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之泉润开德育之花
2022-06-03王倩
摘 要:新时期德育工作倡导“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在全新的育人环境下,德育工作的生活化特色更加突出。汲取生活的智慧之泉,能够让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获得更多灵感,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客观审视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这样才能结合生活化目标优化德育方案,利用话题辩论、实践活动、场景再现、格言警句、社会资源等要素拓展德育空间,让学生在生活化德育中主动探索实践,在精神与情感上形成共振共鸣,这样的德育才是有活力、有动力、有魅力的,有利于促进班主任德育工作切实落地。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班主任;德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5-0151-04
作者简介:王倩(1989~),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德育。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价值观体系并不稳定,所以容易受到不良思潮和错误理论的误导,这就更需要加强德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要具备生活化德育意识,将德育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从生活之泉中汲取营养,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导向,能够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实现从思想到行为、从理论到实践的有序衔接,让德育工作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一、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内涵
德育生活化是将班主任德育工作融入生活和实践中,以通俗易懂、接地气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德育实践中,在实践体验中陶冶情操,在真实经历中有所感悟和收获。很传统德育方式相比,生活化德育将育人背景延伸到生活中,更关注学生的认知、行动和体验,德育工作始终围绕学生展开,这也体现出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生活化德育能够改变学生对德育工作的认知,在很多学生心目中,德育就是“讲大道理”,这些“大道理”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不会有明显影响,所以态度敷衍、行动不够积极。而生活包罗万象,所以生活化德育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元,学生的实践体验也更真实、生动,以真实经历、真实体验改变学生对德育工作的认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德育效果,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的积极性。在这样的生活氛围中,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参与到德育实践中,做到见知见行、知行合一,在生活中体验、在现实中感悟,这样的德育效果会更理想。
二、小学班主任生活化德育的开展现状
(一)德育目标宽泛
虽然班主任德育工作都有一定的计划和实施方案,但是,一些德育目标的设定过于宽泛,进而导致德育措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譬如某阶段德育工作的主题是“感恩教育”,这个目标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感恩”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范畴,具体实施方案、实践步骤不够清晰,这就造成德育实践只能落到“给父母洗脚”“为父母做一顿饭”这些形式化的活动中,学生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参加德育实践,这样会造成“三累”——教师组织部署累、学生完成任务累、家长配合要求累,这样的德育效果自然不够理想,而且还可能让学生对德育活动产生抵触和抗拒心理。
(二)德育与生活脱节
德育之根要深扎于生活的土壤,这样才能汲取丰富的营养,让德育工作保持活力。但是,从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来看,其中一些德育项目存在与生活脱节的问题。比如教师从时事新闻中提炼出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主体,旨在强化学生“热爱和平、宽容博爱”的正向情感,但是在具体教育活动中,教师罗列了战争对经济、环境、民生的影响,这些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而且在学生的印象里,战争是很遥远的事,这些内容对学生的情感触动微乎其微。如果德育内容与实际生活距离太远,还会让学生产生这样的错误认知:德育和生活无关,都是在讨论一些虚无、不切实际的问题。所以,不当的德育方式会脱离生活之源,出现德育无用功。
(三)学生本位缺失
在德育工作中,有些教师习惯于单向灌输,也就是以单纯的理论教育为主。而小学生本身的理论理解能力较差,对空泛的理论说教不感兴趣,而且还会认为这些大道理是老生常谈,对德育说教比较抵触。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德育中学生本位思想的缺失,教师无法做到以生为本,很少主动去了解学生对哪些社会现象、生活话题感兴趣,在校园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难题或困惑,在人际交往中有哪些烦恼,在学习上遭遇了哪些关口等。此外,在德育工作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比较落后,进而造成德育工作活力缺失。
(四)实践活动不足
虽然不少教师已认识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受现实条件、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学校组织小学生开展德育实践的机会较少,尤其是走入生活、走向社会的德育实践尤其稀缺。这一问题会造成德育工作中理实脱节,学生能熟记熟背一些德育理论,但一旦提出实践要求,学生又会无所适从或参与能力不足;还有一些学校出于安全考虑,会刻意压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或校外活动的机会,这样的德育被局限于校园内,始终以理论教育为主,进而导致德育手段单一。所以,德育工作中理实结合、知行合一已成为生活化德育的重中之重。
三、小学班主任生活化德育的开展路径
(一)细化德育目标,突出生活色彩
为了避免德育目标模糊笼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班主任要将德育工作视为一个整体,然后根据不同阶段目标进行细化,将其划分为不同板块,这样才能在特定阶段做到目标清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由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有限,所以班主任要从实际学情出发,在德育目標制定上注意可行性,并将其贯穿教书育人的全过程。
教师可以将德育目标划分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亲社会、和睦家庭、人际关系等板块,每个阶段重点抓1~2块,这样有利于做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比如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又可以细分为礼仪、礼貌、行为举止文明、守时、讲信用等,围绕这些细化内容开展一系列活动。在儿童习惯养成中,有著名的“21天定律”,也就是说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最少需要21天,这就需要班主任在行为习惯培养中坚持长期渐进原则,为学生预留充足的转变时间。而在不良行为矫正中,则要做到“立竿见影”,结合目标步步跟进。比如有学生语言不文明,爱爆粗口,对这样的行为矫正则刻不容缓,一定要实时监督、处处督促,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在班级后进生转化中,班主任可以采取“1&1”帮扶方式,将后进生和班干部结成帮扶对子,班干部不但要帮助后进生学习,而且还要在生活中给予其引导和帮助,比如带领其参与文体活动,帮助其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从学习到生活的双重帮助会让后进生感受到关爱和激励,进而提升转化效果,而这类活动对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提高班级凝聚力有很大帮助。所以,班主任在细化德育目标的基础上要突出生活化色彩,让德育工作真正适应现实生活。
(二)选择争议话题,丰富德育形式
德育并不是班主任对学生讲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也不是要求学生思想步调协调统一,因为学生是一个独立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学生之间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也要有个性化、差异化意识,可以选择一些现实生活中有争议的话题,以此引发学生讨论,在讨论、分析、争辩过程中,学生会一步步“接近真理”,而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启发、感悟、收获,往往比教师的理论灌输印象更深刻,更有利于转变为实践行为。
比如“勤俭节约”就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现在物质生活条件明显提高,所以,有学生认为提倡勤俭节约已经过时了,而且他们还在电视广告中听到“今天花明天的钱”这种观点,并且认为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不用勤俭节约。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无论生活条件变得多好,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都不能丢,这不是条件的问题,而是不能丢掉宝贵的精神和优良传统。正反方观点你来我去非常激烈,而学生也在辩论中运用了自己的生活积累,比如有学生讲述了“周总理戴套袖”的故事:周总理有一套毛料中山装,这身衣服十几年如一日整洁如新,这其中的秘密就是周总理工作时总要戴上防袖口磨损的套袖,这样衣服就能保持完好无损,可以多穿些年。一国总理尚且身体力行,我们更要以此为榜样,将勤俭节约的好传统贯彻到底。通过学生的分析、辩论,最终在有争议的话题上达成一致观点,那就是力行勤俭,杜绝铺张浪费。以争议性话题拓展德育深度,能够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其中的利弊关系,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想深度,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见解。话题辩论与学生的行为特点、认知习惯相符,所以能够为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提高德育工作的感染力。
(三)组织实践活动,丰富德育内容
德育是为了促进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完善,所以,让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固然重要,而将这些道理转变为实际行动更重要。所以,班主任要注重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领悟。德育实践能够让德育内容更丰富,改变学生印象中“德育就是讲道理”的片面认知,在生活实践中觉知和感悟。
比如在“共建美丽校园活动月”中,班主任设计了“美丽校园小使者”德育主题活动,为学生讲述了“共建美丽校园我要做什么”,比如看到校园墙壁上有胡写乱画的痕迹就要主动擦去,保持校园环境清洁。为了让学生有实际行动,教师在讲桌里准备了刷子、抹布、清洁剂、喷壶等,学生发现墙壁脏了就可以用这些工具去清理。在活动月中,不时有学生用清洁工具清理学校墙面,但是,没有一个学生留下姓名,这种做好事不留名、真心为集体服务的精神令人感动。通过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认识到,德育不仅能让自己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且还能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体现出来,能够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见知见行能够让德育活动更加丰富,在宽松、自主、自觉的德育环境中,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明显增加,而这也让我们的德育工作更有温度。
(四)巧用生活场景,培养正向行为
生活场景对学生有巨大的影响力,这些经常可见或者亲身经历的场景,往往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班主任要善于观察生活,多观察学生,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实际行动中提炼德育主题,尤其是在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上,以生活场景导入能够让学生快速融入情境,认识到哪些行为是正向的、积极的,哪些行为会对他人造成困扰,是不受欢迎或不被允许的。
比如在“诚信守时”教育中,班主任编排了一个小情景剧,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短剧场景是学生甲在广场焦急地等待同学乙,乙已经迟到了半小时,就在同学甲要离开时,乙姗姗来迟,甲责怪乙无故迟到,乙却说:“我睡过头了,不就是让你多等一会儿嘛,事儿真多!”这个小短剧演绎的正是学生生活中的常见场景,每个学生都可能是其中的甲或乙,因此这样的生活场景立刻引发了学生的激烈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守时诚信不仅仅是一种行为习惯,更关乎一个人的人品,所以一定要从自我做起,从当下做起,做一个诚信守时的人,以此促进学生正向行为的养成。生活中有很多这样可以利用的场景,只要教师认真发掘,就能提炼出更多生活化德育主题,以此活化德育课堂。
(五)善用格言警句,渗透生活实践
德育中并不只是有严肃的话题,同样也有充满睿智的文艺气息,能够在诗意中带领学生走向梦想的未来。小学生平时都有摘抄的好习惯,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可以发挥这一优势,让学生抄写一些与立德修身、提升思想境界相关的格言警句,让这些隽永励志的句子激发学生内心的正能量。
比如我们的“享受学习”主题德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看待学习。通过格言警句摘抄,学生收集整理了一百多条与之相关的警句,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勤学如春起之苗”等,在主题班会上,每个学生选择其中一条做详细讲解,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体会、心得,说一说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怎么做。这些句子不单单写到了摘抄本上,更写到了学生心里,这些格言警句就像一颗颗启迪的种子,在学生的内心生根发芽,促进学生思想认知和行动的转变,在这样的激励作用下,能够将正向思维转变为学生的积极行动,将其体现在生活实践中,而这种激励的力量会绵延不断,让学生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更加充实。
(六)发掘社会资源,延伸生活德育
德育工作不能单纯局限于校园内,而是要以校园为基点,逐步向家庭、社区、社会拓展延伸,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育人体系,促进社会资源融入。这就需要班主任找准时机,多方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将真善美的正能量带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例如在重阳节前夕,我们组织学生到老年公寓慰问,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为老人带去了自己制作的礼物和慰问品,其中有水杯托盘、自制盛药盒、花镜托、长绳签字笔、慰问卡等,这些小礼物都是学生用生活中的废旧物资制作的,很美观也很实用。针对学生课外书闲置问题,我们组织了“图书爱心漂流”活动,将学生闲置图书整合在一起,打包寄给公益组织,让这些书“漂流”到偏远山区,为那里的孩子们送去一缕书香。社会资源的发掘让我们的德育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并逐步形成社会影响力。
四、结语
“随时随地,见知见行”,这是生活化德育的最大特色,也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创新支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社会时事和生活现象出发,生活资源能够实现有效整合,将德育工作从传统的校内为主转变为“家校社一体化”发展,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真善美,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能够做到自省、自律、自尊、自强,通过资源整合和模式创新,为班主任德育工作注入新活力,促进道德素质水平的有序提高。
参考文献:
[1]阮毅华.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小学德育生活化分析[J].吉林教育,2021(34):89-90.
[2]周伟平.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化促学生全面发展的探讨[J].学周刊,2021(16):129-130.
[3]郭强.浅谈小学德育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5):31-32.
[4]张惠君.生活德育 智慧成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的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20(15):76-77.
[5]蔣有龙.小学德育的生活化[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