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中应用的探讨

2022-05-31李娅

理论观察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化生活情境探究

李娅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文化生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4 — 0025 — 03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作为一门必修学科,承担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侧重于对学生探究意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文化生活》模块以情境导入、问题探讨和专家点评为设置流程,符合探究式教学的模式架构。与以往的教学方法相比,探究式教学法对于提高教学内容实效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着积极作用。因而,将探究式教学这一先进教学模式和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学实践想联系是必然趋势,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内容及其基本特点

(一)探究式教学的概念解析

探究表现为一种新的创新能力,在整个社会进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个体不同的人生阶段具有不同的探究方式,而且体现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方面的探究方式。

探究式教学,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等,体现了早期的探究式教学雏形。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3]的教育思想,在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应坚持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些教育思想为探究式教学的探究奠定基础。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学习情境,以学生为主体,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合作探讨、给学生创造自由表达,质疑探究问题以及评价的机会。《文化生活》作为高中一门必修课程,该门课程教学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就需要政治老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方法的探讨,在该课程的领域教学方法探究逐渐成为中学政治课题探究的热点。

1.高中《文化生活》课程解读与课程本质

《文化生活》是高中教学课程中的必修课程,有较强的综合性。《文化生活》内容的设置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设置专门模块主要涉及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的的重要载体体现,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举措。思想政治教育凸显时代性与实效性,更有效贯彻“三贴近”原则,以教学课程为载体,系统地讲授有关文化生活的内容,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彰显了文化生活的人文价值。

《文化生活》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程。主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相互融合、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文化生活》内容与国家教育培养目标,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时事政治教育以及学校的教学目标有着紧密联系关系。

(二)探究式教学应用的理论基础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者布鲁纳认为,学生在外部环境中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个体主动在头脑中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不是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强化来获得知识,而是在某个情景中的主动探索,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除此之外,他还强调了作为教师不应为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独立的探索的情境,学生在这个情境中提出假设并论证,通过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2.建构主义学习理論

建构主义理论代表人物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注重学习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关系,主张建立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得以确保,不再是以往的传统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应用教学课程知识创设民主的教学情境,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实现教学目标和增强教学效果。在互动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探究,将自身积累的知识通过探究与思考,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并融入于建构的学习活动中。探究式教学一般要点过程主要有新知识的建构、良好的情境、师生间的互动合作。

二、目前探究式教学在《文化生活》应用中的存在问题

(一)忽视探究式教学过程的交流与评价

探究式教学受到传统教学评价的影响,教学评价主体单一,仅仅以教师为评价主体,导致评价结论片面化、主观化等问题,这就导致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得不到保障。由于教师作为评价者长期处于支配地位,学生是被动式的接收器。这种以往的传统模式消极、被动的状态不仅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限制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不愿意再认真对待而产生应付、逃避、排斥等心理,甚至于出现欺骗、作假等些恶劣的行为。这些心理和行为都是不利于探究式教学效果的反馈的。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应用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的束缚。教师的主导性,使学生的积极性被抑制,不利于促进与学生良性的互动关系。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教师缺乏对教学正确评价机制的理解和探索,一味的以学生的成绩来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只重视结果。而忽略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学生是评价对象的核心,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仅仅停留在学业方面,看学生取得多少的成绩,这样会导致评价“唯分论”,不能看到学生过程教育成果。

(二)盲目探究,忽视探究目的性

高中《文化生活》每一单元以及每一框题的讲授都体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目前的教学目标中,目标设置单一,缺乏全面准确的目标体系。很多教师只是对学生的某一个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有目的性的教学,突出表现在只注重学业的提升,缺少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目的性教学。《文化生活》相对于其他三门课程,学生能易懂,易掌握其中的知识点,所以认为《文化生活》的内容在高考所占的分值不高,对于学生所知道的知识点浅浅而谈,并没有扩展与之相关的新内容,具有狭隘性,导致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从而导致对学习的厌倦。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弘扬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向学生单纯的传输理论知识,而且对于积极创新文化,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极大的要求,而探究式教学重视学生方方面面的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学生探究时间未合理运用和参与不积极

1.探究时间未合理运用

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需要充足的时间,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而高中《文化生活》相对与其他三门学科比较容易掌握,但是实效性较强,老师仅仅完成教学目标,未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扩展,从而导致学生的探究时间白白浪费,参与也就不充分,探究式教学就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

由于探究时间不合理运用,学生根本就没有进入探究的状态,探究活动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讨论前制定明确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要解决通过探究要达到什么目的、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探究、拓展什么相关的内容等等问题[4]。避免出现没有正确引导学生进入问题,学生把探究讨论当成“唠家常”,根本没有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深层次理解。

2.学生的参与不积极

部分教师在探究活动中组织欠佳,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班级中较为优秀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积极活跃,充分发挥他们自身优势,不仅扎实得获取了新知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的提升。而班级中的中等或者较差的学生,由于基礎弱,就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于是他们思考和发言的机会就丧失了,知识掌握也不够深刻,长此以往,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以及主动性。

在课堂上,有些教师的问题要求标准答案,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或新想法,老师不仅没有给予学生鼓励和表达疑问和观点的机会,甚至是不理会或直接打断学生,没有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久而久之,学生就算知道答案也不愿意回答问题,更不愿意主动思考,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参与度降低,探究式教学效果也不突出。

(四)情境创设不合理

高中《文化生活》具有一定的理论逻辑性,应用探究式教学在《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情境创设的问题设置过于随意。问题的设置是关键,学习活动就是根据问题展开的。教师运用问题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发现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以及培养他们交流合作的能力。但是一些教师在情境创设中设置的问题比较随意,不够合理,没有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文化教学情境。

其次,《文化生活》情境创设没有确定的标准作为提出问题的依据,问题缺少针对性和层次性。要么对于《文化生活》教学内容设置的问题太过于表面,没有探究价值,学生不能真正的从探究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要么设置的问题只追求深度,学生根本没有探究的切入点,不符合学生的探究能力;要么设置的问题不能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只是为了提问题而提问题,教师就是随口发问、任意选题。问题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把握不到位,问题也没有冲击力和开放性,达不到应该有的教育作用。

三、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中应用措施与方法

(一)探究式教学要兼顾探究过程的交流与评价

探究式教学法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的实践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较强,而容易忽视教学过程的交流与评价,因此教师要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及时交流相关探究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加深理解,便于记忆。除此之外,还要体现在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互相探讨各自的观点和想法,激发学生更多的灵感。探究式教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激发学生扩散思维,通过提出各种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满意的结果。所以进行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活动中也不能忽视探究式教学中的评价作用,针对《文化生活》这本课程,探究式教学一般遵循“创设情境、制定教学方案、互动探究、总结交流、教学评价、教学反思”[5]教学模式,应用教材的编写规律,在讲授相关的《文化生活》内容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探讨的结果,及其在在探究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客观合理评价。客观合理的评价,即体现一个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促进学生追求真知的动力,评价并不是按照固定的标准来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

(二)重视探究的目的性

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文化生活》应用,探究结果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并不是毫无依据,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是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适合于学习主体并作用学习主体,能够使学生主动积极构建知识体系。例如在讲授《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框“世界文化多样性”,首先可以向学生展示三个镜头,一是,展示不同国家的建筑艺术,二是,展示世界各地的人们不同的文字,三是,展示是世界各地不同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探究,自主发言)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想一想除了上面所展示三个镜头,同学们还知道其他方面文化现象吗?将学生分成四组,通过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来展示他们的探讨的结果。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能够激发学生对本框题学习内容的兴趣。在讲授“尊重文化多样性”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不能局限于在探讨世界的文化是怎样的多样性,二是教师通过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既然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那是不是世界上一切文化,我们都可以继承发展呢?(让学生探究,自主发言)对于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本框题的教学内容为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做了铺垫作用,不过提出此问题,是想让学生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我们应该怎么做的,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上的培养。

(三)加强学生的探究时间合理化并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1.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探究活动、时间运用的关系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文化生活》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探究活动的时间安排就很有讲究。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教学内容,又要根据时代性讲解相关的教学内容,通过内外知识的相互结合,才有效作用教学过程。探究性活动就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解放思想以及行动,但是却不等同于放任不管,教师应该更加细致策划外出活动,保护学生安全的同时要加强纪律要求。

2.合理编排合作探究小组并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为了避免出现探究小组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导致奖惩制度不公平,就必须要使每个小组能力相当。小组合作要凸显每个学生的地位,教师要改变以往编排小组的习惯,不能按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分小组,如果按这种分组方式就会导致两极分化,学习成绩好的就会更好,而学习成绩差的只会更差。要尽最大可能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有特长,优势互补,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并得到锻炼和提高。而小组组长人选可以有多种方式,可以选组织和管理能力较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强、有责任心、乐于助人的学生来担任。而为了使小组合作更融洽,小组组长可以依次轮流担当。小组交流能够使学生相互交换意见,提出更多有见解性的思路。

(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學生积极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高中《文化生活》要求学生将文化课本中的教学内容结合自身的文化生活环境,将理论联系实际。这需要教师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教师有广阔社会视野,将社会热点与学生的学习内容相结合。比如在讲授“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相关内容时,通过“共享单车”为例,让学生谈谈对此现象的理解,激发学生自主思考,怎样看待“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结合十九大“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绿色、和谐、美丽)”等社会热词引起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大家共同总结学习结果。其次,创设情境中的案例和提问,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要考虑学生是否具有这样的接受能力,还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参 考 文 献〕

[1]姚强.农村高中《文化生活》的教学现状及改进研究[D].苏州大学,2009.

[2]王秋.论语[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9:40.

[3]王秋.论语[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9:57.

[4]王红利.情境教学在高中《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7.

[5]刘娜娜.浅谈情景教学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2000,(03):117.

[6]陈洪梅.白话孟子[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306.

〔责任编辑:侯庆海〕

收稿日期:2022 — 04 — 07

猜你喜欢

文化生活情境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所存问题探究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丰富村民日常文化生活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以《文化生活》为依托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