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动则景随

2022-06-02王文昌

检察风云 2022年10期
关键词:闻喜魏徵唐太宗

王文昌

时位移人,证之以隋唐时期的裴矩,信不污也。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酷爱文学,学涉经史,“有干局,多智数”。他的仕途颇为复杂,俗称“贰臣”:先仕隋,曲尽逢迎;后仕唐,忠贞耿介。

裴矩为官隋朝,低调随和,未尝忤物,“虽至厮役,皆得其欢心”。当时陪隋炀帝出巡,士兵不堪其苦,多有逃亡。炀帝问裴矩策略,裴给出的答案是:“方今车驾留此,已经二年。驍果之徒,尽无家口,人无匹合,则不能久安。臣请听兵士于此纳室。”炀帝闻听大喜,立即下令实行。裴矩倒也利索,迅速召集江都境内寡妇及未嫁女,任将帅士兵恣其所取,由是从军欢悦,相互传颂:“裴公之惠也。”

史官评价裴矩:虽处危乱之中,未亏廉谨之节,“然承望风旨,与时消息,使高昌入朝,伊吾献地,聚粮且末,师出玉门,关右骚然,颇亦矩之由也”。

城头变换大王旗。望风投止的裴矩到了唐朝,立马换了一个人,不再一味迎和,而是立身贞洁,直言敢谏。唐太宗一直对于官吏受赇耿耿于怀,思忖再三,想出了一个法子:“密使左右试赂之”。有一个司门令史没有经受住诱惑,受绢一匹。太宗大怒,坚决要杀掉这个贪赃纳贿的官吏。这时,裴矩站出来,指出唐太宗诱导人犯罪,现在又一脸无情地举起屠刀,未免太不厚道了!太宗闻听,也觉得理屈,举起的屠刀又轻轻地放下了。

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见到两个朝代面目迥异的“两个”裴矩,大为感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影)也,表动则景随矣。”

“表”者,计时之标杆也;“景”者,影也,“表动则景随”,意谓只有标杆动影子才会动。你看贞观年间的唐太宗,克勤克俭、励精图强,可是到了魏徵眼里,这也不合适,那也考虑不周,几乎是动辄得咎,甚至有“陛下岂能效法隋炀帝”的重话。唐太宗心里也不舒服,一次下朝愤愤地对皇后说“恨不杀此田舍翁”,可第二天临朝,照样对魏徵言听计从。

不是魏徵胆子大,是唐太宗心怀天下、海纳百川。正是有了宽宏大量的唐太宗,然后才有仗义执言的魏徵、裴矩等一帮诤臣;君臣相得,然后才有让后世津津乐道的贞观盛世。恰如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所言,“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

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到了一定的位置,比如九五之尊,能够从谏如流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历史上不乏犯颜直谏的忠臣,像魏徵一样既敢谏言又得善终且青史留名,恰恰是因为他遇到了从谏如流的唐太宗。把太宗换成纣王,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殷鉴不远,“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的惨状至今仍然令人心有余悸。

记得胡兰成文章中载有这样一段故事:一位学台大人路过河南某县,县长请示何时起程。大人随口说:“乌胧松。”县长诺诺连声,但是他根本没有听明白大人到底说的是什么。无奈,花了五百两银子从大人跟班那里问明白了,“乌胧松”是绍兴方言,意谓天刚刚放亮的时候。不是方言怪僻,而是学台大人官威暄赫,下属听不明白,追问一下的“斗胆”都没有,你还指望下属给出一点不同的意见?

“景随”之前是“表动”,司马光一语中的:“君明臣直。” “裴矩现象”值得深思,除了“表动”的自觉,让下属可以心无旁骛地做一个“诤臣”,还需要在制度层面作更加深入的考量。

图:王俭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

猜你喜欢

闻喜魏徵唐太宗
山西闻喜县举办闻喜药茶品鉴会
煮饼文化 百年传承
沙裹酥饴醉流香 闻喜煮饼誉华夏
魏徵:千古“诤臣”第一人
唐太宗是被骗死的
闻喜植保站:查治山楂叶螨
唐太宗 善听劝谏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唐太宗用人之道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