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善之区 万物共生
2022-06-01方昊摄影李辉
文|方昊 摄影|李辉
4月,春风吹绿首都北京,绿意盎然的京郊山林里翻滚着阵阵松涛,出没着野兽生灵,首善之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物多样性绿色交响曲正在奏响。
北京地区共有维管束植物2088种
北京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截至2020年,北京地区共有维管束植物2088种,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不久前公布了全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共有596种野生动物在这1.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其中野生鸟类超过500种,占我国鸟类物种数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在二十国集团(G20)国家首都中排名第二,此次《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公布的596种北京陆生野生动物进一步明确了北京的动物资源家底。据悉,《名录》以北京市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成果为本底资料,以《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北京兽类志》《北京鸟类志》《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中国蛇类》《中国两栖动物检索及图解》和《北京脊椎动物检索表》等为基本资料,结合野外调查记录信息,经编审委员会论证、筛选和确认形成。其中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126种,包括黑鹳、褐马鸡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种,豹猫、鸳鸯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6种。
生物有着最朴素的生存本能,哪里能生活,哪里能吃饱,就在哪里定居。透过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置的红外监测相机,你能看到貉在潺潺山涧旁边悠闲玩耍,一群狗獾“追跑打闹”,野猪享受地蹭着树皮……保护区副主任田恒久笑称:在这儿野生动物是真正的“主人”,我们工作人员是它们的“保镖”。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候鸟监测显示,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中的黑鹳,在北京栖息区域不断扩大,除“中国黑鹳之乡”房山区外,海淀、大兴、顺义等区也出现了它们的身影。就在不久前,马钱科植物品种尖草帽在密云五座楼森林公园中被科研人员发现,这种水生的小草虽不是什么珍贵品种,但在北方内陆却是“稀客”。而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的濒危兰花品种“北京无喙兰”则现身延庆雾灵山,成为首都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的佐证。野生动物不仅仅在京郊的密林中 “占山为王”,而且已经向城市“进军”。地处闹市的亚运村小微湿地已经陆陆续续迎来了多个野鸭家庭“安居乐业”。去年6月,一只野鸭妈妈带着鸭宝宝们在鸟巢边的路口“招摇过市”,交警叔叔“贴身护送”,过往车辆纷纷停车让行。北京人的老朋友——长耳鸮,也已经成群“落户”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中。首都北京,已经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命共同体。
北京22%土地成为自然保护地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22%的土地已被纳入自然保护地,守护着超九成的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的西北端,太行山和燕山在此交汇,五大河流分布全域,森林、湿地、农田和城市构成了生态系统的主要骨架。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由落叶阔叶林、疏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生态系统组成,湿地资源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4个类型。大面积的山地环境和丰富的湿地资源成就了生物的多样性。与其他国家首都及国际化大都市相比,北京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自1985年北京建立松山、百花山两处自然保护区以来,通过近40年的努力,北京先后建成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79处,总面积达到36.8万公顷,约占市域面积的22%,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已经形成。由于这些保护地主要集中在生态涵养区,使得全市90%以上的国家和地方重点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下一步,北京市将进一步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让自然保护地成为珍稀动植物的“天堂”。
高质量植绿让首都森林“活起来”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如何,直接反映这一区域生态环境的发展质量。近年来,首都北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自2012年以来,连续开展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形成千亩以上绿色板块260处、万亩以上大尺度森林湿地29处。特别是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中,努力打造以乡土植物为主的绿化景观,更多栽植野生动物喜爱的食源植物,用高水平的绿化工程联通了碎片化的生态孤岛,提升了首都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44.6%,森林蓄积量达到2690万立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6平方米。
与生态空间不断扩大成正比的是森林质量的持续提升。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北京在全国率先开展山区生态林中幼林抚育工作,编制了《北京市森林经营规划》,采用近自然森林经营方式实施森林健康经营累计62万公顷。2006年和2016年两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10年间北京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由29.20立方米增加到39.21立方米,增幅达34%,森林生态服务价值显著提升,为丰富生物多样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城区野生动物种类接近200种
城市不应是生物多样性的“荒漠”,人与野生动物共同分享绿色家园才是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从2020年3月开始,地处闹市的北京市亚运村小微湿地陆续迎来了4个野鸭家庭“安居乐业”。北京人的老朋友——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耳鸮,也已经成群“落户”在城市副中心的林海中。近年来,在东城区新中街、西城区广阳谷、朝阳区北辰等城市中心区建设城市森林和小微湿地试点示范区40处,为小型野生动物栖息创造了良好环境。在平原地区人为干扰较少的区域,通过种植灌木丛、食源和蜜源植物,营建本杰士堆和生态岛等措施,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食物和水源。
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野生鸟类记录已从10年前的420多种增加至目前的503种,十年间增加近80种。城市生态的持续恢复,让野生动物越来越多地与市民“亲密接触”。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
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直接反映生态环境的发展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从2012年至今,开展了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推动首都生态建设大踏步向前迈进,大片森林汇成林海,联通了碎片化的“生态孤岛”,打通了野生动物的迁徙之路,也提供了更广阔的栖息空间。特别是2018年启动的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建设,在植物选择上坚持“乡土、长寿、抗逆、食源、美观”十字方针,更多栽植方便野生动物取食的食源植物,实现了对野生动物的“特别优待”,城市森林,正是这一工程的“代表作”。从喧闹的街道步入西城常乐坊城市森林,就好像进入一个树影婆娑的世外桃源,这里没有成行成列、整齐划一的方正树林,也没有硬邦邦的水泥马路,映入眼帘的是侧柏、白蜡、银杏等乡土乔木组成的森林群落;一截平放的树桩就是游客天然的座椅,旁边紧挨着的是用树枝、竹筒、瓦片等搭成的“昆虫之家”。漫步在公园中,树上有鸟、草下有虫,迎面而来的是大山深处特有的清风,享受到的是“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的野趣。这样的城市森林,北京已经建成超过50个。
截至目前,北京在绿化建设中,共营建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295处、小微湿地491处、本杰士堆2200处、设置人工鸟巢5027个以及昆虫旅馆1338处,配植食源蜜源性植物44万余株。从绿起来、美起来到“活起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处长王金增说,如今北京的绿化建设已经不仅仅考虑景观和绿化效益,而是更加重视提高生物多样性,更加聚焦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生命多样,生态才能多彩。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物多样性
北京市的自然保护地,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天堂。今年年初,北京市发布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将对自然保护地开展生态系统调查监测,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通过针对生态廊道、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地质灾害隐患点等受损生态系统修复,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
为系统性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北京打出了立法、执法、救护组合拳。《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的颁布实施,助力形成更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特别是2020年6月1日,新版《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这一堪称史上最严格的野生动物保护地方法规明确规定全域禁猎、全面禁食野生动物,提高了处罚力度,对打击非法交易、非法食用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一年多来,北京市执法部门陆续开展了“净网行动”“春雷行动”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专项行动,解救野生动物7000多只,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近几年,北京市还持续强化野生动物救护工作,“十三五”期间,累计救护各类野生动物237种1.9万只(头),有1.4万只(头)野生动物经过救治康复重新回归自然。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们对生灵报以善意,自然便会给与慷慨的回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万物共享绿色家园,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