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商业革命与城市时尚
2022-05-31杨孝鸿
杨孝鸿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曾说:“13世纪的中国在近代化方面进展显著,比如其独特的货币经济、纸币、流通证券,其高度发达的茶盐企业……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
世界经济史上的超然地位
宋代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在经济及制度上是古代向近代中国转折的历史时期。宋代国土日蹙,政治积弱,然而经济迅速成长,市场空前繁荣,拥有较高的生产力,成熟的官僚体系、货币制度和交易系统,贸易极为发达,文化乃至科技之昌盛尤为引人注目,识字率在当时也位列全球第一(15%~20%),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将之称为世界上第一个“早熟的国家”。在20世纪末,中外经济史学家高度评价宋代,在当代世界经济研究中享有盛誉的经济学家安古斯·麦迪森,以迄今为止欧美学界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用经济学的方法对中国历史上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估算。根据其计算的结果,无论是作纵向的还是横向的比较,宋代在世界经济史上都具有一个非同寻常的地位。
悄然兴起的商业革命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中外许多学者从各自的研究中和从不同的方面,都得出了“中国经济在宋代出现飞跃,达到了顶峰,而后发展减缓,最后限于停滞”的结论。这个结论已成为现今学坛上关于中国历史发展模式的主流观点,而此观点的主要基石之一,就是宋代中国经济出现了巨大进步,即“宋代经济革命”。
早在1957年,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就对宋代的物质文明有了自己的看法:“中国文明最初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到了文艺复兴,欧洲就走在中国前面了。但起初二者之间的差距还很小,直到18世纪还是处于一种雁行状态。但是工业革命一发生,欧洲便把中国远远抛在后面了。”郝延平在其《中国三大商业革命与海洋》中即认为宋代处于世界史上第一个商业跨洋大发展的时期,与东北亚、南洋、中东皆有贸易,是东方商业的扩张时期,并直接刺激了欧洲近代商业革命的兴起,迈向“全球市场”。可见此时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方面都经历着大变革,学者将宋代视为中国正式从中古转向近代的开端。近代化的定义一般包括商业化、都市化、经济自由化等因素。
宋代城市的商业已形成了庞大的网络,这一网络是由点到面的结合形成的,点是深入都市的坊巷和遍布全城的各种商肆,面即是铺店林立、位于全城的中心地区的商业区。北宋东京開封府的规模虽不及唐代的长安,但仍然是11~12世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自秦汉以来形成的“坊市制”,经过唐末五代的发展,已日渐崩溃,屡遭破坏,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更多的贸易自由,那种不受时间和区域限制的商业活动在宋代出现了。在地域上不仅在城里可以设立商铺,就连城郊和乡镇也有了草市。时间上,商铺的营业时间完全由店主决定,正常情况下是天明开张,日落闭铺。街巷的市民有时家里也不再置办蔬菜,中、晚饭往往到“市店旋买饮食”。至于酒肆瓦市等则“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
由于开封地处汴河、蔡河、五丈河和金水河的交汇处,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一带的物质可以很方便地运抵京都,从而使开封处于“天下之枢”“万国咸通”的有利地位。开封既是商贾会聚之所,又是人文荟萃之地。茶坊酒肆内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按管调弦,杯觥交错,一番歌舞升平,其菜肴可谓是“八方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宋代的时尚文化
逛夜市是宋代的一种消费时尚,历史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曾下令开封府“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甚至在风雪交加的大冬天,夜市也照常开张。“寻常四梢远静去处,夜市亦有燋酸豏、猪胰、胡饼、和菜饼、獾儿、野狐肉、果木翘羹、灌肠、香糖果子之类。”北宋东京的夜市相比其他地区更为热闹,如马行街,长达数十里的街巷,两边遍布铺席商店,其中还夹杂着官员宅舍,形成了坊巷市肆有机结合的新格局;尤其是这里的夜市,比东京著名的“州桥夜市”景象更加美观,达到“车马阗拥,不可驻足”的程度,灯火通明,热闹繁华甚至连北宋大文豪苏轼都流连忘返,“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
北宋的夜市没有等级和身份的差别,无论你出于什么缘故,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只要你需要,手中又有钱,都可以在夜市里找到适合自己情趣和嗜好的消遣方式,这也是北宋城镇夜市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南宋时的都城临安,同样也是四方商旅云集,天下诸货交汇,商业发达,买卖生意昼夜不绝。来自海外的各色奇珍异宝、日用品和香料等物,都可以在这儿买到。
酒楼作为城市时尚的地标建筑,自然是城市商业的先驱。日本中国经济史权威学者加藤繁博士在其论文《宋代都市的发展》中这样形容:宋代城市中的酒楼“都是朝着大街,建筑着堂堂的重叠的高楼”,“这些情形都是在宋代才开始出现的”。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东京拥有大酒楼72个,其中白矾楼最为显赫,这些酒楼不仅仅是内部装饰雍荣华贵,而且也逐渐趋向园林庭院化,使人一迈进酒楼就恍惚到了私家园林,酒楼园林风格化是宋代城市发展的另一特征。就连位居高位的达官贵人和皇亲国戚也喜欢到市井中的酒楼饮酒,如大臣鲁肃公就经常穿着便装,不带侍从,偷偷到南仁和酒楼饮酒。皇帝获悉此事,大加斥责:“为什么要私自入酒楼?”他却振振有词:“酒肆百物具备,宾至如归。”
在“设法卖酒”的掩盖下,由官方经营的酒楼里一般均拥有一批侑酒的官妓,往往引得那些“风流才子欲买一笑,则径往库内点花牌”。由官妓侑酒确实为商家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许多民营酒肆看到这种情景也纷纷效仿起来。
在宋代,这种酒店一般是在门首的红栀子灯上加盖箬笠以作标记的。如此美观美色,势必吸引文人墨客的极大关注,虽是个“花竹扶疏”的去处,但有时竟成为了创作诗歌的源泉,“夜泊浔阳宿酒楼,琵琶亭畔荻花秋”,自然是“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美人劝我急行乐,自古朱颜不再来,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
“夜行山步鼓冬冬,小市优场炬火红。”陆游的诗让我们可以感受到宋代城市里文化夜市的多彩风姿。文化夜市的出现,又赋予了宋代城市夜生活的新内容,也给宋代城市的文化,即市民阶层的娱乐性文化,吹来了一股强劲的新风。东京城的文艺活动也有专门的场所,当时东京城内最突出的娱乐场所是瓦子勾栏。瓦子勾栏的伎艺有说书、小唱、杂剧傀儡、讲史、小说、散乐、舞蹈、影戏、杂技等。
宋代居民生活有几个重要的节日,也是法定的节日,如元旦、上元节、中和节、天庆节等,这也是城市生活中重要的一项活动。
上元节,正月十五日,又称元夕节或元宵节。京城张灯结彩5天,各地3天,城门弛禁,通宵开放。宋太祖时,因为“朝廷无事,区宇咸宁”,加之“年谷屡丰”,决定上元节再增十七日、十八日两夜举行庆祝活动。
节日期间,京城的市民群集御街,两廊下歌舞、百戏、奇术异能鳞次栉比,乐声悠扬。有击丸踢球者、踩绳上竿者,还有表演傀儡戏、魔术、杂剧、讲史、猴戏、鱼跳刀门、使唤蜂蝶等项目的。夜晚最精彩的活动还是要数那个朝北搭起台阶状的鳌山(又称灯山),上面图绘神仙等故事,左右用彩绢结成文殊、普贤菩萨。其间还张挂彩灯,手艺奇巧,以琉璃制成,绘山水人物、花竹翎毛。鳌山顶端安置木柜贮水,不时放水,像瀑布飞溅而下。还用稻草扎成双龙,遮上青幕,草上密插灯烛数万盏,远望如双龙蜿蜒飞腾。
皇帝和嫔妃在宫城门楼上观灯嬉戏,百姓在楼下观看露台演出的杂剧,艺人不时带头高呼“万岁”来取悦皇帝。这一天朝廷在相国寺罗汉院设御宴招待中书和枢密院的长官,而老百姓则以绿豆粉做成蝌蚪羹、糯米汤圆、烧饼、舂茧为节日美食,还特地迎接紫姑神,预卜当年的蚕桑情况。一直至十八日夜或十九日才开始“收灯”。
(摘自山东画报出版社《中国时尚文化史·宋元明卷》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