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管理的内涵定义及和谐管理的重要性

2022-05-31钟泽杨晗严森潇

现代企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精英定义基层

钟泽 杨晗 严森潇

一、前言

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或指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弗雷德里克·泰罗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即管理就是指挥他人能用最好的办法去工作。

从上述管理的定义来看,人们对管理的理解,大多是通过“管”和“理”这两个手段来实现目标的过程。笔者认为,虽然“管理”一词是“管”和“理”两字的结合,但根据单字常用的含义来解释“管理”这个词,存在考虑不周全情况。如果能更多地理解单字的含义并结合起来定义管理,或能更好地理解古人将这两个字组成一个词的想法,更好地做好管理这一工作。

二、管理的内涵和外延

在中文解释,“管”字通常作动词,具有管辖、控制,负责、承担(担任)、干预等的含义,但也可作名词(管状物)、介词和连词等;“理”字通常也作动词,有治理、整理(使有条理、有秩序)、理顺,及辨别区分、理睬等的含义,也可作名词等。结合两字来定义管理,除上述常规的解释,管理或可解释为(管理者)在负责或控制的范围内,进行治理、理顺等,是一个组织针对内部进行的、有目标的梳理、引导行为。

显然,这种“管理”的定义,与前面的各种管理定义有所不同,主要就在于管理中的“管”字,在前述管理定义中是动词,作为领导、控制等来解释的;新定义中则是介词,解释为权限范围内、界限内。前述多个定义中,管理是“管”和“理”两个动词相加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强制性;而新定义中,管理是在“管”的范围内进行“理”的行为,温和的多。笔者认为,新定义更符合创词者本意。

由于在管理这个词中,“管”是起划定范围作用,所以“理”字才是管理中的行为操作。如何理解和做好管理中的“理”字?从组织角度,结合成立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历程,以及一些知名企业、企业家的故事,在文章下面进行分析讨论。

1.管理需要“理”物。物,就是组织内部的硬件。管理者对组织硬件的认识和运用能力水平,是评价组织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有重大影响。很多人对“理”物没有概念。组织中的物,包括但不限于机器设备、各种工具、资金和有价证券、原材料等,是组织依存的重要物质因素。“理”物,就是对这些物质的整理和运用。中美贸易战中,美国对中国禁运,禁止、限制向中国出口各种先进的制造装备、材料等,比如7nm光刻机、高纯氦气等,就是“理”物的一种表象。“理”物的核心,在于物的运用能力水平。土地革命时期,毛主席曾经对红军与国民党军队的“物”(装备和物质保障)进行了分析对比,结论就是“乞丐与龙王比宝”。认识到红军与国民党军队“物”的巨大差距,毛主席正确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和“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作战战术,通过在广阔农村的运动战、伏击战、游击战、麻雀战等,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越打越强,根据地越来越大,先后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这就是充分并正确理“物”的成果。

工业企业中,需要“理”的物就是机器设备、仪器仪表、厂房、原材料和资金等。企业管理者,“理”物就是将本企业“物”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優缺点,改进方向和方法,生产产品的国内外市场情况,结合同类产线的情况及行业发展方向,原材料来源,原材料质量水平、产能和厂家分布,同行业采购情况等等,都 “理”清楚、“理”明白。这些情况“理”清楚了,企业在市场中如何竞争发展,自然就能做到胸有成竹。

不“理”物或“理”而不管甚至无视,那无异于盲人行走于悬崖之上。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领导层无视国共双方军队巨大的物质差距,执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人员物资消耗巨大的阵地战,结果屡战屡败,被迫进行长征,一年就丢掉了90%以上的根据地。上世纪90年代,巨人集团修建巨人大厦,原计划建38层,由于集团领导过于自信,无视巨大的资金缺口和投资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改方案至70层,结果大厦烂尾、巨人集团名存实亡,领导者也由“中国首富”变成“中国首负”。

2.管理需要“理”人。任何组织的管理活动,实施者和被实施者都是人,所以管理就是人的活动。“理”人水平高低,决定了组织成员努力的程度(可能出现负努力,即对抗),也决定了管理的效果乃至成败。大到国家,小到一个只有几人十几人小团体的管理,莫不如此。“理”人是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一说起“理”人,人们都会想起古今中外、历史上的很多的人和故事:孙武、白起、诸葛亮、李靖、爱迪生、福特、摩根、沙赫特、松下幸之助、任正非……千金买骨,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周公吐脯,倒履相迎……三天三夜怕都讲不完。而在这些人和故事中,人的名字和组织(国家、工厂企业等)的兴起和发展无不紧密相连。实际管理中,人们普遍认为,“理”人的重点,在于发掘那些杰出优秀的人,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精英,给相应的待遇并充分利用:即“理”人就是“理”好组织内的精英,所谓得人(材)则兴,失人(材)则衰。

但是,这种认识是有缺陷的。管理组织中“理”人精英化的行为,是把“理”人这个行为狭隘化。组织的管理活动,并不仅涉及精英,它还包含了大量基层的人员,他们才是组织真正需要“理”的对象。原因在于:第一,基层人多。不论任何组织,基层人员的数量都远远多于精英加管理层。除了那种只有几人几十人的微小型组织,大到国家小到工厂企业政党团体,基层人员的数量通常是组织精英数量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他们是组织力量的实际提供者。第二,基层人员思想水平相对较低且认知同意见往往不统一,容易内耗。第三,相对于精英,由于地位收入等各种因素,基层人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弱,对组织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弱。第四,基层与组织管理层在层次上距离远,相互了解程度低,都存在认知偏差。所以,组织想要获得强大的力量,必须把“理”的目光重点投向基层,即“理”人重在基层。忽视基层,会导致组织中绝大多数人不能为组织提供有效的力量,少数精英的努力,只是杯水车薪。

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及后出现的袁世凯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等,就管理高层而言,都希望国家强大而独立。但他们都未能让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国家的控制,相反,中国一步步跌落成为散沙、鱼腩般的存在,时时被帝国主义国家宰割。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如象过去朝代的统治者一样,把“理”的目光,只投向了当时占人口极少数的精英,如文人教授、留学生、官僚、将领、有钱人等,不愿也不敢发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基层:农民、工人、手工业者等。所以他们的理想和努力,没有来自底层的强大支持,面对强大的外部力量,一压就垮,自然不会有任何结果,反而形成了畏洋如虎的心理。而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却强势止住了百余年国运下行的趋势,只用了七十年时间就让极度衰弱的中国快步走向强盛,让整个世界刮目相看。为什么?因为新中国的创立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理”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基层!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以后,一直以发动和觉醒农工为己任。建党之初,它的口号中就是“扶助农工”,党员们积极深入村庄厂矿,建立农会工会,动员农民工人建立武装;土地革命时期,发动并依靠数百万的觉悟农民,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策略,红军数十次战胜了几倍十倍几十倍的敌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日占区,建立了以农村为基础的广大根据地,让侵华日军疲于奔命;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更发动改变了所有中国农民命运的“土改”,让四亿多农民成为土地所有者;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赛;联产承包;还有持续数十年的扶贫和精准扶贫……正是持久认真的“理”,千百年来被忽视、受压迫的中国农民,在中国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都被凝聚起来,暴发出了无比巨大的力量。他们积极地投身于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解放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出力流汗搞生产、搞運输,送来无数的粮食、布鞋、布匹衣物,送来了千千万万个为了胜利舍生忘死、奋不顾身的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王成,为了国家建设积极努力甚至呕心沥血的吴运铎、王进喜、陈永贵,使得新中国得以建立并巩固发展。

在工业企业中,基层员工默默无闻,不像干部挥斥方酋,不像技术人员科研创新,但他们是仪器设备的操作者、产品的生产者、价值的创造者。领导的决策,技术人员的改进创新,都需要通过他们的手来检验和实现。他们与企业同心同德,为企业发展而努力,企业才能腾飞;反之,基层员工被动地参加到企业发展中,少数精英管理者不论多努力,企业由于小马拉大车的情况,企业腾飞只能是空中楼阁。

忽视基层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的农民起义,往往昭示着这个朝代正走向末年;而本世纪初的“通钢事件”,对政府和企业管理者,都是一个需要吸取的教训。

君者,舟也;庶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虽然荀子是在论述庶民与君王的关系,但以现代的思维来看,又何尝不是在讲述百姓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要求国家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基层。两千多年前的古人都认识到了基层对于组织的重要性,今天的管理者难道还认识不到?

三、结论

本文中,把管理中的“管”认作介词,用于确定“理”字的行为范围,或更好地定义管理。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或实现某一目标而进行的内部行为,它不应包含强制性和强迫性,而应该是温和的。为保证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和组织有力,管理重在“理”人,“理”人重在基层。

猜你喜欢

精英定义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它们都是“精英”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走基层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