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写生态文明亮丽画卷

2022-05-31

人民与权力 2022年5期
关键词:长江生态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需要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何进一步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人大代表们心有挂念,提出这些建议。

释放绿水青山生产力

进入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要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然而,目前我国还有不少地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真正内涵还缺乏正确认识,有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发展,有的则以保护环境为由,致使经济得不到新发展,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状态。为此,建议:

生态资源利用要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各地要根据自身特点,挖掘生态资源,让绿水青山释放最大生产力。国家可以设立奖励专用基金,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对利用生态资源创造财富、强村富民成绩显著的单位给予必要的奖励和扶持,积极探索利用青山绿水发展特色产业的新路,并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生态资源利用要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生态美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农村地区可充分利用充足的土地资源,积极发展“小而特、小而品、小而优”的高质量新业态产业并形成地方特色。同时根据当地土壤条件,大力发展高效观光农业,帮助农民提高土地收益。

生态资源利用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彰显当地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要做好古文化遗址保护工作,加大对传统村落规划建设的扶持力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建设好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载体,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美德,用生态资源和文化的魅力吸引人才、资金,创造新的财富。

生态资源利用要与生态文明相结合。要加强对生态资源利用的宣传,加大依法打击力度,坚决杜绝破坏生态资源的行为。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大力弘扬农耕文化、绿色文化、禅茶文化,及时总结各地开展生态文明创建的典型经验,使生态文明成为乡村振兴和强村富民的重要基石。

生态资源利用要与人民生活相结合。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出台绿水青山保护的政策措施,做到资源共存、财富共有,用最少的土地资源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要积极开展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的创建活动,让生态资源成为美丽、富裕、健康、长寿的新业态,使全体人民在丰富的生态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全国人大代表、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

高质量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对于丰富完善国家文化公园体系,做大做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标识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目前建设过程中,还面临长江流域各城市间同质化竞争等问题,文化遗产保护有待加强、活化利用存在难点。对此,建议:

依法依规保护优先。要严格按照长江保护法、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要求,依法规划和建设,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在统筹规划中突出地方特色,做到统一性与特色性的融合,建立国家与省市分工明确、协同发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规划与保护相结合,上游以保护生态屏障功能为主,划定禁止开发和限制性开发地区,筑牢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中游重点开发地区应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以河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坚持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下游优化开发地区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构建绿色生态体系、绿色生产体系、绿色生活体系。

多元统一协同发展。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应坚持协同、融合战略,增强区域人民的文化认同,从而推动一体化机制朝着更深层次发展迈进,促使长江流域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同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文化与生态大保护,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成立跨地区、跨部门的综合管理委员会,建立全方位绿色协调发展合作机制,探索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确保共商共赢。

软硬结合文化为重。弘扬长江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在服务当前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强大作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必然要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这些项目既要有工程性建设等硬项目,更应有长江文化研究和长江非遗文化传承等软工程,特别是后者更应得到高度重视。要实施长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发掘、文化传播三大工程,拓展长江文化的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功能,全力打造长江文化的“新时代坐标”。

(全国人大代表、苏北人民医院医疗集团理事长王静成)

加强长江岸线保护持续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

近年来,江苏探索治理长江突出环境问题,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促进沿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使得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岸线利用缺乏整体统筹协调;岸线保护和集约化利用水平不高;岸线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建议:

一是划定自然岸线保护段,加大“十年禁渔”力度。严格实行分区保护,加强对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等生态敏感区保护,严禁建设不符合功能区管理要求的岸线利用项目。恢复洪泛平原湿地、草本沼泽湿地等湿地类型,保护自然湿地,修复开敞水面、滩地、浅水区等系列湿地微生境,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优化湿地生态系统分布格局。

二是打通沿江生态廊道,最大限度发挥生态效益。实施长江岸线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对沿江生态保护、沿江岸线保护与利用、沿江地区功能布局与产业转型、沿江空间特色塑造等进行系统谋划。推进沿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绿色景观提升工程,开展沿江绿化造林、沿江湿地修复和江滩洲地生态修复,加快推进沿江绿道贯通,最大限度发挥其使用功能和生态效益。保护天然洲岛自然岸线,减少对长江洲岛不必要的开发,充分发挥洲岛的生态功能,打造“长江绿洲”。

三是深入推进岸线清理整顿,严格项目审查审批。严控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无关的开发活动,严格实施列入长江干流岸线利用清理整治清单项目,采取拆除、取缔、搬迁、整治等手段,逐步恢复岸线生态功能。要进一步做好涉及长江岸线使用建设项目的审查和许可工作,执行最严格的准入标准,实施最严格的管理制度,提升自然岸线保有率,提高城市、居住休闲和旅游景观等生活性岸线比例,维护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稳定。

(省人大代表、南京晓庄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李朝晖)

更好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

江苏水网稠密,工业企业密集,交通路网发达,一旦发生水污染事件,环境风险高,影响范围广,社会危害大,处置难度高。然而,水环境风险体系及支撑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亟待完善的地方。为此,建议:

科学建立流域环境风险分级防控体系。建立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源监测监控网络,增加重点园区特征污染物监测并结合应急管理部门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监管工作基础信息,开展移动源在线监控网络建设。省级层面通过流域环境风险评估进行分级排序,科学识别高风险区域和高风险物质,形成环境风险源分级分类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环境风险分级防控基础设施。根据流域环境风险评估分级排序结果,采用GIS技术将重要水域敏感目标和重点风险源位置叠加,科学指导重要敏感目标应急防范工程和重点园区三级防控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重要敏感目标的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抓住重点环节,在全省流域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差异性开展预警能力建设。在化工园等重点园区下游、重要港口码头、主要内河航道、重要交通干线周边科学选址,加密建设自动站,增设总有机碳、生物毒性和重金属等特质因子指标。一旦发现污染指征,立即采用人工监测补充校核自动监测数据。还要建立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网络体系,明确各级监测机构应急监测职能和应急监测响应范围,流域中心实验室发展高通量分析、基于生物传感器监测等核心技术。生态环境部门和水利部门间应系统梳理监测监控职能,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推动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部门联动。

加强科技支撑。优化监测监控技术,加强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基因测序等技术的应用集成研究与工程示范。制订现场快速监测、应急监测技术规范。加强环境应急处置技术研发,建立流域水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与防控成套技术规范。加强复杂河网污染物输移扩散规律、水质模型及预警预报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常规水处理技术向应急处置技术转化;筛选优先关注的特征污染物清单,制定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状态特征污染物环境质量标准推荐值;建立本地化的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技术库;研发现代化处置设施装备。

(省人大代表、江苏睿讯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龙萍)

猜你喜欢

长江生态建设
“水中大熊猫”群在长江出现啦
“生态养生”娱晚年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