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巨变

2022-06-04

山东画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临港沂蒙村民

【编者按】

沂蒙山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第一纵队、115师司令部、新四军军部、华东野战军总部等曾长期驻扎在这里。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1万多人参军参战,10万多名烈士英勇牺牲,涌现出红嫂等一大批先锋模范人物。2021年,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一起,被纳入中宣部梳理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新时代的沂蒙山人,在党的领导下继续传承和发扬沂蒙精神,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凝聚着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创造着新时代下的“沂蒙新故事”,等待我们去发现,去讲述。

沂蒙山脉,绵延百里。交通不便,一度是困扰这里乡村经济发展的大难题。曾经,因为基础设施落后,大批年轻人走出大山不再回乡,村庄的活力逐渐丧失。近年来,建设新型農村社区成为沂蒙山区乡村振兴的好方法。

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朱芦镇的辛庄村,依山而建,地势低洼,交通闭塞,是个典型的小山村。村民出行不便,一到雨季就寸步难行。2014年,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春风吹到了辛庄村,该村整村搬迁至新城区的开阔平坦地带。新社区不仅显著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更让群众享受到更为便利的现代生活。

2014年12月26日,辛庄村305户、700余口人,整体迁入住新建成的气脉山社区,成为临港经济开发区首个跨镇远距离搬迁入社区的村庄。

然而,村民生活习惯的改变也需要一个过程。很多村民入住后,依然将收获的粮食就地晾晒,楼前楼后的绿化带里也被种上了大葱和韭菜。为解决这一问题,村“两委”积极向群众宣传入住新社区注意事项,针对部分村民不识字的现状,采取现场念读的形式,确保村规民约深入民心。

他们以印刷彩页的方式,为村民普及天然气使用及防火防盗等社区生活常识,甚至专门划出了一块土地,满足部分居民的种菜需求……这一些便民为民措施,帮助大家更快地适应了社区生活。

搬迁后村民的就业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村“两委”主动对接园林绿化、临港一中、有色金属、沂景假日酒店等企业单位,成立了两个村民务工队为企业服务。并与一家纺织厂签订代加工协议,将车间搬到社区家门口,满足不同人群的就业需求。灵活多变的就业服务,让辛庄村的村民放下“泥饭碗”端起“新饭碗”,实现了从土里刨食到户户拿工资的华丽转身。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两万元。

村民的就业问题解决了,村“两委”又发现了新问题。搬入社区“拿工资”后,回村种地的村民越来越少,不少土地撂了荒。为了把村里的土地重新利用起来,村“两委”成立了红岭石专业种植合作社,协调流转村民土地400多亩,开启了“乡村游”的新篇章。同时,为了带富周边群众,镇上整合了7个村的扶贫大棚项目,集中落户到辛庄村,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辛庄村的党员也纷纷做出表率,真心实地想方设法为百姓谋幸福,让村里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因地制宜的产业政策,更是极大提升了辛庄村的发展活力。气脉山社区的发展,蒸蒸日上。

在村企合作的纺织作坊里,四十多岁的张艳芳讲述了她的搬迁故事。她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搬迁至新社区后就一直在纺织厂里工作。她幸福地说:“纺织作坊里冬天和夏天都有空调,工作环境真好。比起以前在地里种地,在作坊里做工收入稳定,而且走两步就到了,真得感谢如今的好政策。”

孟聪聪今年34岁,是两个儿子的母亲。她开心地说:“我们刚搬来的前三年里,暖气都是免费的,并且社区给每家每户都安上了空调。希望孩子茁壮成长,长大以后能够做出一番成绩。”

猜你喜欢

临港沂蒙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广西北部湾临港产业整合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上海临港的海
上海比你想象的更需要杨超越
官宣:临港新片区管理49条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