和进步的地方,原始、闭塞,就连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这样的智者也不能避免无知,外来的文明和村庄的原始显得格格不入。这种蒙昧像是一个关于地域的玩笑,但随之而来的侵袭和伤害,却是真实和刻骨的。

教師读后感

当历史的苦难照进魔幻的现实

——我读《百年孤独》

★ 陈  奕

1982年,瑞典文学院认为,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这正是其魅力所在。

这部小说的艺术创作从语言到人物,再到故事情节,从一开始就不循规蹈矩。比如“时间”这个概念,它的边界在小说中被模糊、被冲散、被拆解……乌尔苏拉可以活到100多岁;暴雨可以连下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老何塞认为昨天和今天是一样的,每天都是星期一;甚至时间在死亡面前也无能为力,灵魂会因为留恋活着而重返人间;患上失眠症的马孔多人,集体消失了记忆,时间彻底归零……这些充满魔幻色彩的时间细节,与家族盛衰兴废的线性时间交错并进,在跨越百年的时间卷轴上,见证了马孔多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历程,也给这个百年家族宿命般的悲剧写下注解:循环、重复。

“重复”是《百年孤独》的一个重要主题,最直观的体现是人物姓名的重复,这是作者有意而为之。所有叫“阿尔卡蒂奥”的,都多情、悲惨;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内敛、沉稳;所有的兄弟,几乎都会爱上同一个女人;而所有的女人,都会被时间遗忘。《百年孤独》的主角不是家族中的某个成员,而是整个家族。家族中的重大事件,总是重复上演,比如发疯和失忆;而家族七代人的命运,最后都活出了同一种模式:终极孤独。

奥雷里亚诺上校,戎马一生,风光无限时起高楼,宴宾客,最后却把自己封闭在炼金屋里,以锻造小金鱼度过余生;曾经为了爱情失去理智、不顾一切的阿玛兰妲,在内疚与恐惧的双重煎熬下,选择终身未嫁,孤独抱憾而死;丽贝卡失去丈夫之后,与世隔绝,躲进了一间小屋,以近乎死亡的方式活着,直至生命的终点;天真烂漫的少女梅梅,自由恋爱遭到母亲的暴力摧毁,最终走进修道院,为自己的叛逆画上孤独的句号……

《百年孤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隐忍的、可怜的、孤独的。孤独,成了人物命运的底色。在家族的命盘里,别人走不进去,他们也走不出来。悲剧无可避免地重复上演,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宏大的命题:在时代的洪流面前,个体的命运是无知、渺小和悲壮的。

少年时的马尔克斯,异地求学、生活困顿,当过记者,近距离观察过拉丁美洲民众的隐忍和无助,他恐怕最能“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是富饶之乡,但同时也是灾难之地,殖民时代与后殖民时代,掠夺和遗忘轮番登场。这位悲天悯人的伟大作家执笔叩问,历史的风什么时候能聆听那里的人们发自内心的呐喊?马尔克斯在诺贝尔颁奖现场致辞:“我们创造故事的人有权利相信,现在要创造一个相反的乌托邦,还为时未晚。一个崭新的、清扫一切的乌托邦。在这里,没有人可以决定他人死亡的方式。在这里,爱是真挚的,幸福是可能的。”

悲剧的内核是牺牲,牺牲的意义是在思想上开出新的花来。

学生读后感

亦真亦幻亦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

许  晴

在你的认知里,什么是孤独?

是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还是深夜与灵魂相拥?在《百年孤独》中,加西亚·马尔克斯用一个基因里刻着孤独的百年家族的兴衰史映射了拉丁美洲在殖民主义时期的屈辱历史。

马尔克斯在书中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讲述马孔多的故事。于他自身而言,魔幻即现实,现实胜魔幻。马尔克斯的族人相信人有三境:活在地面上,死后为恶灵,以及灵魂会升天。在书中,梅尔基亚德斯的鬼魂,会因留恋人世的烟火气而与家族的后世子孙共处一室;乌尔苏拉辛劳一生,不给子孙留下一丁点麻烦,就连死都算准了日子。

马尔克斯笔下的世界魔幻而孤独,与现实若即若离。他的上校外公戎马一生,军功无数,最终因为一笔盼而无望的政府抚恤金遗憾离世。恰如书中的奥雷里亚诺上校,明知自身的宿命,却无力改变最终的结局,这何尝不是最大的孤独?

第四代的阿尔卡蒂奥第二,积极投身香蕉园的工人罢工运动,为普通劳动者争取权益,却目睹了暴力镇压下,三千多工人死于非命的残酷现实。那两百多节车厢载走了尸体,也将唯一的幸存者阿尔卡蒂奥第二永远投进了黑暗中。亲历大屠杀之后,他遇见的所有人,遇见的所有事,都与这段回忆无关,他只能一个人在惊恐中发疯,在记忆里沦陷。作者意在告诉我们,没有记忆的民族是可悲的,清醒的人注定是孤独的。

当这个家族世代生活的大房子日渐腐朽,冥冥中早已注定最后的结局。奥雷里亚诺解读羊皮卷上的最后一列文字:“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随着全书最具魔幻色彩的情节一笔荡开,羊皮卷和马孔多随风消逝。百年有尽头,孤独却没有尽头。拉美人民在新旧殖民时期遭受的血和泪,是《百年孤独》中最发人深思的控诉。

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在《百年孤独》中不断被拉伸和变形,家族中的每个人都在光怪陆离的交叠中经历最漫长的孤独,他们都曾经努力与命运抗衡,却无法改变,最终汇成百年家族不可逆转的结局——这座镜子之城,抑或蜃景之城随飓风逝去,永不会再出现。

虽然这本书处处不离孤独,但作者真的是这样看待今后的拉丁美洲的吗?他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面对压迫、掠夺和歧视,我们的回答是生活下去。”生命在黑暗中拼尽全力也要闪闪发光,他相信在这片土地上终能开出希望之花。

孤独,终会在幸福和希望中消亡。孤独的反义词,是爱和团结,这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牢记历史教训,坚守正义,重建充满希冀的新世界。

(责编 / 胡璐)

猜你喜欢

何塞基亚马尔克斯
开“垃圾银行”的秘鲁少年
今天
一名清洁工,捡出一座图书馆
马尔克斯与略萨
一个办家庭图书馆的拾荒者
十字街头
马尔克斯曾阻止《百年孤独》被拍成电影
“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