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焕新』让『破镜』重圆
2022-06-04杨超
杨超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瓷器如此,玉器如此,不少久经沧桑的老物件更是如此。当一件器物破碎后,我们常是留之无用,弃之可惜,让人痛心不已。但在“手造人”马胜利的手里,碎裂的瓷器、玉器、银器等都可以通过巧手与匠心被赋予全新的生命。
马胜利,一位专注于器物修复再利用的“85后”。经营着一家自己的工作室,最擅长的,是将红木嵌银工艺与一些破损的老物件进行结合,以延续器物的生命气息:以万历民窑瓷画碎片为主,辅以绿松石,一同镶嵌于紫檀木之上,便组成了项圈的坠子;破旧的和田玉簪经过重新打磨后,镶嵌在小叶紫檀的手柄上,再以银丝勾勒纹样,便变成了一把用于茶器上的壶挑……这些,都是他的作品。
“任何传统的技艺都是有根可寻的。”马胜利说。清康熙年间,潍县的铜业已相当发达。工匠们为美化产品,扩大销路,便比照古代青铜器的金银错工艺,在一些铜器上镶嵌金银丝花纹,这就是最初的潍坊嵌银制品。经过不断改进发展,红木嵌银工艺愈加精湛,作品也越加精美。“在大学课堂上,我有幸接触到了红木嵌银,便从此喜欢上了这门技艺。”马胜利回忆说。
从起初只能做一些书签之类的小物件,到现在以纯熟的技艺实现脑中几乎所有的“所思所想”,马胜利说,他最该感谢的,是身边的朋友。“他们有做陶瓷的、有做老银的、还有做玉器的,灵感总会在大家一起聊天的不经意之间迸发。”
那把壶挑就是如此。“记得有一次和一位做老玉的朋友聊天,他那儿有支清代的和田玉发簪,只可惜是个残品。但我就是心生喜欢,当即把这个玉簪收了过来,并在玉簪本身造型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一把和田玉紫檀嵌银壶挑。”正是通过这件事,马胜利开始尝试将所学技艺与有“残缺美”的老物件结合起来,并一发不可收拾。
马胜利的工作室位于济南近郊的一處僻静之地,极适合创作。工作室里摆满了他从各地收来的各种器物:明代的瓷器碎片、清代的和田玉器、各种老旧的银饰,还有一堆堆的红木,这些都是他创作的原材料。“我每年都要去两次景德镇,一是为了学习,再就是为了收一些可以为我所用的原料。”马胜利说。
在景德镇,马胜利也有了固定的客户群体。“一次活动中,我认识了一家连锁茶器品牌的负责人,他对我的作品很认可,我们也算得上是忘年交了。”
茶器、香器、首饰,这三类手工艺品是马胜利最经常、也最擅长设计定制的器物。香器就已经算得上是小众中的小众了,但我们前去采访的时候,他正在制作一枚印规(即钤印盖章时定位的工具,也叫印矩,为旧时官府和书法家们必备的物品),“再小众的东西也总有钟情于它的受众,但大部分都已经是‘叔叔’级别的了”。
印规小小,需要嵌银的“落款”部分就更是细微,但却依然要经过画图、开槽、镶嵌、过火、填丝、加固、抛光等步骤才能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已经是相比较于繁复、传统的工艺来讲,精炼、创新过了的流程了。”传统的手工开槽开出的槽比较粗,他用机器代替,“这样镶嵌的银丝才能更加细致精美”。为了对银丝进行加固,以前采用刷大漆的方法,现在则是用纯植物提取的胶水来替代。工具和工艺虽有更替,但留存已久的旧物与其中的旧事,依然为器物增添质感与温度。
“修复器物的手艺许多时候需要代入修复人的审美,以及对器物的理解,这就是修复师的一个艺术再创作。”在马胜利看,“再创作”的前提就是不断学习且始终保持敏感细腻的内心,因为“修复器物,修复的不仅是物件本身,更是人与物之间的情感,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