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油气田公司的绿色企业建设之路

2022-06-01王欣晨

中华环境 2022年5期
关键词:天然气能源绿色

文|王欣晨

巴蜀文化的摇篮——四川,近年来正走在加速建设中国第一大气区的发展之路上。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及其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川渝天然气千亿产能基地,致力打造中国“气大庆”。四川盆地天然气总资源量约为40万亿立方米,居我国含油气盆地之首,然而其探明率仅有15%,可谓国内最具潜力的天然气勘探开发盆地。

天然气作为清洁高效能源,其开发应用在“十三五”期间取得显著成效,而在“十四五”期间将持续迈上新台阶,实现成为国家主体能源的战略目标。大力发展天然气是我国建立清洁低碳、智慧高效、经济安全能源体系的总体支撑,是力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作为天然气产业的主力军与排头兵,隶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的西南油气田公司深耕四川盆地60余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完整的天然气工业体系,是集团唯一的天然气全产业链地区公司,也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和供应企业。

近年来,西南油气田致力于寻找大场面、建设大气田,勘探上统筹“海陆并举、常非并重、油气兼顾”,形成了蓬莱气区、深层页岩气、盆地二叠系、陆相致密气四个万亿级增储新阵地;开发上坚持“新区上产、老区稳产”并重,快速推进川南页岩气、川中古隆起、老区气田、盆地致密气四大上产稳产工程,形成“2211”开发新格局,有力支撑了公司规模增储和效益上产。2021年,天然气产量迈上350亿立方米新台阶,油气当量突破2800万吨,持续巩固中国第二大天然气田地位。

坐拥“天府之国”,脚踏“低碳之路”,西南油气田公司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集团公司“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的总体部署,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公司的绿色企业建设目标正在国家的伟大绿色征程上奋勇前行。

践行低碳产业模式 引领绿企发展方向

探索绿色低碳产业结构

公司自觉跟随政府和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指导,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绿色化、低碳化和循环化改造。自主优化产业链条,探索产业链处于多领域的延伸能力,实现生产环节数字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快形成绿色新型产业模式。在专攻天然气之余,大力勘探并发展新型绿色能源产业,为国家能源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实行清洁能源供给措施

稳步提升天然气产量与效率。2021年,西南油气田天然气产量共计354亿立方米,同比增加11%,建成攀枝花钒钛园区配气站分布式光伏项目和引进分厂余压发电装置,并与国家电网、五大电力建立起合作机制,加快打造绿色能源西南模式。2022年,公司将持续加大天然气生产与供应,同步开发风能、光伏、地热、氢能、余热利用技术,促进“气、水、风、光、氢、氦、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油气热电氢”综合能源体系,向综合性能源公司转型。同时加快天然气管网、接收站、储气库等设施建设工作,提升应急调峰能力。

构建绿色收购体系。建立公司能源绿色采购管理制度,按要求进行采购方案、评标办法、供应商资格审查标准和合同文本内容更新,确保将绿色理念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明确责任担当,收购前与供应商确认可能承载的环境责任与义务,并签订相关协议。采购绿色企业生产的或带有绿色认证标识的产品,全过程使用可循环、可降解或可无害化处理的运输方式,废旧物资(危险废物除外)由原供应商进行回收处理。

打造生态友好绿色市场

加强能源产业市场营销与舆论引导服务。严格把关产品质量,实现公司生产供应天然气清洁化、优质化。积极拓展多领域新能源业务,实现产品企业双“绿色认证”;自主建设绿色低碳型加油站、加气站、加氢站和充换电站等公共设施,以企业力量推动清洁低碳产品市场,让新能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加强市场经济下的职业道德建设。公司不忘初衷,围绕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相统一为核心进行产业营销,并在营销活动中进行环保宣传,使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彰显企业社会责任。

网络平台的运营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金融媒介相分离,市场准入门槛低,市场秩序还不健全,在相关法律法规空白的情况下,如何适用法律还存在不清晰的地方。再加上有效的监管制度还在萌芽之中,不可避免的使P2P网络集资行为变得异化。P2P平台一旦偏离信息中介的定位,极易演变成网络的非法集资。[2]

紧跟“双碳”政策步伐 夯实绿企发展基础

建设清洁生产线

严抓生产线排污管理。禁用国家明文规定的限制与淘汰的工艺原材料,选用环保钻井设备与相关技术,并于钻井与井下作业中持续采取污染防控措施,实现油水不落地;在气田内生产作业时使用全过程密闭工艺流程,实现生产源头的清洁化、减量化。公司全产业根据国家和地方要求进行全过程废气、废水等污染物排放的在线监控,确保及时查缺补漏,杜绝无组织排放。

采用低碳高效生产体系。公司内部做好关于强化节能减排创新技术的推广,开展老旧气田优化简化工作;同时着力推进科研技术创新,持续做好增压、净化等重点耗能系统的适应性改造与更新,争取逐渐淘汰高耗低效设备,不断提升生产用能效率与清洁电力比例。

推行绿色产业链

构建全链条、全周期绿色管理。在设计环节,推行高效低耗的绿色设备与清洁工艺、低碳材料,实现供应链初期阶段清洁化;在采购环节,优先采购带有环境标志认证、节能认证或国家认可的绿色产品;在施工环节,根据情况选取生态友好的工期时段,采用环境友好施工方式与原料,在施工完成后立即进行相关生态修复;在物流环节,尽可能选用对环境无污染、对人体无害的绿色包装与运输材料,合理设计运输路线,充分发挥每度电的最大效能,有效做到提质增效;在统筹环节,抓紧全过程绿色管理,杜绝跑冒滴漏现象,防止严重损害生态的事件发生,废弃物实现清洁化处理。

提高能源利用率

加强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设立公司能耗“双控”标准体系,建立重点用能设备系统能耗绩效参数,细化评审标准并定期开展节能减排绩效考评,实现环保责任落实到人。

强化能源计量及统计管理。推进计量器具管理与能耗溯源管理,实现统计范围、统计口径、统计方法及程序等数据精细化、数字化、系统化,逐渐完善公司能耗系统管理网络,并定期对能耗重点设备与系统进行分析评测以及实时更新。实施“智能级”能源管控系统建设,开展“无热源感应加热毯”工艺代替水套炉加热的“节能瘦身”试点,不断提高生产用能电气化率及清洁电力比例,单位能耗碳排放系数同比下降1.1%。

强化基础设施节约管理。按照上级及地方政府考核标准,分级分层落实节能节水指标,开展能源审计工作,完善基础设施能耗指标体系与规定,统筹推进能耗成本管理制度。推广应用先进节能节水技术,定期更新节能设备设施,进行生产系统能耗统计,开展能源梯级利用。对落实节能措施、执行绩效参数、整改更新节能监测系统工作进行重点监督管理,打造系统化高效节能生产模式。

强化能效监测与诊断。持续强化关键能耗水耗源头设备监测工作,定期对设备进行评价与分析,并依照标准落实节能减排检测整改措施;通过基层单位推荐、公司筛选、现场数据审核、节能减排成果调研等,制定能效标杆指标,做绿色企业的领跑者。

促进余压余热资源循环利用。着重推进压差发电项目落地建设,系统开展锅炉尾气汽化潜热、灼烧炉余热等天然气余压余热资源的回收再利用。

升级污染治理措施

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依法持证、依法排污;将制度数据可视化,严格控制产业链中工艺、设备操作等生产参数的监测与调整。一方面,排查各类污染源,并通过整合科研力量,突破废水、废气、废渣处理技术“瓶颈”,从源头减少污染排放;另一方面,加大清洁生产调整力度,定期设置或更新污染物收集处理系统,确保各类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

温室气体协同控排

按照《甲烷排放管控行动方案》,大力推进低碳示范工程,推广钻井测试放空气回收和集输管道检维修放空气回收,采用升降式火炬燃烧器和气田水闪蒸气脱硫装置等措施熄灭长明火炬,开展典型场站甲烷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泄漏检测与修复,实现碳排放强度同比下降20.8%。

投身碳资产管控

作为制造业大厂,公司率先开展温室气体回收和资源化利用项目,施行CCUS/CCUS示范项目建设,利用闲置土地植树造林,积极参与林业碳汇工作;系统强化碳资产管理意识、提升碳资产管理能力、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在做到履约成本最优化的同时为国家“双碳”战略献出企业力量。

坚持产业生态高标准

严格建设项目“三线一单”制度,有序开展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推进禁止开发区内生产设施退出和退役场地生态恢复。在公司界区内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并积极推动绿色矿山建设,确保项目符合地方生态功能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企业与生态协同发展。

系统开展对公司界区内环境敏感区和生态红线区的生产设施排查,撰写生态评价报告、制定生产设施风险防控方案、落实建设期间生态修复计划。

完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按照国家和地方规定,对工矿用地、污染地块实施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检测、风险评估、应急管理与生态修复,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扛起国企绿色责任 构建绿企发展格局

建立绿企考核机制

强化绿企创建行动组织保障。根据集团公司制定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油气田绿色企业评价规范》,成立了以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绿色企业创建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绿色企业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编制了公司绿色企业创建工作方案、评价要求、绿色低碳决策与考核机制、投资项目绿色评价方法、应对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体系与治理措施等制度;加强各部门协同配合,组织召开推进会两次,收集证明材料600余项,对标修订管理制度6项。

定期对员工进行环境政策培训与绿色低碳理念教育,并系统评估教育成果,实现公司上下一心弘扬绿色文化,共同推进绿色企业建设的良好局面。

引领低碳技术创新

为做好先进技术支撑,持续推动绿企发展进程,公司不断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投入,致力于解决清洁用能替代、资源综合利用、节能节水、排污降碳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与难点;加大锂、氦等伴生资源与产业新材料、新能源开发的研发投入,做好产业能源转型的平稳衔接;将研发技术转化为科技成果,实现科研智能化、数字化、实用化,同时以身作则,利用自身产业优势进行技术推广与宣传,在取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同时彰显绿企担当。

抓实绿色低碳合作机遇。作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和供应企业,西南油气田充分利用其在能源资源、销售终端以及管网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与相关机构、知名企业、科研院所等绿色低碳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形成多方合力,建立公司专业绿色能源人才储备体系,为绿色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共同破局产业能源转型之难题。

培养绿企低碳文化

通过系统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员工研讨会、网络与媒体宣传、环保专题活动等方式,不断提升全员绿色发展意识。深入贯彻绿企理念,推进绿色办公空间与员工绿色生活模式,丰富公司绿色发展内涵,倡导员工低碳生活,将绿色理念根植于公司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

开展绿色公益活动。践行国企社会责任担当,积极参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定期举办绿色发展公众开放活动,加强与相关群体及媒体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树立公司绿企形象。作为拥有60余年历史的企业,西南油气田深度挖掘绿色企业发展历程中的人物故事与经验做法、评选先进典型、建立绿色标杆,打造公司绿企品牌,发挥国企引领示范作用。

下一步,西南油气田将坚持“绿色引领、多能集约、低碳驱动、创新集成、循环发展”的新能源发展方针,主动践行“双碳”战略,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提升节能环保水平,用绿色发展推动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天然气能源绿色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绿色低碳
第六章 意外的收获——石油和天然气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开通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Volkswagen公司新型3缸压缩天然气发动机
再造绿色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