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斑块,老年人需认真对待

2022-06-01一言

晚晴 2022年2期
关键词:颈动脉脂蛋白斑块

一言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动脉会逐渐老化、硬化,在血管壁上不断形成增厚的凸起,这就是斑块自然形成的过程。全身的动脉血管都可能"长斑",其中颈动脉斑块(又称作动脉粥样硬化)危害最大,半数以上的中风都跟它有关。

很多人体检时都会被查出"颈动脉斑块"。2021年12月,由北京市体检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多部门共同编纂的《北京市2020年度体检统计报告》发布,该报告统计了353万余人次健康体检的情况,颈动脉斑块位居男性异常体征检出率前10位。

调查显示,我国年龄40岁以上的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超过40%, 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确诊为脑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例,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接近80%,而60岁以上的人群中完全无斑块的几乎没有。

颈动脉斑块的危害

颈动脉斑块就像是动脉内的管壁上沉积了蜡块一样的脂类物质,其病理外观呈黄色粥样状,因此也被叫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为血管中的"垃圾",这样的斑块容易堵在颈总动脉分叉处等部位,从而造成大脑缺血、缺氧等急症。如果颈动脉断流的"河道"不能及时清淤,很有可能给脑组织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出现如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症状,且致死和致残概率高。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发展的过程,因此颈动脉斑块的进程也逐步递进,分成脂纹期、纤维斑块期、粥样斑块形成期、继发性病变期(包括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钙化及动脉瘤形成)4期。

导致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一般分为可调控和不可调控两种因素。后者如年龄、性别和遗传等因素,无法人为改变;前者包括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咼尿酸血症、吸烟、代谢综合征、咼甘油三酯血症、糖尿病和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等9种危险因素,与颈动脉斑块的生成关系密切。其中以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四高"危害最大,可将脑梗风险提升至少30%。

如果颈动脉斑块狭窄率小于50%,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若无症状,观察即可;若狭窄严重,阻塞在70%以上,患者脑供血不足的情况就会出现,如头晕。另外,斑块的危害还取决于其是否稳定。当斑块不稳定或破裂时,斑块就会像酥松的墙皮一样脱落下来,随血流堵塞脑部。《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显示,50%至75%的脑梗与颈部动脉狭窄有关。

2021年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的存在是卒中和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风险概率分别为142%与95%。假如血液"断供"时间超过7分钟,就会使大脑严重受损,带来失明、失语、半身不遂等可怕后果,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脑中风"。如果时间再长一些,会导致脑死亡。

5类人尤其注意颈动脉斑块

一是抽烟、喝酒的人。吸烟和大量饮酒都是催化斑块生成的危险因素之一。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使保护动脉免于发生粥样硬化的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同时使血压升高,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發生。

而大量饮酒不但可导致脑血流量减少,还可损害肝脏影响脂质代谢。

二是"三高"饮食的人。高盐、高糖、高油的"三高"饮食,不仅会引起肥胖,还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同时,可能引起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增高,导致更多油脂沉积在血管壁上,这些都会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

三是久坐运动少的人。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弹性。久坐少动者,血液循环减缓,血液黏稠度增高,心肌收缩乏力,久而久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都会伴随而来。

四是经常熬夜的人。2019年2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睡眠不足会增加炎症细胞,这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员表示,大脑激素可以控制骨髓中炎症细胞的产生,从而有助于保护血管免受损伤。而这种抗炎机制受到睡眠的调节。如果经常睡眠不足或者睡眠质量不佳的话,这种机制就会失效,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五是肥胖的人。2019年,一项发表在《柳叶刀》子刊《儿童与青少年健康》上的研究显示,肥胖青少年的动脉血管,在十多岁时就已经开始变得僵硬。该研究长期追踪3423名儿童的肥胖趋势,在受试者17岁时,研究人员评估了他们动脉血管的僵硬程度。在调整性别、血压、血脂、体重等变量后,发现体脂总量与动脉僵硬度呈正相关,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持续体脂过高的人群动脉更僵硬。而动脉僵硬度高是动脉粥样硬化一个明显的信号,会增加心梗、中风发生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3个症状可能是"危险斑块"

颈动脉斑块会引起什么临床后果?轻度狭窄一般没有任何临床症状。

如果出现这3个症状,说明你的斑块可能是危险斑块,最好在两周之内到医院进行相应治疗:

一是一过性视野黑。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或失明。二是运动功能出现障碍。单侧身体、面部或肢体运动障碍,刺痛或麻木,突发行走困难、步态不稳。三是短暂的失语。突发眩晕或意识障碍,失语,记忆障碍或吞咽困难等。

建议55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如果合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或其他高危因素,如肥胖、吸烟、饮酒等,则要缩短筛查间隔,一旦发现不稳定性斑块,建议每3至6个月复查一次。

5招让斑块缩小和减少

其实多数斑块都是可以逆转的。所谓"逆转"不是完全消失,而是通过强化降胆固醇治疗并积极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将斑块体积缩小,甚至忽略不计。

逆转斑块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

一是积极调整饮食。减少过多热量摄入和特定的饮食结构。研究显示,单一饮食干预在斑块消退方面的作用有限。

坚持低油、低盐、低糖,多吃蔬菜、海鲜、豆类、坚果、谷类、橄榄油等健康食品,少吃红肉及其制品,控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限制精制碳水,适量多摄入不饱和脂肪酸和膳食纤维。

二是主动运动。运动是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的有效干预措施,最好是每周能进行15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例如快走、慢跑等。

研究发现,每天步行7000步以上者与每天步行不到7000步者相比,斑块逆转更明显,但不建议进行强竞技类运动,如马拉松等,过量的运动反而会损伤血管。

三是戒烟戒酒。吸烟是缺血事件、亚临床动脉硬化和冠状动脉钙化的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会随戒烟时间延长而降低。

四是控制体重。肥胖者多伴有内分泌紊乱,且血液中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含量增高,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容易发生动脉硬化。

体重指数(体重+身高的平方)应控制在24以下,老年人可适当放宽,控制在26以下。

五是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二十碳五烯酸、降低脂蛋白(a )和甘油三酯的药物、降压药、抗血小板药物、口服降糖药物。

患者用药方案需结合血管狭窄程度、患者具体情况和症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综合考虑,一般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严格控制在1.8毫摩尔/升甚至1.4毫摩尔/升以下,斑块就可能逆转。

最后要注意的是,斑块逆转是一个动态过程,长期维持健康生活方式非常重要,否则还会反弹或恶化。(本文综合整理自《健康报》《生命时报》)

猜你喜欢

颈动脉脂蛋白斑块
脂蛋白(a):携带武器的坏蛋
软斑危险,硬斑安全?不一定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或只一步之遥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评价
胆固醇的来龙去脉
颈动脉狭窄要手术吗
亲吻会致死,是真的吗
护好你的颈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