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让阅读走向深刻
2022-06-04吴杨
吴杨
学生应带着批判的眼光去阅读,常问为什么,并通过思考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将这些问题对应的一个个点连接起来,便形成了对文章的整体认知,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进行思辨性阅读能够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倘若没有思辨,阅读就会浮于表面,无法感知文字背后的深意。本文将以《怀疑与学问》一文为例,谈谈思辨在议论文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一、思文章脉络
议论文以说理为主,学生在阅读议论文的时候,很难迅速把握文章的论述思路以及各段之间的联系。故在《怀疑与学问》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用思辨的阅读方法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另一方面,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接下来分析其他问题的基础。
思辨性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基于文本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一开始会无从下手,故教师在教学时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学生在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的理解,同时也逐渐学会思辨性阅读的方法,继而提出自己的问题。《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在文中提出自己的论点,并通过一系列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本文的题目是《怀疑与学问》,故教师提出问题:本文中“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呢?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句话集中概括了《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中论述的问题,点明了“怀疑”对“学问”的作用。学生在此时对课文整体思路的认识还不够清晰,故可能会回答文中其他的句子。教师将学生的答案汇总起来让学生对比思考,并提出问题:“这些句子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哪一个才最能概括文中作者的中心论点?”学生在对比中进行思考,能够使思考更有深度,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在学生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后,教师从“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句子出发,进一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说理思路。提出问题:“上面这个句子,主要包含了哪两个观点?”句子用了“不仅是……也是……”的写法,学生能够较为清晰地认识到,这个句子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第二个方面: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教师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文章的第3、4、5、6段分别对应着哪个方面?”通过这个问题,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文章的行文脉络,文章的第3、4段论证的是消极方面,文章的第5、6段论证的是积极方面。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同时,学生能够逐渐体会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能够使阅读走向深刻,进而学会在阅读中进行思辨。
二、思论证方法
在一篇议论文中,作者提出论点,为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常常会采用各种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在《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中,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思辨的态度看问题,分析这些论证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支持文中的观点。
文中最后一段的句子:“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这一句运用了对比论证,教师提问:“这一段中是哪两个方面的对比?”学生能够较容易地分析出对比的两方。这两方的区别在于“对于别人的话”的态度,一个是“不打折扣地承认”,另一个是“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两者的态度不同,结果自然也不同,前者“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而后者很可能会成为“大学问家、大哲学家”。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提问:“这里论证了什么道理?”学生通过前面的分析,两种态度,两个结果,结论便显而易見了。通过对比论证,说明了“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时候,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论证是如何支持论点的,从而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通过这样的思考和分析,学生日后进行议论文写作时,也能采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三、思遣词造句
严谨性和准确性是议论文的一大特点。《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中很多的遣词造句十分严谨,教师在这一个环节将引导学生从批判的角度来分析文章的遣词造句。
从批判和质疑的角度出发,揣摩文章词语。文章最后一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里重点关注两个词语,一个是“一切”,一个是“常常”。教师请学生把这段话默读两遍,并思考:“一般来说,‘一切是一种较为绝对的表示方法,这里使用‘一切这个词语是否严谨?是否需要更换?”这里的“一切”修饰的是学问家,是指一切学问家对于流俗传说或者过去学者的学说都要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样才能产生新学说。这里的“一切”包含了所有学问家,而我们知道,所有的学问家做学问均是如此,故这里使用“一切”来进行描述是严谨的。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此处使用“一切”这个词的好处。既然一切学问家均是如此,那么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如果不去怀疑,便不会有新学说的产生,这正说明了“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分析完“一切”之后,继续思考这里的“常常”是什么意思?又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通过默读这段话,能够体会到这里的“常常”是经常、频繁的意思,指“怀疑、辩论、评判、修正”是经常性的行为,反复出现。这里面有四个包含“常常”的句子,教师提出问题:这几个句子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如果学生没有理解这四个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会将这四个句子看做是并列的关系,继而认为四个句子任意调换位置不会影响表达效果。但是经过思考可以发现,这四个句子分别指出了“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而这四个行为是依次递进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因此句子之间不能随意调换顺序。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收获知识,还为了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辨性阅读,即学生带着质疑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让阅读变得更加深入。思辨性阅读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F5A1404D-7D3F-4039-BDA7-1BEF272A0A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