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企如烹鲜
2022-06-02廖子原
文/廖子原
“吃了吗?”这是中国人见面时的口头禅。在这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饮食几乎可以代表它的文化属性。纵观世界,没有哪个民族像我们的饮食文化这般博大精深。“吃”,似乎是中国人普遍的爱好。
绝大多数国人婴儿期断奶后,最先接触的就是家肴。这造就了其不同的味觉底色。所谓山珍海味终不及“妈妈的味道”。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住家饭”仍被多数人视为饮食宗源。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对领导干部来说除了工作需要以外,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省下时间多读书、多思考点问题,油腻的食物少吃一点对身体有好处。一时间,“总书记喊你回家吃饭”成为党员干部中流传的又一条“金句”。八项规定出台后,回家吃饭不只是家人期许,更成了广大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的一项生活纪律。
作为一名异地流动的工作人员,我和中海油华南销售许多同事一样,回家吃饭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有条件的单位,集体食堂是大多数人填饱肚子的场所;没条件的单位,只能与“琳琅满目”的外卖为伴。受母亲从医影响,我一直认为家外的餐食是卫生堪忧的“洪水猛兽”。因此,我更乐意“自给自足”。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学做几道家常菜是一件很容易实现的事情。便宜的食材、简单的烹饪、丰俭随己、厚淡由人,你当然绝不会往自己锅里吐口水。一份自制美食配着喜爱的视听节目,给了自己八小时以外难得的独处时光。
长期的“灶台游戏”让我开始对菜品的追求日渐讲究,从最初的“做熟好吃”演变成对刀功、火候、调味的琢磨。而在工作和颠勺来回切换之中,我萌生了一些非常浅薄的感悟。其实,企业的治理和菜肴的烹饪似乎有着许多相通的地方。企业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如资金、制度、业务和人员等等就像原料食材,企业的管理者就是掌勺的大厨。优质新鲜的食材理应烹饪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就像先天条件较好的企业理应取得更好的业绩和发展。
然而,如果食材普通,就必须要求厨师具有更高超的烹饪技法。同理,基础实力较弱的公司,对管理者的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就有着更加严苛的要求。国宴菜单中有两道享誉世界的佳肴,一是开水白菜,一是文思豆腐。两者都选用了最普通的食材,但厨师的刀功必须精细到极致,再佐以十分讲究的调汤,方成绝味。
这就像华南销售的一些所属单位,虽建企时一穷二白,但通过管理者和团队奋发进取、精工细作,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佳肴”之下,必有一双刀伤重叠的巧手。
换一个角度来讲,虽然烹饪程序一致,但不同的厨师做出的菜品质量参差不齐。如同一套成熟的企业管理机制,未必就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金科玉律,最终还要考验管理者的“烹饪技法”。更有甚者,将一些陷入困境的企业带出泥潭,一如那些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依旧能化腐朽为神奇的厨师做出别具特色的菜肴。
作为新时代的国有企业,在党建、经营、内控、人才培养和社会担当等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就像一名厨师,要在一道菜里兼顾满足不同食客的口味。
管理者要练好基本功。任何菜肴,都有着一些基本的烹饪方法,就像管理者必须掌握并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逆规而动的管理,熟食生烹做出来的菜肴一定难以下咽甚至“有毒”。
管理者要具备合格的工作能力。即使再熟悉烹饪的书面程序,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法支撑,做出的菜肴也难以赢得食客青睐。
管理者应具备创新思维。在强化管理基础的前提下,要根据市场环境、人员配置等因素的变化调整治企思路,就像不同菜系的厨师为适应不同区域人群的口味,对菜肴进行优化改良。
管理者要控好“火候”。任何管理方法如果不经过验证就盲目推行,势必会对企业发展造成不同程度损害,“火”大了容易把菜烧糊,“火”小了则无法激发食材美味。均衡管理、不偏不倚,正是厨师追求的“火候”之道。
治企如烹鲜,党员干部在日常繁重的企业管理之余,不妨利用难得的八小时之外的时光回到家里做几道美味佳肴取悦自己的味蕾。如果你不愿独享,也可与家人或约上几个朋友、同事共品,毕竟家宴才是招待朋友的最高礼遇,也是回归每个人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