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单元深挖素材深度教研
2022-05-31钱利萍
【摘要】为了使校本教研活动更具实效性,学校开展教研活动时,可以改变传统的主题式教研方式,立足单元整体,用“连续剧”式的研课模式开启深度教研。文章以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教研过程为例,讨论了如何立足单元视角来分析教材、研究学生、关注课堂。在这一研课模式中,教师先就教学难点进行研讨,再实践,研讨活动的全体参与者也能得到专业技能增长。
【关键词】单元;深度;教研
作者简介:钱利萍(1980—),女,江苏省常熟市颜港小学。
当前,学校在组织教学研讨活动或校际联合教研活动时,通常都是由执教者围绕一个主题,自主选择课题。比如执教者可以围绕“计算教学”,选择三年级下册的“混合运算”例1和五年级下册的“分数加减法”例1参与研讨;围绕“综合与实践”,选择二年级下册的“算‘24点”和四年级下册的“多边形内角和”两个内容进行研讨……这样的主题研讨活动,能把参与者的研究视角集中到同一主题的内容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效,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传统主题教研方式的弊端
(一)教学发生脱节
执教者往往会选择每单元的例1进行授课,因为例1是一个单元的起始,其内容相对独立。于是,例2、例3的教学,则需要由本班教师开展。但是,当执教者对所借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甚了解时,例1和例2、例3的教学就会发生脱节。
(二)内容联系不紧密
跨年级的授课内容,从整体上看属于同一教学范畴,但内容上的承接不是十分密切。听课者需要在听课前预习不同册的教材,研究不同年级学生的学情,不少教师只会“蜻蜓点水”一般粗浅预习,或是偏重某一节课进行重点预习,研究效果必然打了折扣。
为了进一步增强研讨的实效性,江苏省常熟市颜港小学数学教研组突破主题式的教学研讨模式,尝试以单元整体为研究对象,挖掘单元素材,开展深度教研,这样的教研模式被教师戏称为“连续剧”式研课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连续剧”式深度教研过程
笔者以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1、例2的研究活动为例,介绍数学教研组立足单元整体,开展“连续剧”式深度教研的全过程。
(一)观照知识体系,疏通教学脉络
开展听课活动之前,数学教研组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了单元分析研读,分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的结构分布,并确定了本单元内容在整个策略教学体系中的位置。这个单元的教学,是让学生在三年级学习的基础上体会到“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的分析问题方法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根据实际问题特点,培养学生灵活选择策略的意识和能力,是本单元的主要目标。
数学教研组还深入解读了这一单元例1和例2的教学内容。这两个例子都需要对解决问题的步骤进行总结归纳,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也对已有的分析方法作提升。另外,对题目中条件的整理,两道例题都适合用表格来呈现。两个例子的不同有三点。第一,例1是利用“两积(商)求和(差)”解决的实际问题,具有相当典型的数量关系;例2是利用“归一(归总)”解决的实际问题,是讲授抓住不变量来分析数量关系的重要例题。第二,两个例子对于列表整理信息的要求也有不同的侧重。例1的情境相对比较复杂,学生需要尝试并体会对应整理信息的优势,经历表格的形成过程;例2本身就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问题,学生需要读懂原始表后重新列表整理,找到关键的不变量。第三,例1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相对比较单一;例2的数量关系相对比较多样,学生可以得出不同的解题策略,自主探究的空间更大。
(二)聚焦试教困惑,解锁连续课的难点突破
本单元的两节课,执教者选择用同一个班连续试教,教研组成员集体参与听课和评课研讨,还真有点“看连续剧”的感觉。评课时,由上课教师提出备课及执教的难点,教研组全体成员纷纷发言,亮出自己的想法。
难点1:两节课都需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过程,体会表格中蕴含的“对应”思想,但课堂时间有限,在面对例1的教学时,如何让学生自然地产生列表的需要,又能完整地经历表格的形成过程?在面对例2的教学时,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读懂原始表格,然后提取关键信息并重新列表,又如何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能发现并理解“每小时下降6厘米”这个关键的不变量?经过对第一次试教课堂情况的分析以及深入的讨论,大家建议采用课前导学的方式再次进行课堂实践,课堂示例如下。
【例1讲解课堂呈现】
例1导学:小芳家种了8行杏树,4行梨树,3行桃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请问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你想怎样整理条件?
陆同学:杏树8行,每行6棵。梨树4行,每行5棵。桃树3行,每行7棵。
生評价:他把果树分成3类整理,分析起来方便多了。
张同学:杏树8行,每行6棵;
梨树4行,每行5棵;
桃树3行,每行7棵。
师:这种方法和第一种方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1:他不仅分了类,还分成了3行,看起来更清楚。
生2:我发现这样整理后对齐了。
师:说得好!像这样分类、整理以后。如果再加上边框线,就做成了一张表格。
华同学:我也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整理。
师:为什么没把杏树整理进去呢?请这位同学介绍一下!
华同学:问题是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所以只要选和桃树、梨树相关的条件整理。
师小结:有道理!在整理信息时,我们既可以看着条件,将条件分类、整理;也可以像这位同学说的,只根据问题整理相关的条件。在分析数量关系时,你更愿意看哪张表格,为什么?
生:愿意看华同学的表格,它看起来更简洁,更清楚。
【例2讲解课堂呈现】
例2导学:一座水库某天从7:00起开始放水。水库管理员每2小时观测一次水位下降情况,下面是他的观测记录。观察表格,从中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简洁地表示出来。
陈同学:通过整理我发现放水时间越长,水位下降得越多。
师:的确是这样,时间在变,水位下降的厘米数也在变。那么有没有不变的量呢?
茅同学:我发现每经过2小时,水位就下降12
厘米。
师:茅同学通过观察思考,从表格中变化的数据里提取了水位每2小时下降12厘米这一不变的规律,可说是真正读懂了表格。
瞿同学:我的表格更简单些,我认为根据水位每2小时下降12厘米的规律,就能算出要让水位下降120厘米需要多少小时。
师:这位同学还在表格中把问题整理进去了,这也是和例1的表格不同的地方。
在第二次课堂实践中,教师同样采用了课前导学的方式,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观察、思考并表達自己的想法。例1的讲解课堂展示了表格的形成过程,例2的讲解课堂展示了提取原始表中的关键信息与问题再进行重新列表整理的过程。在两节课的教学之后,学生会体会到列表是源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要选用关键的条件。
难点2: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是个无形的思维过程,在两节课中,怎样让学生把思维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教研组成员经过集体研讨,认识到表格中蕴含着“对应”思想,“对应”的背后可不就是清晰可见的数量关系吗?基于这样的认识,第二次的课堂有了更精彩的分析。
【例1讲解课堂呈现】
师:结合问题,借助表格,想想数量关系,你想怎么分析?
生1:可以从条件想起。根据桃树3行,每行7棵,算出桃树的棵数,再根据梨树4行,每行5棵,算出梨树的棵数。最后根据桃树的棵树和梨树的棵数算出桃树和梨树一共的棵数。
生2:也可以从问题想起。问题中要求桃树的棵数,那我只要用桃树3行乘每行7棵,求梨树的棵数,我只要用梨树4行乘每行5棵,再把两种树的数量相加。
师:刚才我们在分析数量关系时,用到了“从条件想起”或者是“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假如能把两种分析思路结合起来用,那一定更了不起!请同桌之间商量一下怎么做。
【例2讲解课堂呈现】
师:例2的表格中暗藏着数量关系,你准备从条件还是从问题想起,怎么想?
生1:我先从问题想起,要知道水位下降120厘米需要多少小时,就要先知道1小时水位下降多少厘米。这个根据表格第一行的条件就能算出来了。
生2:我先从条件想起,根据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这个条件可以算出每小时水位下降6厘米。再用120厘米除以6厘米,就能算出一共要多少小时了。
师:这两种分析都是横着看表格,在表格中抓住了哪一个关键的不变的量来分析的?
生3:水位每小时下降6厘米!
生4:我也可以竖着看表格,120厘米是12厘米的10倍,所以下降120厘米的时间也是2小时的10倍,也就是20个小时。
在这两段教学中,教师牢牢抓住表格这个载体,根据表格简洁和有对应关系的特点,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观察表格,让学生从不同的思路寻找数量间的关系。在充分的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三、“连续剧”式单元整体研课的价值
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说过:“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应求全,而应求联;基本技能的教学不应求全,而应求变。”单元整体研课就是用联系的观点,站在单元整体的角度来研究教学,带给学生全面整体的结构化数学。实施单元整体教研能让教师从前后联系的视角解读几个连续课时之间的关系,对教师的教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能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
(一)深入研读教材,促进执教者互研互学
参与执教和研讨的教师要理清本单元知识以及涉及本单元知识的相关内容,明确教学内容的联系与递进关系,将教材的研读视角从“点”拓展到“线”和“面”,从整体的角度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执教的教师上连续的课,连学生都可以不用换,这和以往的展示方式大为不同。执教者之间沟通教学内容的衔接变得很方便,教师也可以交流教学中的联系,讨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经验储备。这样的研课模式达到了“教一课研多课”的效果,有助于教师对教材内容形成结构化、立体化的认识,收获自然更为丰厚[1]。
(二)聚焦研讨视点,减轻听课者预习负担
传统的研讨展示方式,有时会一个上午换三个“剧情”,对教材不熟的教师听得晕晕乎乎。而这种“连续剧”式的展示能给听课者全新的感觉,听课者在一次听课学习中,思考的是同一年级同一单元的前后几节课,视点集中了,研究更有目标性,思考也会更深入。
(三)直面研究盲区,激励参与者思考创新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达成首先依托的是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教师要在研课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而不是一味坚持“拿来主义”。“连续剧”式的单元整体研课迫使研究者去思考那些“冷门”的例2、例3,这些内容的教学并没有很多的参考资料,也没有现成的“大师示范课”来学习。这反而给了研究者更多的思考、创新的空间。“连续剧”式的单元整体研课模式就是要打开这些前人研究的盲区,让研究者有更多自己思考和创新的空间。
结语
江苏省常熟市颜港小学数学教研组的“连续剧”式的单元整体研课模式从推行以来,给学校的教研活动打开了全新的视角,教师在研究中不断总结经验,能获得自我发展的动力,最终促进学校教师整体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徐建文.激发潜能,砥砺前行—常熟市小学数学学科青年中心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界,2018(0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