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山鸡“戴眼镜”的90后开启“雉”富路
2022-05-31
漫步湖北鄂州白雉山,绿树青草间不时传来几声嘹亮的鸡鸣,一群群五彩斑斓的白雉山鸡或悠闲踱步,或低头啄食。不同于普通的养鸡场,白雉山已被一群平均年龄24岁的“新农人”建造成田园综合体。杨旭就是这个团队的主要成员之一。
杨旭本来的理想是学艺术,尽管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父母还是尽可能支持他学习美术。但考虑到高昂的学习费用,他高考后还是放弃了在专业美院就读的机会,离开家乡南下打工。2011年10月,得知父母想办生猪养殖场,杨旭决定回家和父母一起创业。2013年,生猪年出栏数达2000头。刚有起色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病导致半数以上的生猪病死,资金链、生产进度都受到严重影响。他连夜学习疫病解决方法,多次向农业专家求助,请他们到养殖场指导,疫病终于得到了控制。
2016年年底,当地政府发布关于畜禽养殖区域划分的意见,以进一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彼时,伴随各级政府部门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政策升温,杨旭渐渐发现,身边的90后、00后越来越多,回乡人才的学历、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也有了很大提升。“独行快、众行远”。在他的邀请下,一支平均年龄24岁的新农人团队诞生了。
项目初期,团队在一次次试错中,寻找产品销售出路。有段时间,公山鸡之间总是打架,严重时会发生伤亡。杨旭立马上网搜索相关案例,了解到有专门为鸡设计的眼镜。杨旭马上采购了一批给公鸡戴上,大大减少了鸡打架的概率。“给山鸡戴眼镜”的故事也成为当地广为流傳的趣闻,乡亲们口口相传,少了戏谑的成分,却多了对年轻人善用新知识的佩服。
今年正月,一场暴雪压垮了“白雉山田园客厅”的所有棚栏,1300多只鸡散落在了山林间,团队的心情“就像腊月的雪一样寒冷”。最后,他们只找回200多只鸡,损失共计30多万元。但后来,团队发现失散的鸡在山林间下了许多蛋,于是他们定期上山捡“野鸡蛋”,检测后统一销售,借助“野生自然”招牌的鸡蛋反而带来可观的销量。现在,爬山露营的客人常常能偶遇“野生”的白雉山鸡,平添了几分野趣。
靠着自己的韧劲和多方扶持,杨旭团队从一次次困境中走了出来。目前,团队流转土地454亩,饲养锦鸡4000余只,药膳黑鸡2000余只,年产出鸡蛋70万余枚。(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