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如何进行小学德育
2022-06-01马春林
马春林
“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只有拥有核心素养的人,才能在不同的环境下,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核心素养的角度看,仍有不少教师对德育工作的理解不够,实践中仍有不少问题。此外,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小学德育不但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而且德育过程没有与学生的核心素养相结合,对国家急需的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不足。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实现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也为小学生德育的培养、“三观”的形成、心理健康的培养提供了科学、有效、可实施的基本方法和指南。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质的培养,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围绕核心素养,不断探索创新实施途径,以提高德育工作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提出了小学实施道德教育的办法。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素质的认识越来越高,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传统的德育已无法适应当今时代的人文需求,于是出现了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核心素养,并逐步成为新世纪教育界的一种趋势。教师必须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全方位的关注。首先,目前许多小学教师没有正确理解自身的道德责任,在实践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业进步,而忽略了对德育的渗透,从而导致了道德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诉求,这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不利的。再次,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方式存在不科学的问题,教师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但只是使学生认识道德教育的表面现象,而无法真正认识道德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最后,学校一贯把道德教育和教育分开,在实际的小学道德教育中,德育与各个学科之间脱节,造成学生的文化知识与价值观不匹配,对学生的素质和文化素养的培养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此外,道德教育和家庭教育相分离。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是学生的首要教育。但是,目前我国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家、校单向”的问题,二者之间的交流不顺畅甚至脱节,对德育工作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核心素养下进行小学德育的策略
(一)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
在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构建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氛围主要有:一是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构建一个好的班级环境时,教师要进行合理管理,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实现家校合作。在班级的具体管理中,教师可以实施班规、选举班干部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民主意识和集体意识,从而使学生真正地融入班级。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志愿服务、献爱心等社会公益活动,开展一些竞赛、爱国主题等团体活动,对學生进行全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二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小学校园是小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空间,也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场所。教师可以在艺术走廊、主题板报、体育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中营造更活跃、更具竞争性的氛围,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德育工作既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又要加强学生的自主性意识,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小学生喜欢玩耍,智力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获取外界的知识和能量主要依靠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这一阶段的特点,同时还要兼顾德育的特点。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改变教育观念,把德育工作主动纳入教育活动,并采用多种形式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例如,在音乐课上,教师要将教学的内容向外扩展,为学生播放革命歌曲,让学生自由讨论、总结,这样就能让学生很容易地掌握正确的道德理念,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事实上,每一门课都有很多道德教育的知识,教师要善于挖掘、引导,通过小组讨论、举一反三等方法,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确定自己的目的,通过自我教育和师生的相互教育达到德育效果,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观念。此外,网络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态度,通过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掌握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渐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
要使核心素养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道德教育的有效发展,就必须强化小学文化体系的建设,这既是文化的传承,又是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可以针对当前小学学生的文化传承和道德教育情况,制定相关文件,并将文件内容贯彻到各个学科,使德育渗透到每一门课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也可以通过设置一些传统文化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充分发掘和利用德育资源,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从而提升德育工作水平。学校要定期开展以弘扬道德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例如,开展“百善孝为先”的主题教育、组织学生制作感恩节的手抄报、邀请有关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丰富校园文化,为学生的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在继承传统文化过程中,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团结同学。核心素养下开展小学德育工作,教师可以从学校的文化建设入手,在教室的墙壁上、走廊的墙壁上贴上一些关于道德教育的小故事和名言,这样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此外,还可以通过体育、文化节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将道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要做好表率
教师与小学生互动频繁,能够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与父母相比,学生敢于质疑父母的观点,而对教师的话,却是深信不疑。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此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在道德教育中起到表率作用。教师要巩固课堂阵地,强化学习,将德育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在小学的很多课程中,其实都含有道德的成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要素进行道德教育。例如,在学习古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延伸分析优秀的传统文化,拓展课堂的内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语文核心素养的影响,从而达到知识和道德教育的目的。又如,在学习《春晖》的时候,透过阅读诗词,可以让学生学会用感恩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父母、教师,甚至同学。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感恩落实到行动中,而不能只是简单叙述,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种真实感,从而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提高师资素质,教师要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举止,为小学生树立德育典范,用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教师的言行为指导,以学生为本,树立道德模范,使教师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领军人物。第一,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教育。按照道德教育的目的,教师既要有渊博的学识,又要有把文化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正面形象,做好学生德育的模范。第二,教师要对教育保持正确态度,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工作上,要真心地关怀学生。54589D75-E9A9-4A51-BEFA-AECC6E77B342
(三)引用具体案例,树立学习典范
由于不同的学生在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别,在实施道德教育时,应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在实施小学道德教育时,教师要把学生放在发展的中心地位,发展学生的人格,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个案为基础,加深对道德教育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解释一些有害的事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还可以通过树立榜样意识,为学生树立榜样,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学而不思则罔”,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德育工作引导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向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在当前的道德教育中,提高认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在引入此类课程时,教师要多下功夫,在引入过程中,要让“思”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课堂教学的主题,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更深入。此外,在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实施小学德育,在学生学习了与德育有关的理论知识后,要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学生对德育内涵的认识,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品德素质。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去校园捡垃圾、整理垃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收集和分类了解垃圾对环境的危害,也可以感受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和辛苦,从而达到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的目的。
(四)将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指导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开展德育工作时,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构建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可以通过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加强小学生德育、培养学生团结向上、积极乐观的心理。教师要正确把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双师型”教学效果。家校共育是系统实施德育、引导学生巩固德育知识、提高家长德育能力和素质、培养人才观念的有效途径。在家校共育的基础上,了解和理解家长对家庭德育的想法和需求,可以拉近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情感距离,有效地引导家长与学校、教师协同合作,共同构建孩子的成长道路。教师应为家长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具体的德育方法,在学生回家后应积极与学生及家长进行沟通,在学校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例如,在学校进行道德教育时,可以由父母引导学生参加知识问答,这样就可以使家庭和学校在道德教育中形成联系,在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可以促进父母和学生的沟通,达到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家校之间要密切配合,要重视建立家校交流平台,使父母与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校园网络等方式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在家中、在学校的道德教育情况,并采取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展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五)利用社会实践,加强德育效果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仅靠说教是不够的,尤其是在传统的文化传承中,许多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透彻。人生哲学的发展是从实践中来的,而推动学生的发展同样需要实践。只有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亲身实践,亲身体验,才能真正地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小学道德教育中,除了学习,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时,既要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挖掘爱国主义情感,又要在实践中深入踐行爱国情操:清明节可以带领学生前往战役纪念馆敬献花圈,让学生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组织学生到养老院与老人进行沟通,帮老人做家务,由此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适应主体素质的发展。在道德教育中,无论是创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还是创造一个好的学校气氛,或做一个模范,都不是终极目标。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三观”,只有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在社会实践中,要把道德教育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经验中,教师可以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一些历史文化博物馆参观,在访问期间,让他们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荣誉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小学生的眼界开阔、知识积累、思维水平得到提升、核心素养能力得到提升,从而使道德教育的成效得到有效体现。
三、结语
总之,21世纪既是人才的竞争时代,也是文化的竞争时代。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继承者,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积极开展道德教育工作,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教师要把德育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校园、班级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更多的德育内容;要强化家庭与家庭的协作,通过多方协作,提升德育工作的质量。
(宋行军)54589D75-E9A9-4A51-BEFA-AECC6E77B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