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艺新生从改变刻板印象开始

2022-06-04崔秀

山东画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木版琉璃潍坊

崔秀

坦诚地说,在本次专题之前,笔者对于老手艺的了解并不深入。印象一直停留在“它们都是非遗,底蕴都很深厚”中,对它们的市场发展前景并不了解。但有句俗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笔者真正深入地选择了山东省两个地市的三个老手艺作为代表,与手艺人们坦诚地聊天,才发现,其实手艺人们一直都在创新,也一直在吸纳年轻人的加入,它们早就拥抱了新春天,只不过我对它们一直都是“刻板印象”。

本文所选择的三个代表性老手艺是:潍坊风筝、淄博博山琉璃、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采访的手艺人是:潍坊风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效东、淄博徐月柱文化传媒公司经理徐磊、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市级非遗传承人杨志滨。

刻板印象1:你以为他们都是日复一日做着同样的工作

其实:他们每天都在创新,因为创新才是这门手艺存活下去的关键

今年73歲的张效东,精神矍铄,说话声音洪亮。“我从8岁起就跟着爷爷学做风筝,至今都65年了。年轻时靠它吃饭,现在更多的是热爱。”张效东家的小屋里,抬头是各式各样的风筝,桌上摆的是正在做的风筝。在没采访他之前,你或许会想,他是不是只会跟你“老生常谈”,谈谈风筝的起源、做风筝的步骤。但当你抬头看到他做的长达2米的中国空间站的风筝、致敬建党100周年的红船精神的风筝,你会惊叹,这位老爷爷还这么创新!

“风筝是一门手艺,更是一门文化。是文化就要创新,要不然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吗?”对于张效东来说,创新从来都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1984年,潍坊举办第一届国际风筝会,张效东精心扎制了一只雷锋风筝,并以精美的画工获得了当年的放飞绘画一等奖。至此,每年的潍坊国际风筝节他都参加,已经连续参加了38届。

张效东的创作题材从来不受限制,而且一直在与时俱进。每年的国家大事,几乎都会成为他创作的题材。

创作手法也别具一格。他是“折叠风筝”的首创者,近2平方米的蝴蝶平板风筝,可折叠装进大号信封里;1米长的老鹰立式风筝,可以放进一个砖头大小的盒子里。他还尝试创作了带有声、光、电科技元素的大型立体风筝,利用齿轮和杠杆原理,让风筝发出光影和声音。一个大型的会发声的风筝,在他这里的卖价近1万元。虽然价格贵,但深得风筝发烧友的喜爱。

刻板印象2:你以为他们都是埋头创作,不研究市场需求

其实:年轻的一代对市场的了解超乎想象

今年33岁的徐磊出生在琉璃世家,父亲徐月柱是琉璃艺术大师。徐磊用一段话讲述了他从小的生活环境:“幼儿园8点才上学,我6点就到学校了。因为我父亲、母亲、爷爷、奶奶,乃至姑姑、小叔、二姨、三姨都要到博山美术琉璃厂上班。放学后,我就在琉璃厂各个岗位上辗转,谁有空谁带我。姑姑干雕刻、小叔做鼻烟壶、爷爷贴花纸、二姨做玻璃管、三姨做注射器……这些岗位我都门清。”

徐磊毫不掩饰自己从小其实对琉璃是没什么好感的,因为太熟了,熟到自己都“熟视无睹”了。考上大学后,心想终于逃离这个环境了。但一次展会让他意识到琉璃的市场需求是很广阔的。

那是2014年,徐磊的老师愿意出借自己在国贸的展位,让徐磊和同学去试试,挣了钱再分账。同学们想来想去该展览什么,后来想到徐磊家的琉璃,大家一拍即合。徐磊雇了一辆五米四长的白色翻斗车,装着满满一箱外贸甩单,从博山一路开进了北京国贸。原定三天半的展销会,第三天上午,徐磊他们的摊位就已经被“洗劫”一空。

正是这次展览,让徐磊充分认识到琉璃的市场价值。他放弃读研,投身市场,利用几年时间,与同学一起参加各种展会,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用这笔钱,在2018年,与父亲一起盖了徐月柱琉璃艺术馆。

如今,徐磊开始从事文创。因为他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喜欢。很多国潮的文创产品一经推出市场,立马被抢购。与普通的文创相比,琉璃与文创相结合更具卖点。“打造一个IP、定好一个价位、选择一条销售渠道”是徐磊给自己定的“三个一”。也就是品牌、价格、销售渠道都是他所考虑的。经过对市场的研究,他推出了生肖系列。一经推出,立马受到消费者的抢购。

“生肖系列都是我和专业的设计师一起设计的。因为我熟悉琉璃行业的每个环节,了解设计的产品在琉璃的工艺上能不能实现,这是我的优势。”徐磊眼中光芒闪烁。

刻板印象3:你以为老手艺就是通过手艺传承

其实:手艺是一门文化,凡是有这个文化符号的,都是传承

生于1974年的杨志滨是杨家埠西长兴画店的第13代传人。“杨家埠木版年画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了。我们杨家埠几乎家家都做木版年画,一些大的画店都传承很多年了。”

杨志滨讲话很有条理,对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历史、传承、手法、工艺娓娓道来。一问才知,原来他经常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宣传杨家埠木版年画。大中小学校,他都经常去给学生们讲课。“这也是美育教育的一种,让孩子们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1995年毕业后,杨志滨到杨家埠木版年画社工作,从事木版年画的发掘与整理。“很多优秀的木版我们都经过了抢救式挖掘。恢复传统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创新也要借鉴优秀的文化积累。”

杨志滨将对年画的创新放在首要位置。日常生活、国家发展的大事都是他创作的源泉。作品《甜蜜果儿》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作品《美丽乡村收获忙》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但杨志滨从来不觉得传承木版年画只是靠几个传承人就能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的。

“如果说手艺的传承是一棵大树,那么我们这些非遗传承人只是根系,那些利用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符号进行再创作的人则是大树的枝叶,他们才是真正让大众了解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人。”在杨志滨的眼里,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一门艺术,通过各种形式对这门艺术的符号进行再创作的人都是对这门手艺的传承。

深刻思考,你会发现杨志滨这句话的意义。的确如此。画一幅含有木版年画的油画、设计有木版年画的文创产品、举办体验木版年画的活动,不都是对木版年画的传承?当你把眼界打开,会发现,其实老手艺并不仅仅只是一门老手艺,而是一门文化,它正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走进你,让你更深地去体会它的内涵。

放眼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已经启动,潍坊国际风筝节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来到博山,依托古窑村及周边的古建筑群落建立的颜神古镇已连续举办两届陶琉双年展,开启了陶琉文化与世界对话的窗口;放眼山东,依托老手艺的文化创新活动早已遍地开花。

也许,细心的你早已发现,我们这三个“刻板印象”,分别针对的是老手艺的内容创新、老手艺的市场前景、老手艺与各种活动的结合。读后,是不是发现,为何老手艺早已拥抱了新春天?因为他们本身就在跟随时代而不断进步、发展,而从事老手艺的现代人对创新、对市场、对参与文化活动等行业持续发展要素的探索早已开始,他们就是手艺新生最宝贵的财富。

猜你喜欢

木版琉璃潍坊
潍坊“画”卷——来自山东图片库的故事
传统琉璃文化的现代表达
善思篇之瓷艺·琉璃彩作品
“大美民间 匠心风韵”
———山西木版年画展在山西美术馆成功举办
马可·波罗与潍坊风筝
木版年画色彩的象征与应用研究
风筝之都潍坊
绛州木版年画:追忆民俗味道
琉璃的精工之美
碎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