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班主任德育中有效激励策略
2022-06-01吴秀芹李文超
吴秀芹 李文超
德育,是中小学班主任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教师和家长越来越注重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文化成绩不再是评价一个学生未来成就的唯一标准。在开展德育的活动中,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小学班主任实现德育的激励策略。惩罚和激励,自古以来是教学的两种基本手段,德育教学更是如此。如果学生的品行不端,教师通常采用惩罚的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不端行为可能引发的后果,但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惩罚的方式逐渐被教师舍弃,实现有效的激励成为了德育教学的主流。激励教学,是教师通过对学生语言或行为的赞许,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值得表扬的行为,从而获得认同感,增强自己的信念,实现内心的约束,积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激励理念的日常化
中小学,是塑造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迥异的影响。惩罚,固然会让学生吸取教训,知道何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但这种外在的强制力,违反了学生的内心意愿,他们只是因为害怕惩罚而放弃了恶的行为,并非是对善恶的自我选择,一旦学生不怕惩罚,就会采取恶的行为,因此惩罚并非德育教学的最优方式。激励则恰恰相反,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善恶的自我认知。因此班主任在德育教学活动中,应通过语言激励、行为激励、思想激励的方式,实现激励理念的日常化。
(一)语言激励
语言激励,指对值得表扬的行为,班主任通过言语称赞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和认同感,进一步加深自我行为的认知,懂得什么样的行为是善,什么样的行为是恶,进而更好地指引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行为选择。对班主任而言,一句称赞可能无关紧要,但对学生而言,可能意义非凡。中小学,是学生思想单纯,内心敏感而又脆弱的时期。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基本认知,甚至有时候感到茫然,一句言语上的赞赏,不仅是对他们行为的认可,也是对他们人生选择的指引,因此班主任要学会将语言激励日常化,对学生良好的行为,要不吝表扬。例如,在日常的班级管理活动中,班主任要走出办公室,走进教室,学会聆听学生的言语,观察学生的行为,从中发现他们成长存在的问题和闪光之处。如果学生之间出现了对他人言语上的侮辱或行为上的冲突,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并予以处理,认真地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对善良的行为给予充分肯定,对不良的行为,让学生认真反思,学会换位思考,在内心深处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
(二)行为激励
行为激励,指对学生的良好行为,班主任可以通过行动,在无形中给予积极的鼓励,可以是一个表示称赞的动作,甚至可以是一个赞赏的眼神,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值得赞赏的,进而在内心深处提升学生对善意行为的认同感。班主任想要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并非只有通过开展德育专题的班会课,传授系统性的德育知识,还可以在日常的班级管理活动中,对学生充满善意的行为给予肯定,即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赞赏眼神,学生也会感到分外的满足,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认可,这就是班主任班级管理活动中最为简单的激励措施。例如,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是班级管理的基础。班主任每个星期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好班级的值日表,但良好的卫生并非只是早上和晚上集中的大扫除,每个同学关爱环境的举动都有利于保持环境的整洁,对那些能随时关注班级卫生,将地上的垃圾捡起来,并放在垃圾桶的学生,班主任不妨对他竖起自己的大拇指,对这种保护教室整洁的行为表示赞赏。
(三)思想激励
思想激励,指对学生充满善意的思想和行为,班主任给予赞赏,对学生不善的思想和行为,班主任给予思想上的修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思想或行为的危害,了解德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中小学德育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塑造好自己的道德品质,学会与人为善,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成为一个充满道德感的优秀公民。因此,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班主任要时刻予以关注,除了必要的集体班会之外,还要和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从源头帮助学生们塑造优良品质。例如,对待德育教学,班主任可以开展周期性的班会课,在班会课上列举班级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学生做了哪些善意的行为,如帮助他人打扫卫生,充当调解员帮助他人化解矛盾,去养老机构充当志愿者等,通过这些鲜活的实例,给予学生思想上的鼓励,称赞他们的美好行为。而对学生出现的恶劣行为,班主任要在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后,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明白学生做出恶劣行为的原因,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内心深处反思自己的行为,最终班主任仍要给予鼓励,因为批评在根源上无法解决问题。
二、激励方式的多样化
激励,是德育教学中的重要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但班主任在给予激励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激励的方式,有时候要在班级中树立榜样,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有时候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有时候要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奖励,让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一)树立榜样
榜样,是社会正能量的代表。在他们的身上,学生能看到人性最美好的一面,能看到想要拥有和追求的美德,进而产生实践的渴望,这就是榜样的引领作用。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学会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秀品质,通过真人真事树立良好榜样,让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彼此之间互相学习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班主任通过树立学生榜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风尚,塑造德育教学的良好氛围。例如,在学习上能帮助其他同学,在生活上能帮助自己的父母,对这样的学生,班主任可以将其塑造为班级良好的道德标兵,让学生了解他的所作所为,看到他善意行为的闪光点,明白优秀品质对每一个人的重要性,在给予赞赏的同时,有利于促使其他学生向道德标兵看齐,懂得帮助他人是一种崇高的美德,从而更好地激励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二)物质奖励
精神疲劳,是一种正常现象。德育教学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好他们的品质基础,但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德育知识的填鸭式灌输,即便拥有超强的集中力,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疲倦感,进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抵触。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班主任要不断给予新的刺激,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不竭动力,而物质奖励就是不竭动力的源泉之一。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物质奖励虽然不时受到他人的诟病,但有时候确实能发挥奇妙的作用。例如,针对学生的日常卫生活动,班主任可以制定系统性的激励制度,根据不同的评价因素,如地板的干净程度,黑板的整洁程度,桌椅的排列情况等,班主任每一天都进行打分,根据分数的高低不同,给予不同数量的小红花,如果学生打扫卫生越干净,就给予越多的小红花。在每周学习的最后一天,班主任再根据小红花的整体情况,給予学生不同的物质奖励,对卫生情况良好的学生,奖励精美的文具,对卫生情况不好的学生,不给予物质奖励,在学生间形成差异,有利于增强彼此间的良性竞争。12FD46FE-2992-4D4D-B779-7894DFFBE230
(三)精神奖励
得到认可,对中小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激励。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和人生阅历的不足,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基本的善恶判断,渴望家长和教师能赞赏他们的行为,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感,這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班主任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对他们善意的行为,不妨送达一句问候,给予一些精神上的奖励,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在教师的眼里,是正确和值得表扬的行为。例如,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班主任依据学生助人方式的不同,设置不同的道德奖项,如爱护老人奖、帮助父母奖、关爱同学奖等,每周可以在班会上让学生自由发言,认为这些奖项应该颁发给哪位学生,分析颁发奖项的理由是什么,讲好这些学生的好人好事。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奖励,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到善意行为的基本模式,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
三、激励教学的生活化
学校和家庭,是一个学生基本的活动范围,在学校中学习,在家庭中生活。想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要家长和班主任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班级和家庭中构建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的氛围,疏通德育教学的合作渠道,形成班级和家庭的相互反馈,让学生在德育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学习和家庭的互动,班主任要实现激励的生活化,让激励成为家长和班主任的日常活动。
(一)构建氛围
孟母三迁,是为了让孟子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从中不难看出,环境对学生而言,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教师和家长想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就要构建良好的道德氛围,从中感受思想道德的魅力和价值。因此在德育教学中,学校的德育教学活动固然重要,但学生不仅在校园里生活,还在家庭里成长,如果缺乏家庭的德育活动,会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无法真正实现行为上的统一,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行为,因而班主任要主动与家长沟通,主张激励为主的德育方针,共同营造德育的友好氛围。例如,在德育教学中,班主任要和家长开展不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汇报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让他们知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家长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里的表现,了解家长对家庭德育的基本思路,让家长发现学校德育教学和家庭德育间的不同,从而了解激励是德育的最佳方式,懂得如何通过激励措施,激发学生从事善意活动的热情。
(二)合作教育
德育,不仅是班主任的教学任务,而且是家长的基本责任。如何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德育的质量,是班主任和家长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家长不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班主任不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想要真正提高德育的现实效果,就要实现两者间的通力合作,让德育可以贯穿家庭和学校始终,不让学生对道德的基本标准产生误差,实现激励措施的统一性。例如,班主任要和家长构建良好的沟通渠道,彼此之间相互汇报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行为中的善恶,及时进行沟通,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基本原因,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式,班主任在校园里应该采取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开展助人为乐的行为,家长应该在家庭里采取激励措施,让学生乐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乐于从事志愿者活动,帮助身边的人。班主任和家长只有实现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摒弃惩罚性的措施,多采取激励性的方法,才能让学生愿意自主地从事善意行为,让美好的品质烙印在骨髓中,传承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效果反馈
德育教学,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班主任和家长除了开展系统性的校园德育教学和家庭德育教学之外,还要开展具有现实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传统美德的意义,懂得道德对整个社会的重要价值。通过开展德育合作,家长和班主任对学生的行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好地了解激励措施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并通过彼此间的效果反馈,不断修正激励教学的方式,让德育教学能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例如,针对“学生应该帮助父母从事家庭劳动”这一主题活动,班主任事先可以进行相关的德育,讲述“孝”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基本含义,了解“孝”在生活中的基本表现,可以播放相关的影片,让学生明白感恩的意义,进而让学生帮助自己的父母从事基本的家庭劳动,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主题活动之后,班主任要与家长实现有效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的基本表现,是否有帮助家长从事家庭劳动,家长对学生的表现是否满意,通过了何种激励措施,班主任还要进行怎样的表彰,并且了解激励后学生的表现,了解激励措施的现实效果,根据效果的不同,及时地修正激励方法。
综上所述,德育,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内容,是帮助学生为人处世的人生智慧。想要真正实现德育教学的基本目标,班主任就要不断提高激励措施的有效性,通过激励理念的日常化、激励方式的多样化、激励教学的生活化,让激励深入到学校德育教学和家庭德育教学中,实现学校和家庭的德育合作,发挥激励措施在德育中的真正作用。
(宋行军)12FD46FE-2992-4D4D-B779-7894DFFBE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