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育系统内部看中小学“减负难”问题
——基于教育教学人员的深度访谈

2022-05-31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考试学校

徐 敏 娟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2)

一、问题的提出

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减负政策,减负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这一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减负政策并未实现其预期目标。[1]减负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党和国家基于民族未来发展考虑而日益关注的新焦点。

要减轻学生负担,涉及方方面面、千头万绪,需要各个方面统一对教育的认识,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解放学生。但,这似乎很难。面对这样一个看似无解的问题,我们该如何通过对教育系统内部的整体改进来进行改善呢?本研究通过调研走访,与浙江省内学科教研员、校长、教师访谈,致力于深度解析教育系统内部因素是如何影响“减负”政策执行效果的,并试图分析如何通过教育系统内部因素的改善来为学生减负做出努力。

二、研究设计

本次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较之于定量研究的大样本研究,质性研究并不追求样本的大容量,在乎的是样本的配合和坦言。[2]因此,我们在选取访谈对象时,主要寻找那些对教育减负难问题有深刻认识和体会,并愿意畅谈的受访者。访谈取样尽可能地覆盖不同学科和不同的学校类型(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访谈形式为当面访谈。在质性研究的范式下,研究主要以深度访谈来收集资料。深度访谈作为“一种为特殊目的而进行的研究者与被访问者之谈话,主要着重于受访者个人的感受、生活和经验的陈述,通过彼此的对话,研究者得以获得、了解及解释受访者个人对社会事实的认知。”[3]此次访谈对象,包含8位校长、18位教师和12位省、县市层面的学科教研员及3位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工作人员,涉及小学、初中两个学段,包含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主要学科。访谈人数不算多,经过向访谈教师的多次验证,没有发现新的资料,研究者认为收集到的资料基本达到饱和状态。

我们对所有的访谈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现场笔录,对搜集到的访谈资料进行了三个级别的编码。(1)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在一级编码中,研究者要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定见”,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登录。这是一个将资料打散,赋予概念,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的操作化过程。(2)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又称轴心式登录。二级编码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以表现资料中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机关联。(3)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又称选择式登录。三级编码指的是在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分析以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将分析集中到那些与该核心类属有关的码号上面。[4]所有编码信息均采用手工编码,具体编码方式参见表1。

表1 教育系统内部因素影响“减负”的三级编码示范

三级编码完成后,我们对原始材料进行进一步分析,建立了两个理论设想:教育系统内部一些因素确实影响“减负”的实现;教育系统内部因素通过调整改变可以对“减负”的实施起到正向作用。

三、教育系统内部影响“减负”实施的因素分析

教育系统(Education System)亦称“教育体系”,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功能的教育组织形式整体。作为一种有控制的信息传递过程,包含人员、财物、信息、机构四个要素,具体可分为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媒体、教育设施、教育环境、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要素,这些要素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有机整体。[5]通过三级编码,我们得出影响减负实施的教育系统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功利取向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不良失衡的教育生态环境、缺乏基准的课程教学内容、不够理想的教师专业素养等。

1.功利取向的教育理念和目标

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功利取向是此次访谈关联式登录的主要类属,这一主要类属下的相关分类属主要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唯分数的教育质量管理理念”“学校把考试成绩看作生命线”,“教师只管考什么教什么”。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再到教师,教育理念和目标呈现出短期的功利主义特征,教育指导思想出现明显偏差,“考试第一”“分数至上”凌驾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之上,分数成为学校教育目标中最突出的目标。

事实上,教育的理性观至少存在着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两种。就教育的价值理性而言,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教育活动把人类已有的文明积淀建构到学生身上,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公民,从而推动社会进步。[6]减负政策的出台是政府站在价值理性的基础上,希望教育回归价值理性,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然而,“减负难”却恰恰体现了价值理性在学校教育实际运行中的举步维艰。部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更多秉持的是工具理性,更加关注教育的短期利益,把办学成效简单地归为考试成绩,考试成绩成为很多学校教育的唯一终极目标。

学校对学生的学业负担之重心知肚明,但他们在实际教学中不会有丝毫懈怠。正如访谈中一位初中校长所言“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为什么初中课改难改,因为有风险,很多校长怕影响考试成绩”。工具理性告诉他们,如果真的执行了减负政策,他们一定会在考试与升学上输得很惨。学校被动裹挟在冷酷的生存或被淘汰的市场法则之中,无力坚守教育的价值理性,只能视教育为实现学校及学生与家庭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下去的唯一手段。[6]

2.不良失衡的教育生态环境

广义上,教育生态环境是指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系统,主要包括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等。[7]我们主要探讨教育系统内部生态环境,剖析教育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系统内部动态平衡对“减负”造成的影响。

访谈中,教育生态环境是一个高频度出现的词汇,通过访谈追问,我们对“教育生态环境”做了深入的了解,理清了校长教师们眼中的教育生态环境不良具体指哪些。“教育生态环境”成为我们此次访谈分析关联式登录的一个主要类属,这一主要类属下的相关分类属包括“承担了很多非教育教学任务”“公民办发展不协调问题”“优质教育资源有限且配置不均”。

一方面,教育系统内部缺乏对外的一种有效疏通、过滤机制。义务教育阶段“进校园”活动名目繁多、频度高,学校还要迎接上级安排的各项督导评估、达标验收、检查评比等事务,各项活动都需要学校花时间和精力布置对付,已经干扰到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开展。然而学校并没有说“不”的权利,缺乏有效的屏蔽和免疫系统。访谈中有校长提及“学校和教师承担了很多社会功能、非教育教学任务,教师还有时间静下心来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吗?教师就会简单地让学生做一些题目,学生负担加重。”有教研员谈到“学校管理的‘婆婆’太多:卫生、食药、环保、消防、公安、共青团、文明办等,都要进校园开展活动,比如学生征文、演讲比赛、做小报、讲故事等。这些都要学生来做,找材料还要家长配合帮忙,学生作业挺多的。”

另一方面,公民办发展不协调,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加剧学生间的学业竞争。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初中段,部分地区出现“公弱民强”态势。在一些城市,最好的初中学校几乎是民办学校的天下,公办初中与民办学校的差距越拉越大。特别是一些地方在义务教育阶段,借道“国有民办”体制,设立了集中优秀师资与生源的学校。这些优质的民办学校逐渐做大做强,垄断了中考“第一方阵”,成为学生和家长趋之若鹜的理想学校。相关调查显示,在杭州,有的重点高中经考试进入学校的生源中,来自民办学校的学生占比超过90%。不仅初中升高中如此,在有些城市,小学升初中也出现了类似现象,即升入热门初中的学生也越来越集中于少数民办热门小学。[8]且民办学校在校生在义务教育段占比过高,给了学生和家长更多的希望,他们挤破脑袋想要进入某些热门学校。据调查,2018年,杭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学生占比13.68%,其中小学生占12.69%,初中生占16.16%。[8]当前,各地对民办学校招生普遍提出了免试和摇号的要求,但仍有一些民办学校采取考试和变相考试的方式选拔学生,通过争抢生源来获取高升学率回报。

3.缺乏基准的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就是解决“教学什么”的问题。从具体课程教学来说,“教学什么”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什么”实际上可以分为“应该教学什么”“用什么来教学”(教材)和“实际教学了什么”。[9]从访谈情况看,目前学生学习负担重与学习内容容量大、难度深不无关系。“超纲教学”“拔高考试标准”是这一类属下的主要分类属。

虽然各门学科都有课程标准,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缺乏对课程标准的准确把握,从整体上看,课程教学内容难度比教材难度要高,所谓的“课程标准”缺乏基准,成为“浮动”的“标准”,学科考试内容的难度更是年年呈现“水涨船高”的趋势。有初中教师提到“理科的考试难度与教材脱节,中考难度远远超出教材。中考考熟练度,要操练。”“教材难度降低,考试难度不降低,要选拔,教材难度不够,教师要加大难度,如果只按照教材教,学生无法考出好成绩。”

超纲教学、大量的重复练习成了学校教学的普遍现象,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而背后的原因恰恰是教育系统内部不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随意拔高要求,使得学生学习进度和难度远超课程标准,人为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少学校为了学生能在统考或教育质量抽测中取得好成绩,往往会不自觉地在校内拔高考试标准和增加考试次数,在学校中,除期中和期末考试外,常见的教学检测还有周周清、月月考、单元检测等。正如一位学科教研员访谈中所说的“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学校的考试难度会比统考统测难。”为了应付这些考试,学生必须不断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操练。而且考试难度系数提升,很多内容超过课程标准要求,导致学生必须学得更多更深。

拔高考试标准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超纲教学,学生越学越难、作业越做越多也就不足为奇了。有校长提出“我们要回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这个原点来研究,先研究清楚,制定统一的标准,这些标准要落地,不能随便加码,超课时、超标准。”

4.不够理想的教师专业素养

学生的学习负担与教师的素质、理念及教学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教师是学生“减负”的核心力量。然而,教师现有的专业素养不够理想,已经成为制约“减负”工作推进的瓶颈性因素,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育缺乏正确的理念,对教育教学工作普遍“底气”不足。不够理想的教师专业素养这一类属下的分类属集中在三条,一是观念上“普遍认为多做多练总是好的”、二是能力上“还无法准确理解和把握新的考试改革命题方向”、三是作业布置上“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

学生负担重的最直接表现是占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完成教师显性的或隐性的课外作业,而这些课外作业大多是“课堂尚未完成”或“完成不好”以及教师“不太放心”的内容。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秉持着“为应试而教”的想法,选择“劳动密集型”的题海战术以求保险,沿用主要依靠增加教学时间投入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低效方法。“多做多练总是好的”“熟能生巧”,这是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秘诀”,于是作业布置越来越多。很多教师布置作业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为了应付考试,这部分教师会特别强调强化训练与机械记忆,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学习负担。“教不会练会,练不会考会”,这句话形象描述了教师质量与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教师往往很难适应当前的教育考试改革,他们仍然抱守以前的经验教书,造成“教的不考,考的没教”。随着教育教学的逐步深入,特别是PISA测试理念的推广,建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已经成为我国考试制度改革的方向。以浙江为例,该省试卷命题已从知识立意走向能力和素养立意,特别注重对学生学科能力的考察,积极探索“基于标准,能力立意”,即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学科考试内容,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考试题型较活,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条理性、批判性和独特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关注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他们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然而,传统的考试命题形式重在考查对知识点的记忆,忽略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测查,相当一部分教师已经形成一套根深蒂固的应试教学法,他们继续使用“题海战术”,减负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就成了“一纸空文”。

四、教育系统内部“减负”的实施途径

虽然减负难问题牵扯到很多方面,仅靠教育系统内部变革其作用是相对有限的,但通过调整改善系统内部因素,我们仍可以对“减负”的实施起到积极的正向推动作用。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归教育初心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中小学生“减负”不是学习上简单的“量”上的加或减,而是教育“质”上的根本改变和升华,所有这些深刻的变革都是源于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减负”需要标本兼治,“标”是指对“减负”的严格规定,“本”是要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坚守正确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纠正片面的教育政绩观,杜绝给学校下中高考升学指标的做法。学校要转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功利主义目标观,树立教育为提高民族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质量观,树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应转变“为应试而教”的观念,坚持以生为本,认真研究教学、研究学生。

2.优化教育生态环境,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规范中小学进校园活动,营造清静净心的校园环境。一直以来,教育系统内部缺乏合理的对外说“不”的权利,各种进校园活动导致教育系统自身不堪重负,疲于应付。这一状态已经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如浙江省教育厅颁布了《关于规范中小学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意见》。我们应科学筛选分解各类进校园活动,严格控制进校园活动的总量和时长,提升进校园活动的质量,回归进校园活动的本质,减少学校非教学负担,将更多的时间用在研究教育教学上。

促进公民办协调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招生行为,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实行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民办学校不得采取考试和变相考试的方式选拔学生,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努力提高义务教育段公办学校办学质量,通过校长、骨干教师流动等政策促进公办学校间师资优化配置,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均衡度。逐年加大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分配至初中的比例,将分配名额比例提升至70%~80%。让更多的学校从竞争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让更多的学生从升学压力中解放出来,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3.研究课程标准,杜绝拔高考试标准

回归教育初心,认真研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研究教育内容。学校教育教学及教育教研部门都必须回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这个原点,进行认真研究和解读,研究清楚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制定统一的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教学及出卷出题,坚决杜绝随意加深教学内容、超课时、超标准的现象。教育教研部门应尽快制定并坚决执行学科基本标准,不能无限拔高标准,加重学生负担,科学解读课程标准,让学科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改革中高考考试内容。稳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目前,省、市、县(区)教研考试的方向和思路不一致,导致学校忙于多头应付,增加教师教学负担及学生学习负担,且部分县市存在拔高命题选拔尖子生的情况。因此,建议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得制定考试大纲,不断提高命题水平。在中、高考的考试内容上切实减少死记硬背、机械性训练的内容,严格规范命题,控制命题难度,创新试题形式,克服命题结构固化和学生机械刷题的倾向,引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师把握教学难度。

4.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命题及作业布置能力

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加强对课程标准及考试评价改革方向的解读,确保每位学科教师对自身所教学科的目标与方向都了然于心。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大数据的能力,增强教学的精准性。注重培育、遴选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案例,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参考,切实转变育人模式,帮助教师和学生从“苦教”“苦学”中解放出来。

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教师应当精心设计作业,讲究作业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认真考虑、适度选择,对各种教辅材料不能简单实行“拿来主义”,要认真研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布置作业的方法,使每个孩子都能有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作业。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引入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布置“个性化作业”。

鼓励学校与教师研究命题,准确理解当前教育考试改革的核心理念及评测的重点,帮助教师平稳顺利地度过教育考试改革过渡期。推行“还考于校”“还考于班”,帮助学校教师掌握命题要领,从而提高自身指导应试的能力。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考试学校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学校推介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