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尼族神话题材在雕塑创作中的实践探索

2022-06-01王理

河北画报 2022年16期
关键词:陶俑哈尼族金鱼

王理

一、哈尼族神话《窝果策尼果》中的“金鱼神”

《窝果策尼果》是一则哈尼族的神话史诗,翻译成汉语是“古歌十二调”的意思。《窝果策尼果》的篇章《烟本霍本》中,记述着:在天地未形成,世界还是混沌,只有“一片黑黑的雾气”盖在“一片大海汪洋”上的时候,只存在着一个处于沉睡中偶尔翻身的生灵。这是一条巨大的神圣金色母鱼,其名为“密乌艾西艾玛”。金色母鱼便是生下天地神灵的金鱼娘,其苏醒之后,两鳍一扇,各造就了神仙们居住的天地,并生下了诸多神明。

“鱼”这一形象,经常出现在各个少数民族的神话里。在哈尼族的这篇创世神话中,“鱼”甚至还开天辟地,创造万物。其文字描绘的形象,奇幻、瑰丽、浩渺,浮想联翩连篇,非常具有原始魅力,让人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

二、创作的技法与表达

确定要创作对象之后,接下来需要思考的是,选用何种适合的雕塑语言进行表达。

少数民族神话因其保留着特殊的原始意蕴,所以某种程度上会给人以相对更强的“神秘感”,笔者则更希望以“亲近”观者的方式进行表达。所以,缩小这种“神秘”,使作品能以较多“现实感”的姿态来诉说神话的意蕴,便成为了笔者对表达的思考。在经过一番探寻与草稿阶段的尝试后,笔者选定了唐代陶俑“塑”“绘”结合的创作手法。

唐代的陶俑造像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在我国唐朝时期,社会经济空前发达,唐代的陶俑不仅写照着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趣,更是与中国古典文化一起步入了一个巅峰时期。2其中,唐三彩陶俑在中国陶瓷史上更是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的地位。

唐三彩陶俑造像是雕塑与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其方法是在已经雕刻好的俑胎上,再施以釉色。唐三彩陶俑上,以绿色、褚色、黄色三种颜色最为常见。3此后,在烧制出来的陶俑上再局部设色,最终完成。

唐三彩人物陶俑是丰润、浑厚、饱满的,这和唐代当时的社会经济及丰满圆润的审美标准都有关系。

4风格“写实但不拘泥于实,而是在写实与写意间,以形写神、以神托形。”5人物的表情含蓄内敛,人物的动态简洁而形象。浑厚、饱满的造型在各角度的轮廓上都有着丰富的曲线变化。这使得雕塑型体在整体“流畅”的前提下,又有着丰富而细腻的细节变化。

图3-2 唐代侍女陶俑

而最为重要的是,唐三彩陶俑写实中又体现出了极为强烈的浪漫气质。当浪漫主义情调介入到风格写实的唐三彩陶俑中时,作品便呈现出一种引人入胜且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6就笔者的亲身体验来说,这种艺术魅力带来的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艺术体验。这样的艺术表达,写实但不过分刻画真实,写意的浪漫含蓄的透露着奇特和瑰丽。既保持着与观者的“亲近”,又会给观者以“想象”,愉快自然地将观者的情感带入到作品的情境和氛围中。所以,采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少数民族的神话题材,笔者认为是值得尝试的。

三、创作《母神·鱼》的过程及完成效果

《母神·鱼》的创作在开始实施之前,笔者是通过手稿来确定创作的构图形式。其中思考了包括鱼的外形、特征是否准确合适;鱼的动态是跃起还是卧仰;鱼神创生神明的场景是否纳入;是否能延伸出一个“金鱼娘”的仙人形象等这些问题。最终确定了身形略长带淡水鱼特征的“鱼”,正面卧游,其上还有神鱼作为人物形象的“形态”。

在鱼的外形、特征思考上,笔者参考借鉴了哈尼族传统配饰上的鱼形造型。其鱼的尾巴长而分叉,周身鳞片环伺,并且鱼嘴是张开的。

图3-3 哈尼族太阳纹镂花银挂链上的鱼造型

而在鱼的动态上,笔者对其是动态十足的“跃起”还是相对稳静的“卧仰”做了很多思考和对比。动态感能赋予雕塑更多张力,更容易激起观者的情绪,而相对静止的状态在这一点,无疑是不及的。但反复阅读原文,笔者感受到的却是一种“沉静”的威严。金鱼娘的体量是巨大无比的,其沉寂于太古,一百年才翻动一回身体。作为创世始祖,其两鳍一扇,便造就了神居住的天地。由此可见“跃起”虽然富有张力,但这种稳静的状态,才是“金鱼娘”本初的状态。

“金鱼娘”创神住的天地之后,就有创生神明的情节。她脖子的鱼鳞里生出了太阳神和月亮神,背上的鱼鳞生出了天神和地神,腰部又生出了男人神和女人神,最后还有躲在尾部力气最大的神。一开始的时候,笔者是考虑将这个情节纳入《母神·鱼》创作的。但由于其形象过多,选择创作部分神明又有未完成之感,而且其群像十分容易“盖过”金鱼神的主体形象,虽然会遗失部分的“情节性”,但几次笔稿尝试过后,最终笔者放弃了将“创众神”的情节纳入创作中。

受其他艺术创作中,动物、神兽等形象经常会出现人型化身的启发。笔者在鱼身之上,又尝试创作了一个金鱼神的人型化身。此人物形象遵照唐俑圆润饱满的造型特点,刻画的是金鱼神似醒非醒,即将创天地的状态。此亦是笔者基于原作做的一点艺术延伸,加上人型形象会加重作品的浪漫气质,强调金鱼神在创作中的“主体”位置,同时可以加深“金鱼娘”给观者的印象。

在做了足够的准备工作之后,笔者就开始以陶泥“泥片直塑”的方式开始了泥胎的制作。以“桶”形的泥胎体作为鱼身的基本型,在此基本型上塑造出了嘴部张开,鱼尾分叉,鱼鳞遍体的主体“鱼”的形象。在塑造人形化身的时候,为了突出此刻形象在情节中,“刚睡醒”的混沌感,笔者将其置于鱼背之上,头部随着鱼身摆动下垂,手放于嘴前做“哈欠”状,双腿相搭以显随性慵懒之姿。泥胎成型晾干之后,笔者进行了着色上釉。其后,作品进入气窑烧制。烧制完成之后,笔者对作品进行了局部的设色、印花等工艺。笔者这次以哈尼族神话题材的雕塑创作《母神·鱼》便完成了。

图3-4 作品入窑烧制之前

就作品整体呈现的效果而言,笔者认为是符合了笔者想传达的作品气质的。虽然舍弃了一些对“情节性”有利的塑造,但这样的取舍笔者认为能更好地体现“神鱼”的庄严感,是十分必要的。釉料窑变出的斑驳颜色,凸显了作品的古拙气质。运用唐俑陶塑型的语言塑造得形象,营造出了相对轻松浪漫的氛围,很好的中和了一些“原始神秘感”。同时,整体又一定程度地保留了神话情节中的朦胧与混沌的感觉。

图3-5 作品《母神·鱼》,长0.7米,高0.35米

四、关于此类题材与作品的思考

古今中外的雕塑作品中,神话题材是普遍而重要的。神话往往以其瑰丽神奇的情节,奇幻生动的形象,原始的人文内涵及浪漫气质,带给艺术创作者们无限的遐想,成为艺术创作重要的灵感源泉。

同汉族一样,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亦是源远流长。除哈尼族外,其他许多少数民族,也同样留有各类神话史诗的文本。这实是为艺术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创作题材和创作源泉,就像一个闪闪发光的“宝库”一般。

站在雕塑创作的角度,哈尼族的神话故事有非常丰满瑰丽的情节,也透露出非常具有原始意蕴的艺术之美。雕塑这种可视可触的艺术门类,配合以独特的雕塑语言是非常适合承载、表达这种原始之美的。以笔者自身实践的角度而谈,二者的结合其实有着非常强的匹配性。

此类题材还有非常丰富的发掘可能。在创作《母神·鱼》的过程中,笔者探索到了更多更深层的少数民族神话中的原始人文意蕴。程度不同,角度不同,选用的艺术手法不同,亦可以创作出面貌各个不同,所表达的人文内涵也不相同的雕塑作品、艺术作品。所以,笔者相信此类题材还会有更多的切入点及创作表达的可能性,在今后的时间中,笔者会保持对这一题材的实践探索,也希望能有更多艺术创作者参与到此题材的发掘与研究中。

猜你喜欢

陶俑哈尼族金鱼
多族群杂居区节庆音乐文化的认同阶序——以元江哈尼族传统节庆“喍奢扎”音乐展演的当代转型为例
可爱的小金鱼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学校您好
小金鱼
小金鱼
陶俑
来自远古的使者—陶俑
勤劳的哈尼族
哭泣的汉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