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日里的中国

2022-05-30仲富兰

家庭百事通 2022年12期
关键词:风俗圆明园崇拜

仲富兰

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凝聚着中国人的丰富智慧,维系着中国人的深厚情感,是中华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本书选取至今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影响很大的九个重要节日,从节日的源起、习俗、相关传说等多方面进行梳理,追本溯源,阐发传统节日的深厚内涵与丰富意蕴。

历史上的传统节日得以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一个民族主体的精神活动。在原始社会,人们最基本的精神活动就是原始崇拜,包括原始神话、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而这一切正是节日风俗萌芽期最为显著的特点。上古社会的人们,在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只能凭着质朴、直观和感性的思维方式去把握自然的表象。人们为了生存,总是小心翼翼地趋吉避害,规避许多灾难和祸患,并衍生出诸多的禁忌。如原始的祭月、拜月,就是中秋节赏月习俗的源头;而星辰崇拜中对织女星的祭祀,正是七夕拜星、乞巧习俗的来源之一。原始氏族把动物尊奉为神明。例如:龙是中国人最为普遍的图腾,我们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端午节人们举行“龙舟竞渡”的活动,我们依然可以从中看见先民们“龙崇拜”的影子。此外,还有在天地崇拜中出现的“社日”和“立春”仪式。祖宗崇拜导致年节、中秋、冬至的祭祖和寒食、清明扫墓等习俗。同时,古人的鬼神观念,导致了诸多的驱鬼巫术和“驱傩仪式”,出现了门神、灶神以及腊月二十三日的送灶习俗。

当我们仔细探索古代的节日,还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传统节日几乎都是在农历的单日,尤其是单月单日,如一月一日元旦、三月三日上巳节、五月五日端阳节、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中国人喜欢讲双月双日、成双成对为吉利,为何节日大多是单月单日呢?其实这些节日并不像后世演化的那么欢天喜地,被人称之为“佳节良辰”。在节日风俗形成的初期,这些节日大抵是一些令人不安的日子,非“凶”即“恶”。因为是“凶日”或者“恶日”,所以才格外需要禁忌,也正是这些“恶月恶日”,才逐渐形成了节日风俗。

流传至今的春节、上巳、端午、中秋、冬至等节日元素,先秦时代大部分已经形成,但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改造自然以获取资源的能力还比较低,许多节日的风俗处于酝酿期,当时的节日比较少,内容不够丰富,在时间上也不是那么固定。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元旦、元宵、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到了两汉时期,大都基本定型。这不仅是因为“汉承秦制”,更重要的是国家的统一,社会出现了各种节日风俗得以定型的土壤和条件。

第一,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战乱和纷争之后,汉朝出现了政治、经济前所未有的稳定局面。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使中原文化与荆楚、吴越、巴蜀、齐鲁以及北方文化得到相互吸收和融合。如汉朝的首都长安居民跳起了南方的楚舞,唱起了楚歌;中原的大量习俗也相继传到荆楚和百越之地。这说明,统一和融合,使共同的节日风俗的定型和整合有了可能。

第二,汉朝虽然迷信盛行,但科学的因素也在生长。古老的天文学在汉朝就有了长足的发展,制造浑天仪、地动仪和候风仪的大科学家张衡的出现,就是明证。科学萌芽的生长,中西文化的交流,如汉安帝永宁七年(公元120年),掸国国王派遣使者入汉,在元旦佳节表演大秦幻术,令君臣观赏后大为赞叹。这种状况,打破了先秦节日风俗盲目崇拜自然的原始信仰和巫术倾向,汉武帝倡导的历法变革,更为节日风俗的定型整合确定了可靠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战国时代极其活跃的诸子百家思想学说,尤其是邹衍创立的阴阳五行学说,与汉朝具有神学思想的董仲舒等人倡导的“天人感应论”相糅合,并且将木、火、土、金、水五行与方位、时序相配合,形成五德之说,再把五德与天、五行与人相附会,阴阳家更是将迷信禁忌具体活动划分到一年的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中去,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岁时顺序,为中国节日风俗的定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雾纱。

第四,汉朝的思想成果,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迷信盛行,使节日风俗打下了尊神事鬼的印记;神话流播,使节日风俗增添了浪漫的色彩。而日趋定型的节日风俗又为传播神话鬼话仙话提供了传播的媒介。

第五,汉朝节日风俗的定型还表现在,对一些历史人物的祭奠代替了以往的一些原始崇拜活动的内容。如屈原、介子推、伍子胥等由人而神,受到人们的传颂和崇拜,在诸多的节日风俗中凸现了人的作用,出现了有别于以往历史时期的新因素。与此同时,节日风俗和节日礼仪互为表里,融为一体,被人们约定俗成地沿袭下来。

(摘自《节日里的中国》;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谁收藏了圆明园》

作者:刘阳

出版:金城出版社

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之后,从晚清到民国,圆明园历经多次盗抢、拆毁,属于圆明园建筑的各种物件、园中藏品流散于海内外。这些珍贵文物现落何处,为何人收藏,向为世人所关注。圆明园青年研究专家刘阳,集15年收藏、研究结晶,将失落在海内外的700余件文物的相关图片,悉数加以收集整理,辅以文字说明,形象再现了圆明园的原貌。

《士与中国文化》

作者:余英时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士与中国文化》是研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的经典书。本书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作者的基本观点是把“士”看作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相对的“未定项”——即承认“士”有社会属性但并非完全不能超越者。作者认为,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一再地超越自己的限制,正是凭借着此一“未定项”。

编辑|姚洋

猜你喜欢

风俗圆明园崇拜
梦回圆明园
太平风俗美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游圆明园有感
我崇拜的那条“龙”
圆明园里过大年
西夏天崇拜研究
《红楼风俗谭》
我最崇拜的人
国内外清明节风俗大不同