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昂诺夫:太空行走第一人

2022-05-31唐中华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22年8期
关键词:宇航服宇航员飞船

唐中华

他是实现人类首次太空行走的苏联宇航员,是美苏太空竞赛期间最出色的航天人才,是冷战下与美国宇航员实现历史性握手的友谊代表,甚至还是一位画家。

2019年10月11日,阿列克谢·列昂诺夫于莫斯科逝世,享年85岁。他传奇的一生不仅为人类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也留下了诸多惊险、有趣的故事。

从颇具艺术天赋的少年,到苏联首批宇航员

1934年,列昂诺夫出生在西伯利亚地区贝加尔湖边的一个名为利斯特维扬卡的小镇。这里常年冰天雪地,人烟稀少,是著名的“流放之地”。列昂诺夫的祖父当年因为躲避战争动乱,带着全家老小搬到这里讨生活。列昂诺夫家中有九个小孩,他排行第八。他的父亲先后做过煤矿工人和农民。

虽然生活困顿,但幼年的列昂诺夫依然展现出了独特的动手能力与艺术天赋。比如,他用零部件给自己组装自行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列昂诺夫利用在当地医院逗留的几个小时,就画了一幅士兵、指挥官和战斗的速写场景图。他对绘画的喜爱获得了家人的支持。二战后列昂诺夫一家搬到了被收复的加里宁格勒,地缘的便利,让他拥有了描绘波罗的海风光的机会。

1953年,19岁的列昂诺夫高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位于拉脱维亚的里加艺术学院。但他付不起学费,于是申请了空军学院,进入位于乌克兰哈尔科夫的一所空军学院接受战斗机飞行员和跳伞的训练。这一决定与他担任飞机技术员的哥哥分不开。在哥哥的影响下,列昂诺夫在中学时期就开始学习航空发动机、飞机制造、飞行理论等专业知识,对飞机的性能十分熟悉。1957年毕业时,他已经完成了一百多次跳伞,并取得了担任苏联空军的降落伞教练的资格。他主要驾驶米格-15战斗机,在德国边界执行巡逻任务。

1960年,当苏联航天部门招募宇航员时,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与加加林等十九人一起成为苏联首批宇航员。在集训期间,列昂诺夫接受了比飞行员训练更严苛和痛苦的训练。漫长而艰苦的训练为他日后执行任务提供了基本保障。

当时苏联航天计划的总负责人是谢尔盖·科罗廖夫。作为苏联航天局副局长、主任设计师和发射总指挥,科罗廖夫为苏联航天事业创造了许多的世界第一,被誉为“载人航天之父”。他特意带这些宇航员参观位于莫斯科的宇宙飞船设计中心,并告诉他们:“水手必须能够在大海里游泳,宇航员同样要能在外太空中遨游。”

九死一生,完成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

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冷战正酣,两大巨头的军备竞赛从地球疯狂扩大到了太空。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升空,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太空并安全返回的宇航员。

“东方号”发射后不久,科罗廖夫就开始酝酿更为先进的“联盟号”计划。然而苏联的技术条件尚无法达标,新飞船还在研制中,但是当时的情况是,美国很有可能抢先发射可以搭乘多位宇航员的“阿波罗”和“双子星”宇宙飞船,这让苏共高层很是心急,他们命令科罗廖夫在1964年发射搭载三名宇航员的飞船,保持在这场竞争中的领先。

科罗廖夫很是为难,在很短时间内研制出新飞船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行的办法是改进原有的“东方号”飞船。研究人员将所有非必要的仪器拆下,食品供给降到最低限度,生命保障系统也降到最低限度,最终在原来供宇航员纵向伸展的空间里塞下了三个人。但因空间不足,三个人甚至不能穿着宇航服。

1964年10月,苏联抢在美国前面实现三名宇航员乘坐“上升1号”飞船上天。连胜两局之后,苏联人趾高气扬,而落后的美国人则倍觉颜面无光。下一步,谁将实现人類在太空的第一次行走,成为两国又一个太空竞争的焦点。

在太空,宇航员出舱,绝非打开门往外迈步这么简单。飞船必须额外设计一个过渡舱(又名“气闸舱”),在宇航员准备出舱时,气闸舱放气至真空,宇航员方可打开外部舱门进入太空。宇航员返回后,气闸舱充气至返回舱压强,宇航员再打开返回舱舱门,进入飞船内部。整个流程结束后抛掉气闸舱。一切设计很美好,这种出舱方式也延续到了现在。

经过层层选拔,列昂诺夫被科罗廖夫钦定为执行太空行走任务的宇航员,与他搭档的是宇航员别利亚耶夫。他们原计划于1967年飞向太空。为确保安全,科罗廖夫还在推进更为先进的“联盟号”飞船及运载火箭的研究工作。然而苏联方面得到情报,美国准备在1965年发射“双子星4号”宇宙飞船实现太空行走。为了在太空竞赛中继续领先,苏联高层决定不再等待新飞船的研制,而是使用“上升2号”飞船,提前两年发射。

由于发射计划提前,许多预设方案被迫改动。最令人震惊的是,出于对飞船空间、成本及发射时间等多方面的考虑,“上升2号”没有安装逃逸塔。这意味着,如果发射过程中出现任何差池,宇航员将彻底失去逃生机会。科罗廖夫心里清楚,这既不科学也是对宇航员生命的极度不负责任。同时这也意味着,列昂诺夫的这次太空行走,要么成功,要么成仁。

1965年3月18日,“上升2号”飞船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接下来列昂诺夫就要进行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舱外活动。苏联上下对此高度关注,并进行了全程电视直播。

飞船发射升空九十分钟后,列昂诺夫穿上舱外宇航服,独自进入气闸舱,身后的别利亚耶夫关上了返回舱舱门。他在气闸舱里吸了大量纯氧,这样做是为了减少血液中的氮含量,以预防减压病和弯曲性疾病的发生。一切准备妥当后,列昂诺夫打开了通往外太空的舱门。在他的身上,拴着一根五米长的绳子,一头连着宇航服,一头连着飞船,这是他的安全保障绳。

飞船外有两个摄像机,列昂诺夫手持一个摄像机。飞船和地面的监测站建立联系,实时传输画面,人类第一次出舱的影像很快传到了列昂诺夫的祖国。

著名播音员列维坦向全世界播报,苏联宇航员已经成功地进入了太空。全世界都可以看到列昂诺夫在飞船外对着镜头挥手的画面。

这是人类第一次离开飞船,在宇宙中鸟瞰地球,太空的浩渺让列昂诺夫惊叹。他在重返地球后,向大众描绘当时的心情:“我对自己说,是的,地球绝对是圆形的,我相信。直到从太空看到地球,我才知道圆形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样一句来自太空的感慨,包含了人类向未知叩问、向极限挑战的感慨。

列昂诺夫先后五次执行出舱任务,最远到达距飞船五米的地方。第五次时,他接到了返回舱内的命令,这时距离他出舱仅六分钟。此时的他并不知道,自己将要经历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

因为宇航服的设计缺陷,当列昂诺夫准备返回时,他的宇航服已经膨胀,变得坚硬异常,这导致他做任何动作都非常困难。列昂诺夫在1994年对《纽约时报》说:“执行任务的尾声,我意识到我的脚已经从鞋子里拔出来了,我的手已经从手套上脱开了。我的整个宇航服都伸展得如此之大,以至于我的手脚似乎都萎缩了。”

气闸舱舱门只有一百二十厘米宽,而膨胀后的宇航服达到了一百九十厘米宽。列昂诺夫几次尝试返回,都无济于事。生命之门成了鬼门关。他失声道:“我回不去了!”地面指挥中心听到了列昂诺夫的呼喊,但他们也无能为力。电视直播马上被中断了……

列昂诺夫并未放弃,他知道宇航服腰部设有四个按钮,可以用来释放宇航服内的空气。他随即逐个按下按钮,给宇航服减压。在没有向地面报告的情况下,他将宇航服原定的0.4倍大气压减小到0.27倍大气压。然而他依旧进不去舱室。

这时候减压病出现了。宇航员体外气压骤减,体内溶解于组织液和肌体的气体来不及排出,会变成气泡,极易阻断血液的流淌,严重时可能会造成瘫痪和死亡。列昂诺夫的呼吸开始急促,心率急剧升高,最高时达到每分钟一百九十次,接近危险的临界线。紧急情况下,他再次降低宇航服压强,随后把摄像机放入气闸舱,违反规定地头部冲内,用手强行把自己拉进去。终于,他的努力奏效了。这时距离下达返回指令已过去七分钟。

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由于头部冲内,他无法关闭舱门。列昂诺夫不得不再次给宇航服减压,终于掉过头来关上了舱门。就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列昂诺夫的体温上升近两摄氏度,体重减轻近六公斤,瞬间流出的汗水,在宇航服中“乱窜”。

就在列昂诺夫庆幸自己终于逃离鬼门关的时候,两位宇航员发现座舱内的氧气量异常升高。这种情况非常危险,一旦产生火花,飞船会在几秒之内爆炸。好在后来在自动控制系统的调节下,飞船恢复了正常。这还不算完,之后,自动驾驶系统又出现故障。按照原计划,飞船在绕行第十七圈时,会自动启动下降程序。但是系统失效,飞船并没有执行操作令。两位宇航员只能手动接管飞船并按照命令在第十八圈或者第二十二圈返回地球。这是经过精确计算的,因为他们不想降落在美国或者中国,这样会让任务彻底失败。由于飞船本来是为一个人准备的,现在两名宇航员呈九十度旋转待在舱室内,这导致手动控制飞船需要宇航员离开座位。列昂诺夫抱着别利亚耶夫艰难地完成了稳定控制并打开了减速发动机,飞船终于进入下降轨道。这一过程比原计划多花费了二十二秒,因而造成了着陆地点的偏移。

幸得上天眷顾,“上升2号”终于返回地球,落到了大雪覆盖的森林深处,偏离预定降落地点三千二百公里。两位宇航员艰难地爬出飞船,按照之前野外生存训练中的程序,架好天线,发出呼救信号。在飞船降落四小时后,救援飞机发现了他们挂在树上的橙色降落伞。第三天,两人被救援队找到,并被平安救出。

就这样,列昂诺夫历经最艰难的太空漫步、最惊险的太空返回和最漫长的地面救援,终于圆满完成任务。飞船上的两台摄像机记录了他进行太空行走的全过程,如今在网络上还能找到当年的资料,甚至部分影像还是彩色的。基于当时的国际局势,重返地球后的列昂诺夫,对自己经历的一切不方便透露太多,大众完全了解他遇到的危险是在几十年之后。

1965年3月23日,列昂诺夫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当他乘坐车牌号为0011的轿车从莫斯科街道穿过时,人们不约而同地行礼,向这位苏联历史上第十一位进入太空、第一位完成太空行走的宇航员致敬。

真正的先驱,一个坚强而英勇的人

当年从军的决定,并未中断列昂诺夫对艺术的热忱,他一边飞行,一边在夜校里继续学习绘画。1965年第一次执行任务时,他把画笔带上了天,其间还抽空创作了作品。他把每根笔上都绑上线,用橡皮筋固定在手腕上,勾勒出在太空中画的第一幅画《轨道日出》。而绘画这项业余爱好也一直伴随着他直到晚年。

1992年退休后,列昂諾夫曾到莫斯科的一家投资公司工作,随后在世界范围内展出自己的画作,题材大多是浩瀚的太空和自己执行任务的故事,展览地点包括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航空博物馆。除了太空主题外,他也格外喜欢创作有关海洋、有关人类孤身远航的作品。大概对他而言,渺小的人类对星辰与对大海的探索,有不少共通之处。他还出版了《地球画与太空画》画集,与科幻画家索科洛夫设计了一系列宇宙题材的邮票。

同时,列昂诺夫一直关注中国的航天事业,多次受邀访问中国。他对媒体表示:“现在许多国家都在进行太空探索,但只有三个国家有自己的宇宙飞船、自己的系统和自己的宇航员,其中就包括中国。”以他名字命名的“列昂诺夫奖”专门用来表彰贡献突出的宇航员,获奖者中就有中国第一位飞天的航天员杨利伟。

(夏之炎摘自《名人传记》2022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宇航服宇航员飞船
二手飞船
画宇航员
乘上勇气的飞船
送你一套宇航服
宇航员是怎样炼成的
飞船可重复使用的那些门道
贪玩儿的宇航员(下)
宇航服为什么是白色的
宇航服为什么是白色的?
我是宇航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