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动脉转位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2022-06-02张硕李晓飞王钊宁小晖樊晓寒

中国循环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大动脉房室二度

张硕,李晓飞,王钊,宁小晖,樊晓寒

大动脉转位,是由于胚胎发育时动脉干圆锥反向旋转和吸收异常,导致主动脉和肺动脉空间位置关系及心室连接关系的异常。有研究表明,房室传导阻滞(AVB)是独立于大动脉转位的固有畸形和房室瓣反流,影响大动脉转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1]。目前尚少有大动脉转位患者AVB 分布特征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大动脉转位合并AVB 的类型、特征、治疗及随访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3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门诊及住院收治的大动脉转位合并AVB的患者45 例,其中男性26 例,女性19 例。入选标准:(1)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大动脉转位,包括完全型大动脉转位、不完全型大动脉转位及矫正型大动脉转位;(2)合并AVB 者。

1.2 方法

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患者的入院年龄、性别、发生AVB 时患者的年龄、AVB 类型分布、AVB 与外科手术的关系以及起搏器植入情况。根据超声心动图资料,将大动脉转位进行分类:(1)大动脉转位的类型,包括完全型大动脉转位、不完全型大动脉转位(右心室双出口、左心室双出口)及矫正型大动脉转位。(2)超声Van Praagh 分型[2],根据Van Praagh 提出的三节段分型,心房正位(S)/反位(I),心室左袢(L)/右袢(D),大动脉左转位(L)/右转位(D),如心房正位、心室左袢、大动脉左转位Van Praagh 分型表示为SLL,以此类推。根据患者既往病史、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确认患者就诊前合并心律失常情况。

随访:随访方式为我院门诊就诊与电话随访相结合,确定植入起搏器患者生存/死亡情况、植入起搏时是否存在心力衰竭、非心力衰竭患者植入起搏器后短期是否出现心力衰竭(1~3 年)。依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的诊断标准[3]。随访未植入起搏器患者的生存/死亡情况、AVB 进展情况、是否植入起搏器等。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正态性检验应用Shapiro-Wilk 法,P>0.05 认为符合正态分布。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例(%)表示。

2 结果

2.1 45 例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表1)

表1 45 例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例(%)]

45 例患者的入院时平均年龄(30.6±18.7)岁,发现AVB 年龄(26.3±17.9)岁,最大患者74 岁,最小患者2 岁。其中完全型大动脉转位5 例,不完全型大动脉转位6 例(右心室双出口3 例,左心室双出口3 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34 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患者发现AVB 时平均年龄(28.5±17.6)岁。24 例患者出现的AVB 与外科手术无关,21 例患者出现的AVB 与外科手术相关,即在外科术前无AVB,行外科矫正术后出现AVB。

2.2 45 例患者中不同类型AVB 与大动脉转位分布情况(表2)

表2 45 例患者不同类型AVB 与大动脉转位分布情况及患者随访情况[例(%)]

45 例患者中一度AVB 4 例,二度Ⅰ型AVB 1 例,二度Ⅱ型AVB 3 例,高度AVB 4 例,三度AVB 33 例。

大动脉转位类型:无论是完全型还是矫正型,发生高度/三度AVB 的比例均超过73%(4/5,25/34);不完全型大动脉转位患者中,3 例右心室双出口患者均出现三度AVB,3 例左心室双出口患者分别为一度、二度和三度AVB。

按照超声Van Praagh 分型,无论是左位心(n=34)还是右位心(n=11)患者,三度AVB 的比例均超过72.5%(25/34 和8/11)。

2.3 AVB 患者植入起搏器及随访情况(表2)

植入起搏器情况:45 例患者中40 例存在起搏器植入指征,35 例植入起搏器,其中2 例二度II 型AVB,4 例高度AVB,29 例三度AVB;术前有28例存在心力衰竭。

未植入起搏器10 例患者中4 例一度AVB,1例二度Ⅰ型AVB,1 例二度Ⅱ型AVB(解剖结构复杂,心功能差,左心室射血分数<40%,未能植入),4 例三度AVB(2 例病程时间长,心功能差,左心室射血分数<40%,未能植入;1 例多次尝试植入右心室导线未成功且多次心脏停搏,未能植入;1 例因经济问题放弃植入)。未植入起搏器患者中7 例存在心力衰竭。

随访:最后随访时间为2021 年2 月1 日。(1)植入起搏器患者:失访5 例,30 例患者随访1~26 年,平均随访(5.8±6.5)年:存活23 例,死亡7 例(6 例因心力衰竭加重死亡占20.0%,1 例因起搏器导线断裂猝死)。存活23 例患者中:16 例有心力衰竭;7 例心功能正常者随访状态良好。(2)未植入起搏器患者:失访1 例,9 例患者随访1~21 年,平均随访(9.7±6.6)年。死亡1 例(三度AVB,因经济原因未植入起搏器,出院6 年后猝死)。存活8 例中:1 例一度AVB,因重度心力衰竭行心脏移植术,术后恢复良好,目前无AVB;2 例AVB 病情进展(1 例患者由二度Ⅰ型AVB 进展为三度AVB,最终植入起搏器,1 例由间歇二度Ⅱ型AVB 进展为高度AVB,曾尝试植入起搏器失败,目前观察状态);另5 例患者中有2 例为一度AVB 和3 例三度AVB,目前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大动脉转位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为0.31‰,在结构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为5%[4]。大动脉转位患者由于固有畸形、房室瓣反流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多样。近期有研究表明,AVB 是影响大动脉转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重要因素,可进一步诱发心力衰竭,增加患者猝死风险[1]。因此分析总结大动脉转位患者AVB 的特征以及合并其他心律失常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现实意义。

本研究共纳入45 例合并AVB 的大动脉转位患者。大动脉转位分型以矫正型大动脉转位为主,占75.6%;超声心动图Van Praagh 分型以SLL 型为主,占75.6%(34/45);心脏位置以左位心为主,占75.6%。与既往临床报道的大动脉转位患者分型及超声特征大致相同,符合大动脉转位的人群一般特征分布[2,5-6]。

本研究发现,大动脉转位患者AVB 类型以三度AVB 为主(33/45,73.3%),53.3%(24/45)的患者AVB 发生在外科术前。考虑原因如下:其一,大动脉转位患者常合并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等畸形,传导束位置、走行与正常患者不同,易于发生损伤[7-8]。其二,多数大动脉转位患者需要行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合并畸形及房室瓣反流等情况,需要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且有多次手术可能,患者传导束及传导系统易受到手术的损伤[9-12]。其三,本研究纳入矫正型大动转位患者比例较高,由于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患者房室结移位于前方心室连接,传导束较正常人容易出现纤维化[7],容易发生功能障碍[9]。故有报道称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患者中非手术相关AVB 发生率以每年2%速度递增[13],在成年人发生率近30%[14]。因此,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出现非手术相关的AVB 是本研究中外科术前与外科术后AVB 比例大致相当的重要原因。其四,患者可能在一度AVB 或二度AVB 时无明显症状或有症状未能足够重视,直到出现三度AVB,表现为心悸、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后就诊我院,故三度AVB 成为大动脉转位患者AVB 的主要类型。

本研究外科术后/术前出现AVB 患者有21/24例,即近一半的AVB 与手术相关,术中如何减少或避免AVB 的发生是临床上一个重要问题。虽然术后出现AVB 有很多影响因素,但仍建议:首先术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理解剖情况,尤其是房室瓣及其畸形的情况,需要通过超声、CT,甚至心脏MRI 检查全面详细评估,从解剖定位上制定尽量避免损伤房室传导关键部位(希氏束或房室结或左束支近端)的术式;其次,术中操作需要关注传导束的部位,尽量避开传导束穿过区域;最后,术者的经验非常重要,需要积累经验避免手术中损伤传导束。

大动脉转位患者发生AVB 时年龄为(26.3±17.9)岁,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患者发生AVB时年龄为(28.5±17.6)岁,两者年龄相近,考虑与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发生非手术相关的自发性AVB 的易感性高度相关。因此,对于尚未发生AVB 的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患者,建议定期复查心电图,关注心悸、乏力、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警惕AVB 的发生。

本研究发现,大动脉转位AVB 患者可同时合并窦性心动过缓(13.3%)、房性心动过速(11.1%)、心房颤动(6.7%)、心房扑动(6.7%)、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6.7%)、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2.2%)等多种心律失常。同时合并的心律失常可能与患者的固有畸形(室间隔缺损缺、房间隔缺损缺、肺动脉狭窄等)、外科手术(术式、手术情况等)、心功能状态等相关。因此,同时合并的心律失常呈现低比例和多样性的特点。

本研究对植入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结果提示:合并AVB 的大动脉转位患者植入起搏器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仍然为不可逆转的心力衰竭(6/30,20.0%)。对起搏器植入术前无心力衰竭的患者随访发现,起搏器植入≥1 年仍无心力衰竭发生。由此推测,合并AVB 的大动脉转位患者中,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加重可能与起搏因素无关,而与其房室结构、瓣膜情况以及AVB 未及时纠正高度相关。由于上述患者数量较少,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证实。

本研究对未植入或植入起搏器失败患者进行随访,其中2 例AVB 较前进展,1 例植入起搏器治疗,1 例尝试植入起搏器未成功。上述结果提示:随着时间推移,AVB 可逐渐发生进展,进展为高度或三度AVB。植入永久起搏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度或三度AVB 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

本研究为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病例来自单中心,样本量较小,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总之,本研究发现,发生AVB 的大动脉转位患者以矫正型大动脉转位为主,少数为右位心,超声Van Praagh 分型多为SLL 型,可合并窦性心动过缓、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多种心律失常。外科术前、术后发生的AVB 大约各占一半,起搏器治疗可预防猝死,但心力衰竭导致死亡的患者占20.0%。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大动脉房室二度
汽车的大动脉
预激双旁路合并房室结双径路形成1∶2房室传导1例
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致复杂心电图表现1 例
数字经济+中轴力量,广州未来十年发展大动脉在这!
一度I型房室阻滞偶伴房性早搏未下传1例
图说·“梅”开二度
沪指二度回升 逢高宜减仓
给排水管防渗漏攻略 管好家居“大动脉”
大动脉转位能根治吗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误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点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