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深度融合背景的工匠精神培育探析
2022-05-31易兰花
易兰花
工匠精神对于员工个人来说是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持续进步的活力源泉,对于企业来说是在竞争中不断进步的不懈动力,对于国家来说也是制造业提高实力的必须条件,因此工匠精神是当今社会中不可缺乏的信念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需要员工有较强的思想觉悟,更是离不开从职业院校的思想培养,并且还与企业工作进程中公司文化与工作氛围的熏陶息息相关。由于当今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在教育以及生产行业都越来越追求看得到的效益,学生的成绩与企业的收益被视为唯一用来衡量教育质量和生产水平的指标,这种环境下虽然各种数字指标会越来越高,但是由于浮躁与流于表面的目标与追求会导致社会中工匠精神的缺失,这样的环境下,上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企业的进步,下到员工的工作状态与学生的心态都会缺乏稳定和根本的动力。因此,工匠精神的培养对于企业与学校来说都已经成为非常有必要的环节。
一、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1.加强“工匠精神”的理解与认知。在人们的认知中,工匠精神通常被片面地理解为技术精湛、技艺高超,但这只是工匠精神的技术层面。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技能,还包括奉献精神、勤奋学习、与时俱进、创新和追求卓越。因此,工匠精神不仅需要专业精神和掌握技能,还需要专业行为。“工匠”在《现代汉语词典》被解释为“手艺工人”,在现实中还可以理解为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及其他劳动者。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是一种优秀的价值观。
2.“工匠精神”能够赋予的宝贵品质。首先,尊重老师。尊重教师的本质是尊重能力和遵守职业道德。尊重方式意味着技能的发展必须按照规则进行,必须遵守做事的规律。其次是实现最高质量。工匠们以务实的精神对工艺品进行切割和打磨,他们不惜时间和精力,以严谨敬业的态度进行每一个细节和每一道工序,将每一件作品雕琢得完美无缺,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传承是长辈们在技术实践和多年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深刻反思和不断创新的结果。这种教育方式赋予了职业教育丰富的思想内涵,提高了职业教育的人文价值。成为职业教育中一条靓丽的风景线,既遵循了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又落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3.“工匠精神”对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作为国家级的战略纲领,其目标是实现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精造”,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该文件明确指出了“坚持把人才放在第一位的”战略纲领,所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不仅需要专业的技术水平,还需要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与职业品质”,对服务做到精益求精,将工艺做到尽善尽美。这种“工匠精神”是当代技术型人才必不可缺的品质,更是中职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校企深度融合下的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1.增强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企业作为产业的运营者,对自身的需求具有清晰明确的认知,能够准确分辨技能型人才,而校企合作模式无疑为企业提供了更精准的选择与发展机会,但在实际的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却缺乏积极性,其根本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运行的最终目的是收获经济效益,在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需要做出一定的投入,在没有国家补贴的情况下,企业无法在校企合作中获得成效,例如形象设计专业的人才在实习时,考虑到实际经验、市场效果等问题,很难获得正式的工作机会,无法为公司带来收益,极容易出现企业不愿支付薪酬,或者学生对企业的工资不满的情况。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真正意义并没有明确的认知,一味地只追求经济利益,进而导致校企合作的最终呈现情况与企业的预期不符,进而导致部分企业中途退出。对此,高职院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应对该企业的运营理念与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考量,并在与企业的合作商谈中渗透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價值理念与内涵,使该企业能够明白校企合作对企业在新时代下的发展优势,进而扭转学校的被动位置,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企业合作积极性。
2.强化立法建设和就业准入。强化立法建设是实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有效性的基础,也是解决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对此,高职院校应对校企合作进行合理的经济规划,与当地的政府保持持续有效的联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协助政府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规章制度,并在这一过程中对政府的职能范围建立清晰明确认知,以此为依据加强对学校相关部门的培训考核,紧跟政府的引导,为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仍需继续保持积极寻找合作企业的状态,以学校的教师团队、学校资源为基准,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将教学落到实处,使高职院校教育发挥实效性,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使学生能够在自我提升的同时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与进步的机会。对于形象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每一年、每一个季度,甚至每一个月,都会出现新的潮流趋势以及新的审美趣味。基于此,老师要不断强化教学,紧跟时代发展,促使学生具备更强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对潮流的捕捉能力,强化就业准入,为学生进入企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产业环境与文化有效衔接。将“企业文化”引入到学校中来,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如今企业的基本现状,还能让学生真实感知到企业的环境、需求和制度,有助于学生在未来学习阶段有目标性地对学习内容进行规划与研究,通过来自企业一线技术人才的阐述、指导与示范,零距离接触感知“工匠精神”的魅力,感受“敬业,专注,乐业,奉献”等富有时代底蕴的职业特性,有利于达到在实际学习中树立优秀品质的效果。与企业衔接过程中,技术已经成熟的“仿真设施”,能够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来,将真实的工作场景转移到课堂上来,把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典例进行剖析,模拟最真实的生产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实现课堂与实际的有效衔接,方便学生形成对企业的专业认知。再将企业文化、企业标准、企业规范等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来,让学生通过每个层次来了解企业的具体内涵,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将知识技能与精神品质高度融合,达到“工匠精神”的培养要求。
4.建立共同培育共同受益的校企合作模式。首先,企业要明确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占比,从原来的参与者向教育主体进行转化,增强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决策权力,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与高职学校能够共同育人,不仅培养学生优秀的技术能力,为学生未来在职场中能够游刃有余地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使学生秉承一丝不苟、拼搏进取的匠人精神进行学习以及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各高职院校要将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文化活动平台,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长存发展与员工良好职业素养息息相关,提高学生的竞争、服务、保质等职业意识,同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再其次,各高职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模式建设的力度和速度,使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以及企业特点,尽早進行专业选修,并且及时了解各种企业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精神,使学生在校内学习以及企业实践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掌握知识、积累经验、提高技能、培养内涵,使高职教育更加具体化和高效化,有效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工匠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未来成为高技术、高素质、高能力的全能型人才。
5.校企共同配合编订职业道德教材。针对传统职业道德教材的宏观性和宽泛性,各高职院校要与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依据各个企业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共同编订内容细致具体、与学生现实生活贴近、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职业道德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可结合时代背景,利用当下比较热点的职业道德素养话题,深入挖掘各学科中体现的道德因素,提取传统教材的可利用素材,编订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职业道德教科书,利用丰富新颖的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素养深刻贯彻在学生的观念当中,使学生在课堂上和生活中以及未来职场中,都能将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素养发扬光大,未来成为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全能型人才。
6.打造优质的教师团队。首先,高职院校要通过“双师型”教师团队进行学生的专业技能、工匠精神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育,为教师去企业中进修和学习给予充足的费用和时间支持,使教师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准、教学能力以及道德素养,形成先进的、新颖的教学理念,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素养及道德品行感染学生,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品格。其次,高职院校还可以定期聘请企业内部优秀的专业技能培训人员到学校进行技能讲解,不仅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还能通过培训人员的技术传输以及职业精神的传递,让学生对职业道德素养及工匠精神能够心领神会,了解不良性质的校企合作对于学生身心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化、全面化和有效化,促进学生发展成为高技能、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三、结语
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学校与企业双管齐下。如果只是学校培养了学生的工匠精神,企业却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产环节中的各种工作质量指标,工匠精神就没有落实的环境。如果只是企业注重工匠精神而学校却对其忽视,就会导致人才紧缺的发生,造成学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后果。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供学生实习机会并加强工匠精神的教育,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促进学生、教师、员工的工匠精神,还能增加企业与学校在专业方面的交流,相互促进,提高生产质量的同时提高教育水平。
(作者单位:广州城市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